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浮沫· 2025年6月
上周末,我有幸参加了由袁茹锦老师主讲的《促动式读书会》培训课程。那是一场充满“温度”的学习之旅,也是一场打破我对“读书会”原有认知的深度碰撞。
这不是一场枯燥的讲解,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听讲”学习,而是一种真正“触动”人心的体验。我带着疑问而来,却在过程中不断“自我回应、自我理解”,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成长。
一、原来,读书不是为了讲出来,而是为了“活出来”
课程伊始,袁老师说:“你不是在阅读一本书,而是在阅读自己、阅读他人、阅读世界。”
我们习惯了将读书当作一种输入,积累信息与知识点。然而,“促动式读书会”提醒我:真正重要的是——你从书中获得了什么行动的指引、内在的觉察、或者哪怕是一点点认知的升级。
比如,在“行动探寻”的环节中,每个人拿两张图片卡,一张代表自己当下的状态,一张代表自己能为团队带来的贡献。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发自内心的自我表达。
二、什么是促动?是连接,是触碰,是点燃
“促动师”是个什么角色?
在课程中,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身份定义: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环境的营造者、连接的引导者、体验的设计者。促动式读书会的精彩,不在于老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他创造了怎样的互动空间,让学员们在碰撞中生长。比如:以小组为单位,设立导演、编剧、秘书、时间官等角色;每个人轮流用“谈话棒”发言,尊重每个观点;规则共创,比如“上课迟到要唱歌”“可以吃零食但不打扰他人”;游戏设计,不说话按出生地远近排队,打破固有沟通模式。
这些“看似轻松”的环节,实则蕴藏着深刻的设计逻辑。它们使我们真正从一个“被动听课者”,变成了“主动共创者”。
三、课程中最打动我们的3个瞬间
从“表达”走向“觉察”
在写下卡片内容时,我不仅写“我想说什么”,更写下“我为什么这么说”、“我希望团队怎么看我”。这四个层次的反思让我看清了自己的行为模式,也让我意识到,我们许多时候的表达,可能都没有觉知。
真实的共创氛围
我所在的小组叫“白骨成仙组”,我们的口号是“妖怪逆天,化骨成仙”。虽然只是一个游戏设定,但我们为此认真思考了角色分配、讨论节奏,感受到小团队中协同合作的力量。
被允许的“自由”和“人性”
课程期间我们可以喝水、吃点心、临时离席,也可以在课程墙上贴便利贴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不打扰他人前提下的自由”,让我感受到一种尊重与信任,这种“人性”恰恰是学习中最容易被忽视、却最打动人心的部分。
四、促动式读书会,为什么值得着手去践行?
因为它:
不止讲知识,而是真正促进人的成长;
不止是表达,而是激发内在动力;
不止有内容,还有温度;
不止是传播书的内容,更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深度链接。
在AI能替代一切基础讲述型分享的当下,唯有“触动人心”的学习方式,才能真正留下痕迹,推动改变。
五、结语:以读书为媒,赋能自己与他人
最后:“你读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想,促动式读书会真正读的是“自我”与“未来”。不仅为了做一场读书会,更为了成为一个能点亮他人的星星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