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智君
原创作品,转载需要作者授权
当地民政部门姓修的主任是名刚转业不久的军官,他了解了老兵的情况,被老首长如此这般牵挂牺牲战友的举动感动了。
他说自己是营职转业,为了表达对老首长——老兵的敬意之情,他紧紧与老兵握手,说了一大堆感动和充满敬意的话。
第二篇稿子正好需要理想的照片,我在现场用相机定格了这对跨世纪战友握手的情景,但是,收起相机后感觉不震撼,认为太平淡了。
这里有必要做一下交代,与我一同采访的还有一名大庆电视台的特约记者,他扛着摄像机全程拍摄,记录下老兵的分分秒秒。
我搜肠刮肚,突然想起,两个握手的人都是军人出身,是跨越半个世纪的战友,那么,对老首长的敬意,采用敬军礼的方式不是更庄重,更有特殊的意义吗?
我把这个想法当修主任说了,并且建议“重来”一遍。
修主任一拍大腿说,可不是,军礼敬老首长是我的真心表达。老兵听罢也非常赞同。
经过我的“导演”,修主任退到他的办公室靠北窗户处,之后踢着正步走向站在南窗户旁的老兵,相隔咫尺,修主任有力的抬起右臂,对着老兵行了一个标准的、庄严的军礼!
我拍下了这一精彩的瞬间。大庆电视台的特约记者屏住呼吸进行了拍摄,拍摄完毕他惊喜的几乎喊出:“太棒了!”
惊喜之余,大庆电视台的特约记者敬佩地说:“世界最牛的策划!敬军礼比握手好一万倍!我的画面从握手的 ‘平’,变成军礼的震撼了!”
大家可以想一想,这么庄重的场合,如果不进行“导演”,跨世纪军人的握手该有多么平呀!“导演”出军礼,堪称精彩。
尤其是,还不违背新闻的真实性。你看,握手表示敬意,敬意是核心,那么,军礼表示敬意,核心依然是敬意。
两个跨世纪军人,“新兵” 敬意老兵,本该就是军礼。因此说,在新闻故事的采访中,我个人实战总结,存在“策划”问题,大家要大胆实践。
另外,我正愁第二篇稿子起不出好题目呢,这回,不仅照片出彩了,题目也有了。啥题目呀?还用问吗,就叫《庄严的军礼》。
当晚我把稿子发回晚报,第二天,这张军礼的震撼照片就刊登在了晚报的首页,稿子在重要版面发了一个整版,并且进行了首页大题目导读。
稿子的影响力,以及我个人的收入,你懂的——好上加好呗。
第三篇依然有故事,故事依然精彩。
在这一篇里,重点写了立碑的经过。在举行立碑仪式上,老兵身穿马裤呢军装,胸前佩戴多枚军功章,他向石碑上的114名战友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礼毕,他攥着一块红绸子,红绸子蘸上白酒,挨个擦拭着石碑上的战友名字,嘴上说:“老乡(牺牲战友里,有一个是他的从小玩伴),你牺牲那会儿,我搓一把雪也没洗干净你的脸,今天我用白酒给你擦擦。任连长,你总说我的鼻子大,见我你叫我小鬼,还用手刮我的鼻子,刮得我生疼也不敢说,其实不是我的鼻子大,是你的鼻子小,今天该我刮你鼻子一下了。吴飞,我告诉你个秘密,在怀德宿营时,是我把毛毛虫放到你的被窝……”
这些话实在,朴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殊不知,这也是经过我“建议”的结果。
在立碑的前一天晚上,老兵失眠了,也许是心情过于激动,他想了很多。想得最多的还是想对石碑上的战友说些啥。
他拿不定主意,征求我的意见。
我问老兵,做准备了吗?
老兵说,打算说,你们是祖国的钢铁长城,你们是为了解放全中国而牺牲的,祖国没忘了你们,今天我来给你们立碑,看你们来了!
这些话是实话,可是,感觉有点口号的味道。不难理解,老兵当时心情不是一般的激动。我鼓励老兵,说的话虽然有点口号味道,但是,是你真实的情感表达。
在这基础上,再说点战友情方面的内容。就这么,才出现立碑仪式上那直抵心扉,感人至深的实在嗑。
我的“导演”在新闻故事采访中值不值得借鉴和提倡,有待于业内专家指点。反正,在新闻故事采写实战中,我大胆做了尝试,感觉稿子增彩了,媒体增色了,读者喜欢看了。
请看下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