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来我们经常在媒体听到一种论调,那就是社交媒体,正在毁掉年轻人。因为有不少研究证据表明,频繁地使用社交媒体,会损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比如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的子刊《儿童与青少年健康》刊登了一篇研究论文,科学家追踪了1万多名13-16岁的英国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上的使用情况与心理健康数据。
结果发现,社交媒体的使用频率与心理健康程度呈负相关——使用社交媒体的频率越高,就越有可能面临心理困扰。
尤其对于女孩子,这种关联更加显著。这项研究最近也被国内外媒体报道过。
可能就是在这类报道的影响之下,不论是中国还是国外父母,都越来越把社交媒体,还有它的载体智能手机,都当做洪水猛兽。在一些敏感的父母眼里,给孩子一部智能手机可能无异于扔给孩子一包毒品。
但是,《科学美国人》网站上的一篇报道,却对这种“社交媒体毁掉年轻人”的论调提出了强烈的质疑。文章的作者是科学作家莉迪亚·登沃斯,她就指出,对社交媒体的这些指控,都是建立在非常不可靠的证据基础之上的。
证据的不可靠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指标的采集很不精确。比如,现有的研究大多是让被调查者自己报告使用了多少时间的社交媒体。
但事实上,这种测量很不精确。而且里面还会有系统偏差,比如说,一个人心情越好就会低估自己在社交媒体上花了多少时间,那么这样采集到的数据就一定能得出“社交媒体用得越少,心里越健康”的结论,但这样的结论显然不可信。
第二,几乎所有研究都只评估了社交媒体的使用频率和持续时间,而没有考察媒体的内容。你在微博上刷了一个小时小猫小狗的照片,而我在微博上花了同样的时间学完了一节名校公开课。
同样的媒体,因为内容不同,对你我的心理影响可能大相径庭。但现有的研究却几乎完全抹掉了浏览内容上的差异。
第三,最要命的一个缺陷——因果关系不明确。在这些关于社交媒体的研究里,80%都是基于相关性的,比如一边计算出你每天多少时间刷微博,另一边测量出你的焦虑水平,然后计算它们的相关系数。
可即便得到的结果是两者相关——刷微博时间越久越是焦虑,这也不能说明到底是谁导致了谁。
事实上,有一组加拿大研究者曾经对600多名青少年和1000多名成年人进行了一项持续多年的跟踪研究,其中一个发现是: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并不能预测一个人多抑郁,但抑郁症状却可以预测出,一个青春期女孩在未来更可能频繁地使用社交媒体。
也就是说,即便在心理健康与社交媒体使用有直接的因果关联,那也有可能是心理健康状况下滑导致了人们更爱去使用社交媒体。
正是因为现有的研究里有这样一些相当严重的缺陷存在,所以即便其中有一些结果暗示社交媒体会给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我们也不能据此轻易得出“社交媒体正在毁掉年轻人”这种论断。
那么,可靠一些的结论可能是什么呢?
《科学美国人》这篇文章里提到,针对上面说到的这些缺陷,有几组科学家最近正开展几项方法上更加严谨、漏洞更少的新研究,而他们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社交媒体的使用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既可能有正面也可能有负面的影响,但是(这个但是很重要),影响非常微小。比如其中有一篇论文发现,数字技术使用情况的变化仅能预测青少年幸福感变化的0.4%。另一篇论文的作者则说:“一年内社交媒体使用的变化情况,只能预测生活满意度变化的0.25%左右。”
换句话说,人的心理状态受到生活里很多因素的调节,而社交媒体的调节幅度微乎其微。事实上,是否接触毒品、是否受到欺凌这样的因素与幸福感的负面联系,要远超过社交媒体的影响,而充足的睡眠和定期吃早餐这些积极行为,对提升幸福感的作用也比社交媒体大得多。
所以,目前我们可以给出的建议是:担忧社交媒体像毒品一样毒害青少年的家长们、成年人们,不妨放松一点,社交媒体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可能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它只不过是影响孩子成长的成千上万个因素中并不十分特殊的一个。只不过对于不少成年人来说,社交媒体是一个在自己的成长过程里不曾存在过的全新事物,于是就不由自主地多看了它一眼。当然,相关研究仍在进行之中,所以你也不妨持续关注相关的科学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