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成果这个意义上说明史也就是世界通史。过去的世界通史强调的是短时段的东西治事件大人物来又加上了经济形势、文化情况等比较稳定的东西。文明史不同于世界史是它所研究的单位是各个文明在历史长河中名文明的流动、发展、变化。 随着许多原始落后的农业文明转变成为工业文明他们在经济上、 文化上的地位也会越来越突显出来。 不但原有的一些古老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成长为现在的强势文明,而且随着经济的进步业化的发展会有原来弱小的文明成长壮大为新的重要的文明。所以虽然有着全球化的发展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界依然是多样性统一的世界然是各文明共处的世界。
亚里士多德认为,许多的文明带来的伟大发明与珍贵物品都被摧毁了,也从人类的记忆里遗失了。培根也说,历史有如沉船的木板,总是流失的多而被拾起来的少。我们安慰自己,总以为人类的记忆像个人的记忆一样,必须忘掉经历的较大部分,才能保持神志的清醒。因此,种族在其文化遗产里所保留的,是否只是最生动、最感人的部分或仅是记录最好的部分呢?甚至,即使种族的遗产里只有1/10的丰富生动,也没有一个人能全部将它吸收。像这样的故事真是俯拾皆是。
文明进程中那些负面的产物,比如奴隶制,比如独裁专制,恰恰是推动文明发展进步的必要条件。没有它们,世界不会发展到今天。
换一种角度思考,这些历来被认为肮脏罪恶的现象或制度,它作为文明进程光鲜靓丽一面的对立面而存在,就像一个圆周上对立的两个点一样,都是正常存在的。好与坏只是我们赋予它的带有感情色彩的属性而已。
好的东西是文明发展的成果,是宝藏。而坏的东西则承担了激发文明向前发展的矛盾体的角色,打破了现有的矛盾,文明才能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当我们了解了这一点后,对现在的一些问题可能就能宽容多了。
文明是基于食物的供应。教堂与神殿,博物馆与歌剧院,图书馆与学校这些都是文明这栋建筑物的辉煌的正面,在它们的背面则都是屠宰场,是原始的兽性,是最基本的需求。同类相食是许多原始部落公开且正常的事情。因缺乏食物而起,但食人一经尝试虽弥补了食物匮乏的缺憾,但即变成情绪上的嗜好了。很多事情亦是如此,由最初的不得不变成了后来情绪的嗜好,可悲。
文明是否可以理解成同一地域的人的理性思维的产物和在物质世界的一种反映?比如语言、宗教、道德规范、教育、艺术等。不同的阶层、血统拥有不同形式的文明。人种对文明的影响仅限于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种,如果不同人种生活在一起,那么他们处于同一种文明之下,他们原本各自的文化互相交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