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不像TA表面看上去那样简单。
一
和朋友A认识了三四年,每年也都会见上几面,彼此的一些过往和近况多少也有些了解。
一天,和她一起喝咖啡。由于是同行业的,自然而然就聊到了工作。当说起所在岗位的未来发展时,和她表达自己的焦虑。
“唉,每次想到自己的未来就觉得很焦虑”
“怎么说?”
“行业发展太快了,但是自己又没有想好未来究竟要做哪个垂直领域,你怎么想的?”
“还好吧,我也不知道,想也没用啊。最近好烦,推进个事太难了”
“怎么说?”
就这样,她成功的把我的话题给转过去了,然后我附和着她的话题,然而也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
最后,就变成了开玩笑、扯淡,大家嘻嘻哈哈的也未尝不好。欢笑中间苍白的间隙,喝口咖啡当做转场也就过去了。
二
初中同学婚礼上,多年不见的老同学聚在一起,交杯换盏、把酒言欢。
大家聊初中的校花、老师、八卦,聊一起逃课、一起自习、一起看球。一瞬间,放佛什么都没变,所有人都回到了那个青葱的年纪。
然而大家讨论的所有内容,都在初中阶段。偶尔有两个人聊一下高中的共同同学,别人也插不上话。
后来,大家聊聊现在在哪里上班,结没结婚,孩子几岁了,现在搬家没有、是不是还住在原来的哪哪哪,就不知道还有什么话题了,不知不觉彼此变得陌生,不断找话题避免尴尬。
最后,只能重新聊回初中,场面又变得其乐融融。
就是这群人,有着共同的过去、不同的经历,以至于我们那么熟悉,却又那么陌生。
三
大学室友B前段时间失恋了,一次他找我喝酒时和我讲,他刚失恋那会我在外地,他叫了我们宿舍的另外两个一起撸串喝酒。
他们每个人都喝了四五瓶啤酒的时候,聊天内容就从有的没的,逐渐转到了B的感情上。B越聊越激动,失声痛哭起来。另外两个人笑了,大大咧咧的说「怎么还哭上了」、「再找下一个就行了呗」。
他听到这些,觉得在他们面前再哭也没什么意义,便一杯杯的喝酒,直到脚底下不知摆了多少个啤酒瓶,视线变得模糊不清。
他和我说,他知道另外两个人说的没错,也相信他们没有恶意,但那时候还是想得到些走心的安慰。
我听了之后不知该说什么,他和他女朋友的经历,我们几个作为室友是知道的,分手之后我们也都扼腕叹息,如果当时我在场,我也不确定会用怎样的方式安慰他。
我问他现在感觉如何。他笑着说“都过去了,我现在真正懂了一句话,叫「醉过知酒浓」”,说罢他将面前的酒一饮而尽。
我没再问他更多感情上的事,基本都是他提到什么我跟着聊什么。不知道在我面前,他是不是刻意回避了「感情」,可我知道「爱过知情重,醉过知酒浓」是我曾经和他说的。
他的笑,狡黠、夸张、不知真假,但愿真像他说的一样,都过去了吧。但,怎么可能这么快呢?
四
不知你是否有同样的感受,明明你自以为很了解TA,但在一个又一个的情境中,你却看不懂TA。
当TA发出深深的叹息时,作为朋友的你过去拍拍他的肩膀、问他有什么心事,TA先低下头、又冲你莞尔一笑说「没事」的时候,你分明看到了TA眼里闪烁着的复杂心情。
当你顺着TA感慨的内容表达自己的感同身受,TA却为了迅速停止这个话题说「算了,无所谓,咱们换个话题」的时候,你分明知道TA确实在逃避着什么不愿面对。
有太多太多的时候,你觉得和TA距离很近,近到无话不说、什么都可以分享;又有太多太多的瞬间,让你觉得这个人放佛你永远都看不懂、摸不到。
其实正是这些「近的时候」让你们成为朋友,也是因为那些「远的瞬间」让你们保持距离。这种忽近忽远的平衡或许才是维持你们亲密但没有压迫感,自由又不放纵的关系的基础。
在这个社交泛滥的年代,人与人都是紧贴式的生活,这种「紧贴式」既在现实生活中,又在虚拟网络中。仔细看会发现,人与人之间有一条银河,越是贴的近的人,他们之间的银河往往越宽。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共识」让人与人之间产生联系和互动,泛滥的社交让个人的隐私空间越来越少,那么这条无形的「银河」便成了那些心事的藏身之所。
当你站在TA的左侧,感觉像是隔着银河时,没关系。每个人之间都交织着一条条的银河,接受它便好。
注:题图来自Pixabay,授权基于CC0
本文转自公众号:一条产品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