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一年前记录的一个片段。
当丹琪在众人面前情绪失控大吵大闹时,我没有选择当面训斥,说教,而是把她带离当时的环境。
离开,看到孩子背后的积极意图(哪怕再糟糕的事情),接纳,支持,手把手训练。
这是我当时做的选择,可能在现场的家长会质疑我的做法,觉得我在纵容孩子。
其实,一年之后,再回过头来看,你会发现:
惩罚,训斥,控制的手段可能当场能显示家长的权威,灭掉孩子的火焰。
可是,有可能,这把火还会重新燃起,或者在另外一个地方点燃。
而接纳与支持,虽然从现场来看,不是立竿见影,但是从长期影响来看,它带给孩子的是一份从经历中学习的信念。
还是先回顾去年的这件事情吧:
和几家朋友一起旅游。
在饭桌上,有一盘拔丝地瓜,小朋友们都很喜欢。
琪爸坐在丹琪旁边,给丹琪和小朋友夹菜。
琪爸首先给丹琪旁边的小朋友夹了一块地瓜。
丹琪一看爸爸没有先给自己夹,开始不高兴。
“哼,爸爸每次都是爱别人比爱我多一点!”
琪爸给丹琪夹了一块地瓜,这块地瓜的拔丝比小朋友的少了很多,而且地瓜的拔丝在中途就已经被其她小朋友夹走了。
丹琪不断嘟囔,琪爸没有发觉。
最后,丹琪发作了:“爸爸不爱我,爸爸只爱妹妹。爸爸每天都批评我,爸爸看不到我的优点。”
“爸爸每天都批评我,我的优点,爸爸都看不到!”
丹琪当着一桌子人的面,开始大闹。
在外婆的眼里,这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
在琪爸的眼里,这也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
于是,外婆开始唠叨:“宗丹琪,你每次都是这样!丢脸!你看看妹妹不会像你这样!”
琪爸:“怎么回事?想挨揍了是吧?”
然后:“我走,我投降!好吧!”
这就是我们家外婆和琪爸处理事情的常用模式。
琪爸是一个内敛的人,在他的眼里,只看到孩子的缺点。
他认为只有改正缺点,孩子才会越来越好。
丹琪从小到大,很少很少得到过琪爸的赏识。
因为琪爸认为,已经有这么多的缺点,再去表扬孩子,那就是生活在虚幻的世界里。
丹琪在众人面前大闹,在外人眼里,或许这是一件很没有教养的事情。
可是,在我的眼里,我看到了孩子的委屈。
一个经常被否定的孩子,久而久之,缺少对自我的正确认识。
或许引发权力之争,或许报复,或许自暴自弃。
我看到丹琪在这种模式下,恶性循环。
如果是以前,遇到丹琪在外面大吵大闹,我或许也会发飙。
正是因为理解,所以我没有想发飙的冲动。
我带着丹琪来到外面。
丹琪还是很愤怒,抓,咬。
我抱着她,她反抗:“你不要抱我!”
我对她说:“丹琪,妈妈知道你很难过,你觉得委屈,愤怒,伤心,对吗?”
丹琪抱着我大哭:“爸爸看不到我的优点,他每天都批评我。爸爸和外婆偏心,他们只爱妹妹!”
我抱着丹琪,告诉她:“爸爸先给别人夹菜。所以你觉得爸爸不爱你,对吗?你想让爸爸每次都第一个给你夹菜,对吧?”
丹琪哭着说:“是的,爸爸不爱我,只爱妹妹!”
我对丹琪说:“你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爸爸,或者你可以和爸爸好好聊一聊?”
丹琪还是很激动:“不要,我不要和他聊!”
我告诉她:“家里的每一个人都很爱你,只是每个人表达的方式不一样。今天爸爸给别的小朋友夹菜,是因为为人的原则:先人后己。换成妈妈,也会这样做,我会先给别的小朋友夹菜。如果是别的小朋友的妈妈,她们也会这样做。”
丹琪很不解:“真的吗?为什么要这样?”
丹琪的情绪慢慢缓解。
这时候,外婆出来了:“宗丹琪,你真的是太不像话了,以后不要带你出来了!”
丹琪一听,又怒了。
她冲上去抓了旁边的美琪一爪。
美琪哇哇大哭。
外婆气的:“你爸妈不打你,等我来打你!”
又是一场混战。
我把丹琪和琪爸带到酒店房间:“你们俩好好聊一下自己的想法吧。”
丹琪大哭:“爸爸不爱我,爸爸每天都批评我,爸爸看不到我的优点。”
琪爸:“你是我的女儿,我当然很爱你。我批评你,是想让你变得越来越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丹琪大叫:“可是你每天都批评我,你看不到我的优点。”
“我不喜欢批评!”
“你只给别人夹菜,你就是不爱我!”
......
我告诉丹琪:“爸爸妈妈看到丹琪的很多优点:喜欢思考,善良,勇敢。......”
琪爸告诉丹琪:“中国有句古话:先人后己。这是我们为人的原则。在饭桌上,爸爸妈妈会先给别的小朋友夹菜,然后再给自己的孩子夹菜。换成别的小朋友的爸爸妈妈,也会这样做。”
丹琪慢慢平静下来。
美琪从外婆房间走过来,丹琪走上去抱着美琪说:“妹妹,对不起!”
美琪也抱着丹琪说:“姐姐,我爱你!”
这一天的日记,写的就是中午餐桌的情况。
我看到丹琪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我学到了先人后己。”
今天中午,和一群大小朋友吃铁锅炖。
我拿着勺子给小朋友分食物。
丹琪说:“妈妈,先人后己!”
我看到她的眼神,有一份坚定。
我知道,即使分给她的食物是最后一份,她也会心平气和的接受。
孩子在众人面前哭闹,看似缺少修养与规则。
其实,从深层看,孩子有自己的需求。
每个行为背后都有其不同的目的与需求。
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苗头减少隐患。
孩子,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一个对自己有正确认识的孩子,她会主动往积极的方向努力发展。
一个对自己缺少正确认识的孩子,她会往消极的方向发展。
一个生活在经常被否定的环境中的孩子,很有可能她会找不到对自己的正确定位。她或许会选择用最极端的方式来反抗,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
成人也需要鼓励,在一个家庭里,缺少鼓励与欣赏,成人也会展现自己最恶劣的一面。
魔鬼或天使,转念之间。
这是一年前我在微信公众号记录的一个真实的片段。
一年以后,我再把这篇记录发给丹琪爸爸:“你发现了吗?这一年来,丹琪再没有大吵大闹情绪失控?”
琪爸回复:“真的,这一年,她的情绪控制好了很多”
不同的处理方式,带给孩子不同的长期影响。
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还会遇到各种挑战,来自孩子,来自旁人,可能也来自我自己。
就如我昨天的记录:我不是“女神”,我的孩子也不是“女神”,我们都是普通人。
我希望,我能拥有不完美的勇气,相信能从每次经历中学习
同时,也让我更坚信自己的学习体系,这条路不容易,但值得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