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心情颇不宁静,所以今天去了自习室一会就回来了,现在闲着也没什么事干,把前几天的坑填了。
本来是打算写一写宝黛的,可是这两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暂时压后,等我有时间了再好好写一写他两。今天要写的是宝玉和晴雯之间的事。
作为又副册的第一位,晴雯应该是作者非常喜欢的一个角色。她的判词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晴雯也确实是一个“风流灵巧”的人。书中她戏份主要在撕扇子作千金一笑,以及勇晴雯病补雀金裘,就勾画了一个非常娇俏的女儿形象。而对于晴雯,向来是“我之蜜桃,彼之砒霜”爱的人爱得不得了,讨厌的人讨厌的不得了。红楼吧里隔几天就有关于晴雯的争论贴。但今天我要写的不是我关于晴雯的看法,而是晴雯和宝玉的事。
她能够和宝玉撒娇,这么高的地儿我亲自爬上去贴的,手现在还冻着,能够给宝玉使性子,整个怡红院也就她一个天天怼宝玉,能够作为“红娘”为宝玉传递帕子,能够帮宝玉撒谎,逃过贾政的惩罚。她在怡红院中,应该算是宝玉最喜欢的人。宝玉也非常的宠(字面上的意思)这个姑娘,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在她面前做小伏低,可是,这又怎样?
在晴雯含冤,被王夫人撵出大观园的时候,宝玉一句话也没有办法为她说,
一点也无法保护她。在去看她的时候,两人最后一面,何等的悲情,然而当晚晴雯去世了。宝玉关心的竟然是走之前有没有说什么。在丫鬟回答叫了一夜的娘之后,仍要说还有没有其他的,得到这个丫鬟的否定回答,竟然是觉得有点失望。这是一个至亲的人去世了之后的正常反应??连听到可卿去世的时候,都哇的一声吐了一口血。晴雯死了,第二天关心的竟然是她死前有没有喊自己的名字?
然后再说说芙蓉女儿诔,这篇诔文一直以来是我非常喜欢的(虽然我哦没有读全)很多人都觉得这篇诔文简直包含了宝玉对晴雯的很深很深的感情(虽然一致认为是明诔晴雯,实诔黛玉),但是我这次又重新看了一遍红楼,之前宝玉的心理活动是这样的
“心下因想:‚天地间竟有这样无情的事!‛悲感一番,忽又想到去了司棋、入画、芳官等五个;死了晴雯;今又去了宝钗等一处;迎春虽尚未去,然连日也不见回来,且接连有媒人来求亲:大约园中之人不久都要散的了。纵生烦恼,也无济于事。不如还是找黛玉去相伴一日,回来还是和袭人厮混,只这两三个人,只怕还是同死同归的。 ”虽然之前是刻画了宝玉看到原中景象,添了一些悲戚之感,但是这种是亲近的人去世后的反应吗?
再看写诔文之前的心理,中间很多,所以挑一些写出来
“ 想了一想,‚如今若学那世俗之奠礼,断然不可;竟也还别开生面,另立排场,风流奇异,于世无涉,方不负我二人之为人。况且古人有云:‘潢污行潦,苹蘩蕴藻之贱,可以羞王公,荐鬼神。’原不在物之贵贱,全在心之诚敬而已。此其一也。二则诔文挽词也须另出己见,自放手眼,亦不可蹈袭前人的套头,填写几字搪塞耳目之文,亦必须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宁使文不足悲有余,万不可尚文藻而反失悲戚。 ”
中间有很长很长的一段,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
写篇文章,那么多的心理活动,还要一字一咽,一字一啼,宁使文不足而悲有余,等等,所以,这是那种悲伤到极致的人会有的心理吗?
再加上后来,一本正经的忌晴雯,最后竟话题变成了与黛玉两对文字的讨论,话题早已经偏完了,作为主角的晴雯早已经没有存在感了。
所以,看完这些,确实是让人很不舒服,但是这难道不是一种人性吗?当初标榜的有多重要,有多不可缺乏,在别人的眼中,或者丫鬟永远是丫鬟,去了这一个还有更好的,你的死也只不过是别人用来写一篇不落俗套的文章的素材罢了。所以,之前我不太喜欢晴雯的,但是我很可怜她,很心疼她。
所以,什么“多情公子空牵念”看起来却是有一点点讽刺的吧。
有人说,兰陵笑笑生是在嬉笑怒骂中,用“色情”的语言进行包装,用一种冷眼旁观着这个世界,在李瓶儿死的那一节,之前也是描述西门庆多么多么悲伤,甚至几次哭晕过去的(正在看金瓶梅,还没看完,如有错误希望能指出)但是下半夜,又开始和其他人厮混。
但这也是,非常正常不是吗
所以,谁也不是谁不可替代的,谁也不是谁最重要的,时间将会抚平一切都伤痕,活着的人终究会得到另一个可以替代的,另一个陪你走完一生的,即使像沈复和芸如此深厚的感情,也是在芸去世之后又纳了一妾,接着过着浑浑噩噩的人生。
曹雪芹这样写,真的给那些姑娘更增添了“薄命”感,又同时让看的人更加悲伤与无奈,时代的局限,人性的弱点,终究不是你我能战胜的。
而新红楼拍这一段的时候,进行的一点点小改编,宝玉念诔文的时候非常的悲伤,一边哭一边念,之后和黛玉讨论茜纱窗下这句,也没有中间的过程,只是在黛玉说完之后,就说“莫若改成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这样就去掉了那些“冷”的部分,也增添了一丝丝温情。虽然人世间确实有很多非常让人难过的事情,可是,如若可以,多一些温情,其实也是一种安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