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期间,在朋友圈看到一条信息“我就是处在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融入不了城市,也适应不了农村”。这也是中国很多在外讨生活的人的概况吧。
故乡是用来怀念的,故乡是用来美化的,故乡是用来失望的。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惊讶的写到“我的故乡仍是个尘土飞扬的村庄,到处弥漫着死人的寂寞。昔日不可一世的老上校们也窝在自己的后院里悄无声息的死去。
沈从文在阔别十八年后回到湘西,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这里一切使我感慨之至。一切皆变了,一切皆不同了,真是使我这出门过久的人很难过的事!”沈从文察觉到,表面的巨大进步蕴含的是堕落的趋势。家乡人的品德性格被一种力量扭曲,这个力量就是现代化的大潮大浪,它改变了中国数以千年的乡村形态。
鲁迅在《故乡》中写出了一个归人的乡愁,重返故乡后,乡愁反而更愁。记忆中的质朴,是如今的贫困;记忆中的天真,是今日的无知;记忆中的生机,是如今的野蛮。在离开故乡的时候,归人没有什么留恋,只觉得失落和悲哀。
恰读完贾平凹的《秦腔》。
除去小说本身的故事外,最精彩的部分是最后的《后记》。后记从农村的变化给人们带来的思考,交待了写此书的目的是为家乡树一块碑子。改革开放,社会转型,一切充满着生气,又一切都混乱着。
国家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城市,农村怎么办?旧的东西没了,新的东西没来,四面八方的风胡乱的吹,农民就像一群鸡,羽毛翻皱,脚步趔趄,无所适从,他们无法再守住土地。
对于我们离开了家乡在外客居的人,故乡是以父母的存在而存在的,我不知道父母去世后,我是否还会长回去。再往远了看,几十年以后,我也是一位老人,故乡对我又意味着什么。
离家20年,我的故乡也让我越来越陌生。但是随着读书中故事、人物,我脑子里出现了村子里的每一个人。
我记得他们的面孔、记得他们的声音和说话时候的面部表情。
我记得曾经发生在村子里的许多的故事,我记得田间地头女人的闲话,兄弟之间的争吵,年纪轻轻死掉的小伙子,老掉牙的村长,村长家门口的那个大石碾盘;
我记得农村计划生育,村干部数着羊圈里的羊算应缴的农牧税,甚至跑去西瓜地里算好亩数收特产税。这些人,这些事,就是我记忆中的故乡。
20年后的今天,村子里认得我的人已经很少了。
20年后的今天,村子里的只有在过年时才看的到年轻人。
20年后的今天,我的小学已经变成了冒着怪味的工厂。
20年后的今天,农村更加的衰败。死气沉沉!
20年后的今天,故乡存在于真实与虚构、记忆和现实无法界定的想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