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这个主题,不知如何写起。那么,就按照我自己的逻辑来写吧。
首先,面对主题,我要写的是什么?我想主要从以下两点入手:
一、 什么是好文章,什么是坏文章?
二、 我是如何判断的?通过什么方法?
一、 什么是好文章,什么是坏文章?
讨论好与坏就像讨论对错一样,并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这个问题对于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答案。
我们这在生活的这个时代,是一个互联网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资讯,新闻,八卦头条,各种订阅号,各种谣言在我们身边的每个角落。他们有的在你的朋友圈里,有的在你关注的订阅号里,有的在你的微博里,QQ空间里等等。我们生存的这个时代不缺信息,不缺知识,我们缺的只是时间。随着科技脚步不断加快,我们在感叹科技发展的速度之快的同时,我们很大一部分人也在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深感焦虑。因此,我们开始了大咖们推荐的碎片时间学习。
我们的碎片时间从哪里来?等车的时间,排队的时间,等人的时间,等电梯的时间等等。这些时间看起来真的很少,但又很多。少是因为每次的碎片时间确实挺少,多是因为你尝试把一天的碎片时间都加起来,会发现其实碎片时间只是碎,它并不少。
那么我们为什么总是会觉得碎片时间很少呢?因为我们在碎片时间中所看的文章并不都是优质文章,就会导致看完有一种无价值,无意义感。又或者在甄选上也许也花费了大量时间,从而导致真正投入到看优质文章,有价值的文章上的时间就减少了。那如果在自己心里定一个好文章的判断标准,是否就可以减少甄选时间,把那些浪费在看坏文章上的时间抢回来呢?
在实践中,我慢慢总结了自己判断文章好坏的标准。在此分享一下。
1.干货型文章PK鸡汤型的文章
干货型文章的特征是,轻理论,重方法,言简意赅。观点叙述类的,一般作者会围绕着一个主题给出她的观点,然后用各种实例去论证,去支撑,最后总结。它的反派是那种整篇都是谈梦想,激励人心的鸡汤文,我现在已经很少看了。因为鸡汤文看的时候确实很爽,但睡了一觉后,完全忘记里面讲的是啥跟啥了。最重要的还是鸡汤文并没有太多的实践方法介绍,因此你看了只是会干兴奋,知道这样子真的好厉害,不过没有教你,如何变得厉害。这就是鸡汤文最大的缺点。
2.这篇文章是否有一个正确的概念
自从听完李笑来老师在得到开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专栏后,才知道原来正确的概念和是否能够正确地理解概念对于人的认知来说是有那么大影响的。
一个正确的概念能让我们正确地认知这个世界。明白更多道理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帮助我们更理性合理地做决策。在这里,我推荐得到里面的每天听本书专栏。那些很会读书的大咖们将他们所理解的书中的精髓,概括成二十多分钟的音频,对应的文稿输出,真的都是精华。
这里面的文章所代表的都是一本书的精华所在,很少废话,思路也非常清晰,理论观点与实际生活联系,概念的讲解等都非常清晰。由于我眼睛不太好,一般都很少看文稿,一般都是听音频的形式,每听完一集都觉得很烧脑,都需要听第二次来消化。
最近听了一期印象很深刻,名为《心流》。让我从心理学的角度认识了熵这个概念。明白人在无序的时候最容易产生不幸福感,空虚感。相反的,专注能让人产生幸福感。
3.好的文章肯定有一个观点或立场,思维清晰
拒绝看看那些泛泛而谈,像流水账,无病呻吟的文章。我们要从文章中有所习,文章就必须有清晰的思路,有作者的观点或立场。并有相对应的科学证明或实例来支撑他的观点。
二、 我是如何判断的?通过什么方法?
我觉得信息太多,会纷扰我们的视野,在甄选,判断上花费大量时间,不如让我们的信息来源更标准化,更简化。
我自己主要是从文章的渠道来缩小范围的:
- 删去那些乱七八糟的公众号,选几个真正优质的公众号置顶。碎片时间翻阅。
- 得到每天听本书是我使用频率较高的,里面的文章,我觉得只要符合你当下想要了解,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专题或书籍。
还有得到中,免费的知识咨询,逻辑思维也都是干货。 - 喜马拉雅电台中也选出了自己觉得不错的听文章电台。常听的有:读者,十点读书,静波频道。这些我一般都是睡前听或慢跑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