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心理落差若是太大,一脚踩空下去,真的会摔得很疼。
母亲三十几岁时,因为一次比较而大病一场,这事儿,还得从当年的教师评级说起:母亲带的是初中班,她教语文,又是班主任,无论从教学质量还是学生的综合成绩来看,她被评上‘优秀教师’都当之无愧,可因为她与领导的小小间隙,评选中,母亲落选了,工资因此比其他老师少了两块五角——在当时,这不是一个小数目。
每次领工资,这两块五角的差异都会让母亲生气,久而久之,母亲积愤成疾,一病不起。有一天,父亲对病卧的母亲说:“新上市的黄鳝真贵啊,一斤要两块五,要不要我买一斤给你补补身子。”母亲一愣,她最怕吃黄鳝了,怎么父亲还提这岔。接下来,父亲才说:“还有什么想不通的呢?你不过是损失了几条鳝鱼而已。”
母亲静思良许,终于通了。心病消弭的母亲身体好了不说,甚至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通透不少——“比什么呢?”那时的母亲常谆谆告诫我说:“除了自寻烦恼外,什么也得不到。”
快四十年过去了,我看见类似的事情在身边上演——同龄人们抱怨、委屈、抑郁,甚至愤怒,究其原因,不少是因比较而起,财富方面的尤为居多。让母亲受益的‘黄鳝理论’还能奏效么?
若我重提母亲的故事,很多人会嗤之以鼻,因为,现在远不是收入差只有几块几十块的时代了,兴许接近的才能,同样的工作强度,收入差十倍也不止,这是事实,可因落差造成的愤懑而噬心的主题没变啊。惟一变化的是,那几条代表失衡的鳝鱼长到了八尺,身形硕大无比,这些巨鳝凶猛地游弋着,撩拨不快,时时准备着歼灭幸福。
是人,便终归要比的。他比我个高,费德勒胜了纳达尔,小强的数学成绩比小莉的高三分,这样的事实永远存在,且会永远持续下去。即使圣人自己不比,俗世都还在喋喋不休地争论,谁比谁更贤,谁比谁更明。既然灭不了这颗善比之心,不如尽量地让它跳动得缓和一些,或是,换个角度?譬如说,他比我富有,我比他闲适;她比我美貌,我比她幸福;他们比我优秀,我比他们豁达。
这是一个考验心灵的严峻的时代,若是寻常的我们无法改变不公,那至少不能让自己的健康和心灵因此受损。若不能把眼光从度量尺上移开,烦恼便永远会如影而行。那何不学得洒脱一些呢,譬如,我们可以对着巨鳝说,我知道你身长八尺,不过在浩淼的天地间,你也不过是几条小小的鳝鱼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