前段时间在B站上看到了一步大概20分钟的微电影,觉得很有意义便想拿出来拉拉片儿,以下便是我对影片的部分解读。
故事梗概
故事线:女主的前任丈夫死在了对越反击战的战场上,可是时隔多年女主仍然放不下他,终于在他的忌日那天,女主烧了他留下来的那封信,放下了心中的执念,丈夫的灵魂也得以解放 。
更精炼的故事线:女主烧毁了丈夫死前留给她的一封信放下了多年以来的执念。
内容推理
假设最初的目的:缅怀对越反击战中牺牲的将士
那么如何将情感放大呢?牺牲的惨烈或者家人的悲痛?
假设此时导演选择了通过家人的悲痛来放大情感,那能不能更具体一些?
父母的悲痛?妻子的悲痛?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又或者孩子?这些选择是平行的,无论哪种都有很强的情感张力,那要看作者想用什么题材,一个粗略地分类就是亲情与爱情
显然,导演选择了爱情
那么大概的内容就出来了:丈夫出征未归,妻子很想念丈夫......
人物塑造
此时已经不能靠逻辑来推理下面的内容了,接下来要做的是赋予人物身份、性格、背景等,那导演在这里干了什么事呢?我想,用一个词概括就是“执念”两个字。
导演将女主赋予了“执念”,而她的任务就是放下执念,那么如何表现女主放下执念呢?作者又用了两个意象,一个是信,另一个是纸船。信是实物,是男主生前的遗物,女主可能总是有这封信想起男主,想起男主便忍不住地思念,在结尾女主烧毁了那封信,意味着执念的终结;纸船是虚物,这里的虚物不是指不存在的事物,它在短片里是以实物的形式存在的,但是他的意义是模糊的,是含蓄的,或者说可以不需要存在,但是它的存在让影片更令人深思,更耐人寻味,也许可以让影片升华到另一个层次,换言之它的艺术价值可能会更高一些,当然这也要建立在观众的理解上。纸船从一开始的女主放到水面上,到纸船在水面独自漂浮,最后纸船被“砸破”,暗示着女主下定决心放下执念,为自己漂浮不定的内心落下帷幕。
导演还赋予了男主“执念”,他的任务也是放下执念。男主在战场上被炮弹袭中,他的记忆最终停留在了战场上炮弹袭来的那一幕,影片中提到了男主来到小镇的目的:找一个人,送封信给她,可是脑袋受过伤想不起来是谁了。那么这个人物的任务就是想起自己是谁,想起这封信要交给谁。最终在自己的墓前,男主亲眼看着女主烧了那封其实早已送到的信,他想起了自己是谁,也终于意识到自己该走了。
两个人物的主线任务完成了,那么内容也就由此产生了
叙述方式
一个好的故事等于好的内容加好的叙述方式,导演是如何叙述内容的呢?
我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回忆,但是导演没有这样做,他反其道而行之以男主的视角作为主线,男主已经过世了,导演便让他以亡灵的形式出现,这就有点浪漫主义色彩了,导演让亡灵与现实世界的人产生了联系,说到这,其实故事线就可以改一下了:一位失忆的士兵亡灵每年都会来到小镇寻找他的妻子,想把当年的信交给她,妻子把信烧毁了,他想起了自己,想起了一切,于是永远地离开了。这样的故事线就显得更吸引人了,这就是一个全新的叙事方式,为故事增添了悬念、反转,把原本强烈的情感收敛起来,给人以一种平静的感动,这是我最喜欢的。
最后说几句,我上面做的逻辑推理肯定是错的,完全是出于兴趣,也许导演一开始就想好了,谁知道呢,我只是觉得这样的推理也许会对我未来写故事有一些帮助罢了,将人物赋予最原始的情感并联系起来产生出故事内容,加上一个能够推陈出新的叙述方式,讲一个能打动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