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娃之前在一家JH 学校上学,上到五年级后,我们给他转到了另一个全英文JH 学校。
我们为了等新学校名额,已经排队一年半,所以雨娃心理准备也算充分,虽然他非常不情愿离开原来的学校,因为太熟悉那里的老师同学和环境,他是一个重感情的孩子。
离开学校前一段时间,我们通知了班主任,并办理了退学手续,这段时间来自学校的疑问都是雨娃一个人面对。有的老师问:“雨娃,听说你要走了?”,雨娃点点头,有点理亏似的,“为什么?”雨娃说,“不知道,是我爸妈决定的”,“劝劝你爸妈,别走了……”雨娃的头更低了。最难的是,他最喜欢的老师不舍得他,“娃娃,听说你要走了,我很不舍的你呀!”雨娃回到家心情很沉重,反复跟我说,不想离开这个学校。我也很抱歉让他承受这样的离别。快放暑假了,雨娃有一天拿回来两张卡片,是学校两位音乐老师送他的,上面写了很多字,都是老师的回忆、不舍和祝福,我读完都掉下眼泪,我知道雨娃看了会更不舍,所以都不敢和雨娃谈论这两张卡片……感谢老师带给我们的温暖,我把卡片为雨娃珍藏起来。
新的学期开始了,雨娃有点紧张,毕竟要面对新环境,面对新同学,尽管很多老师和学生都是我们JH的,算是认识,但雨娃的小脸儿都是严肃的,很少见他轻松的笑容。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学生都有,学校已经毕业了一些学生,他们毫无语言障碍地上了美国的JH 大学,有的已经毕业,回到学校做老师。学校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在一个大教室,分隔出不同的空间,和雨娃一个年级的还有一个佳音,是个很优秀的女孩儿。
雨娃学校其实更像个自习室,因为孩子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自学,用的美国ABE教材,他们每天看视频,里面的老师给一群孩子讲课,而这里的学生像旁听生一样学习,当然他们也要回答问题,准确地说是心里回答,然后验证,老师讲课时也会说笑话,他们自然也会笑,尽管笑完了,会发现笑声在老师的课堂之外。这套系统主要面向homeschool的孩子,有和美国孩子相同科目的整套系统的学习,替代或弱化现实中老师的作用。
雨娃开学几天,就觉得眼睛累,耳朵不舒服。的确,一直戴学校的耳机,每天五六个小时地盯着电脑屏幕,这是雨娃最不适应的地方。首先,我们给雨娃买了一个很好的耳罩式SONY耳机,雨娃立刻觉得耳朵不再难受,甚至和同桌偶尔听赞美诗,非常享受。然后,爸爸听老师的建议给雨娃买了遮蓝光的屏保,但雨娃不同意,因为他不想别人说他事儿多,我们建议他征求佳音的意见,经过同意才装上了。
解决硬件问题,接下来的则是“软件”问题——雨娃的焦虑。之前我们为了让雨娃假期能抓紧时间补习英语,经常和他说,新学校英语压力大,他会跟的很吃力,这无形中增加了他上学后的焦虑。为了可以赶上,雨娃每天非常努力地学习。视频里老师讲课全部用英文,雨娃很多听不懂,即使看着教材也有很多不认识的单词,更让他紧张的是,佳音是个又优秀又努力的小孩儿,雨娃跟不上她的节奏。那段时间雨娃承受了很大压力,放学回来经常躺在沙发上睡半个多小时,很累的样子,我看了特别心疼,甚至开始怀疑我们的选择是不是对的。
因为担心雨娃太吃力,我们让雨娃停了数学和语文,打算第一年全力追赶英文。幸亏做了这个决定,雨娃至少在佳音去上数学和语文时可以喘口气。特别感恩的是,学校四五六年级有一个班主任宇明,她知道雨娃跟不上,就利用别人去上数学和语文课的时间给他补课,把课再学习一遍,或提前学一遍,讲解雨娃不懂的地方。宇明老师安慰雨娃,“不用担心,像你这样的学生,大概三个月到半年就能赶上了”。
开学没多久,雨娃就生病了,发烧,三天不能上课,我问雨娃在学校喝水多吗?他说没空喝水。我吃惊地问,“为什么?没有课间休息吗?”雨娃说,佳音很赶的,有时想闭眼睛休息一下,不到一分钟就被叫起来继续学。我就给雨娃出主意,“你让佳音和你一起休息,都是孩子,应该都喜欢放松!干嘛那么着急呢?”雨娃不太善于和别人对抗,很无奈地说,“她就是特别喜欢学习呀!”
那段时间,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小心翼翼地看着雨娃疲惫的小脸儿,每天去接他,并且把我的电动滑板车让给他骑,放学后再带他去吃个冰激凌或者汉堡,让他暂时忘记烦恼。我当时说,真希望雨娃是一个没心没肺的孩子,这样才不会压力大,哪怕偶尔哭鼻子也行啊!雨娃因为要把考试错误的字词抄写十遍沮丧地掉过一次眼泪(开始他错误很多,所以作业量大),之后再没哭过,一天天地学着。后来,老师给我们写了张纸条,说我们可以适当帮助孩子查一查黑体字生词,提高效率。我和爸爸很开心可以帮到忙,一个负责科学,一个负责历史,那个认真劲儿都赶上考研了。
这个学校共有3种考试,包括quiz(小测验,每天各科目都考)、test(小考,拼写每周一次,科学和历史两三周考一次)和exam(期末考试,一年分四个学期,共四次这种考试)。雨娃第一次小测验50分,我知道了还挺满意,尽管雨娃说“大部分是蒙的”。随着考试越来越频繁,雨娃成绩慢慢好起来,尤其是当堂课内容的spelling小测试,基本可以达到七八十分,后来九十多分。这种考试不仅考生词,还有英文解释,我看了简直头大,太难了,我高考时的英文词汇都没那么难。雨娃大概不到两个月已经跟上进度,了解考试套路以后也知道努力的重点。雨娃说,考试内容基本上都是当天学到的,所以只要你努力学习,就会考的比较好。他们的考试应该是一种复习方式,主要用来巩固知识和发现不足。有一次,雨娃分数竟然比佳音高了点,佳音颇有压力,笑呵呵地说,“意外,意外”,雨娃却在心里说“这种意外会越来越多的”,但没说出口。
时间就这样慢慢过去,雨娃由开始的困难、压力大,变成后来基本跟上,由开始的回家花上一个小时左右写作业,到后来在学校写完作业,回家开始放松,成绩也是由六七十分到现在的八九十分,甚至前不久历史小考100分,当天很激动地告诉我,这种考试很难的!我当然也跟着兴奋。听说佳音也是100分,我想起来问,“佳音现在还催你吗?”雨娃说,“我已经和她同步了,不用催了”,我觉得是佳音加速了雨娃的适应节奏,倒也不是坏事,之前佳音带来的压力让雨娃很郁闷,到后来雨娃也承认,如果他的同桌是个混日子的孩子,他也许跟着混日子吧。
现在,雨娃回家时,作业基本上已经写完,回到家就看看手工视频,看看科学漫画书,和小狗玩一会儿,然后吃饭,弹琴,晚上全家一起散步,一起看《辛普森一家》,时间多了就一起看个纪录片。我看他每天到家都乐呵呵地,有时书包都不打开,倒是有点着急了,问他“为什么不复习呢?明天不是有考试吗?”雨娃满不在乎地说他会在学校复习的。问多了,就理直气壮地说,“你不是说希望我是个没心没肺的孩子吗?我现在就是没心没肺呀!”我一时语塞。的确,现在的雨娃恢复了无所谓的笑容,之前我不是很焦虑着他的焦虑吗?我说那我考考你吧!雨娃把spelling书给我,让我提问,那么复杂单词的解释(比如灌溉,水利……)他都能背下来,我正高兴呢!问他什么意思?他竟然茫然地摇摇头,太不可思议了,怎么能不知道意思死记呢?看着我吃惊的样子,雨娃不好意思地哈哈直笑。他追求的是速记应付考试,却不知道这种方法看起来省了时间,实际多花了很多无谓的精力,反而事倍功半了。我跟他说,“如果不知道意思,背的再熟没有意义呀!”看来是他心急乱了分寸。在我的监督下,雨娃开始先查单词,再背英文解释。
雨娃的学校学生大概三四十人,不算少,但老师却不多,平时学生却非常守规矩。他们的管理方式很有意思。不管老生新生,需要绝对服从权威,包括校长和所有老师,当你违反了规矩,老师会提醒一次,一旦再犯,任何老师都有权利给你Demerits(记过次数),一个Demerits罚款20元,第一个免费!周末清零不再累计,全部罚款用来作教会奉献。没有说教,没有解释,不用找家长,也没人会生气,老师有绝对的权威,被罚的孩子乖乖接受。有趣的是,根据老师判定错误的严重程度,可以一次给出多个Demerits。有一天,雨娃放学就激动地告诉我,一个四年级学生一次得了10个Demerits,加上本周之前的,一共得了15个,雨娃嘟嘟囔囔地算着要罚多少钱,我也觉得好笑,从此就一直想见见这个小明星(后来在教会雨娃把他拉到我跟前,其实也是个很可爱的小男生,雨娃和他经常一起玩)。这个制度主要用在四年级及以上学生,大概用到一到三年级的孩子身上,他们容易破产吧!
目前全校只有雨娃还没得过Demerits,这让雨娃很骄傲,他也一直小心翼翼地保持着记录,不过他本来就是比较顺服的孩子,很少挑战权威。
有一天,雨娃回家跟我说,他需要准备五份生日礼物,然后给我列举:学校的两位老师下周过生日,佳音过生日,马上以撒要过生日,以诺的生日需要补个礼物。其实学校并没要求孩子们送礼物,我想这也许是雨娃在用自己的方式打开“局面”吧,当然也很鼓励。我们准备了书以及文具等小礼物,雨娃分别写上生日祝福,第二天很害羞地把礼物送给老师和同学,倒是给他们一个小小的惊喜。学校有人过生日老师一般会亲手烘焙蛋糕,那两天,雨娃吃了好多美味的蛋糕,还悄悄告诉我,那个语文老师,其实不教自己,蛋糕也没有他的份儿,却专门留了一块蛋糕课下给雨娃。雨娃从小不吃奶油蛋糕,没想到在新学校老师做的巧克力和布朗尼蛋糕他都特别喜欢。
新学校没有食堂,所有孩子都要带午饭,我有点发愁,之前给自己做午饭都嫌麻烦,何况要每天给孩子带饭!我试图找个合伙家庭轮流做,但都不太合适,最后只能老老实实自己做。既然自己做,一只羊是赶,两只羊也是放,干脆给雨娃爸爸也带饭,我的午饭也顺便留出来。雨娃爸爸很高兴,他已经吃够了外面的饭菜。开始带饭时,我基本保证有肉有菜,雨娃吃的很多。但长期坚持不容易,偶尔也会糊弄糊弄,直到有一天,雨娃给我讲了一件特别“悲痛”的经历:雨娃的饭盒和另外一个孩子的饭盒很像,因为都要到微波炉去热,雨娃有一天拿回座位打开饭盒,“哇!是鸡腿!”心情大悦,先吃了一小口米饭,拿起鸡腿,正往嘴边送的时候,那个姐姐来要了……雨娃说,当时的心情,简直是欲哭无泪啊!我听了之后哈哈大笑,好同情儿子呀!雨娃也常说佳音的菜特别好吃,一看就很有胃口,经常有鸡翅!看着儿子那向往的表情,雨娃爸爸当场就在网上买了两袋奥尔良鸡翅,让雨娃的饭盒也慢慢丰富起来。现在,我反而感谢这个带饭方式,让我可以更好地照顾雨娃和爸爸,让他们吃自己的爱心午餐,饮食更健康。
孩子们在学校的时间真的比较努力,有一次我让雨娃给我描述了一遍在学校的全部生活,雨娃说:早上八点左右到校,准备书、文具和前一天的作业,给水杯打水,接上耳机,开电脑,找到要学的视频。先是所有孩子的读经文时间,然后上课,课程包括阅读、语法、拼写、书法、科学、历史、圣经、数学和语文(雨娃不用上),再加上考试。中午大概十一点半吃饭,十二点十分上课,下午三点半放学。每两周轮一次值日,因为雨娃数学和语文不上,所以他在别人上课时就做好了打扫的准备,一般打扫时间到四点左右,骑车回家。算下来,雨娃每天纯用来学习的时间是4.5小时。这段时间效率非常高,在学校玩的时间非常少,大概午饭时可以闲聊几句,但孩子们好像都喜欢这个学校。
对于放松下来的雨娃来说,哪怕一点时间也可以找到乐子。他和佳音在看视频听课时,常常会观察视频里的学生和老师,一旦发现搞笑的事情就会暂停,指给佳音看,两个人一起笑,雨娃说,他有机会就给佳音讲笑话,他俩笑点都比较低,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哈哈笑,日子过得倒是挺开心。就连老师都说:四年级最爱讲话,五年级(雨娃他俩)最爱笑!现在被雨娃影响的,佳音也好像松弛一些了,有时累了,他们会商量好,趴在桌子上睡一会儿,或者听一会儿音乐,养足精神再学习。
看到雨娃状态越来越好,我问雨娃了,“你现在喜欢这个学校吗?”雨娃很爽快地说,“喜欢!”他会列举好多喜欢的理由:自学方式他喜欢,效率很高,管理方式他喜欢,没有太多说教,做错了按规矩承受后果,英文进步大,有一次教会来了个加拿大牧师用英文讲道,雨娃可以听懂大部分,很有成就感。再有就是经常会吃到好吃的蛋糕,老师们的手艺都很棒!最后就是人,无论老师还是同学,他开始慢慢熟悉,每天也会经历很多有趣的事情,雨娃特别喜欢班主任,她不仅温柔,而且很幽默,喜欢开玩笑。比如,有一次教室里的孩子都在说话,老师严肃地说,“今天,你们要把history抄一遍!”看孩子们没太害怕,又说“抄十遍!”雨娃吓坏了,正在心中叫苦,忽然发现别的孩子都在笑,连老师都在笑,还得意地说“害怕了吧!”原来,既然把当天学的历史全抄10遍是不可能的,那就是把这个单词抄写10遍,雨娃也开心地笑了。孩子们无一例外地都喜欢幽默的老师。
新学校有很多高年级的学生,男孩子比较绅士,女孩子比较淑女,给低年级孩子做了很好的榜样,他们不会因为自己大看不上低年级学生,而是把他们当成一个大家庭的成员。雨娃喜欢观察并效仿这些大孩子,甚至盼望自己快点长大,可以和他们待在一起。看人家做运动,也嚷着要练哑铃和俯卧撑。雨娃在学校很乖,很上进,对人也和善,在老师和同学中也算受欢迎,这让雨娃有一种归宿感,也加深了对学校的喜欢。
雨娃上学至今已经三个月,我们对学校的了解基本上都是通过雨娃,我们到现在还没有班主任老师的电话,有事都是通过秘书老师联络。我觉得这个学校好像简化了一切形式上的东西,责任比较分明。学校负责学生的教育,包括学习和品格,老师为孩子的学习提供帮助,孩子需要遵守学校的规矩,努力学习,整理打扫卫生,家长需认同学校对孩子的管教,为孩子准备饭食。这种清晰的界限让管理变得相对简单。学生每天完成学习任务和值日,就可以回家,老师上课尽职尽责,放学就可以带着孩子立刻离开。我们作为家长,几乎不用管孩子学习的事情,雨娃不写作业都没关系,有demerits等着他,考试成绩差也没关系,他们会自己去和同学比较,学校的孩子好像大部分都挺努力。学校有教务秘书负责日常事务和家校沟通,有重要的事情才会开家长会,目前我们还没参加过。
这让我想起有些公立学校,据说每天老师都会通过微信与家长互动,或者说“下命令”、“提要求”,唯恐家长尽不到自己的责任,定期的家长会更是让成绩不佳学生的家长惧怕,哪怕你是大公司老总,也有可能要面对老师毫不客气的训斥。我也见过含辛茹苦的老师,苦口婆心给孩子讲,给家长说,自己累的休息时间不够,最后还是一群熊孩子,越大越叛逆,甚至你没收他手机,他敢跳楼给你看……有时真没想明白,这教育是怎么了,真的这么复杂吗?
雨娃的学校是我们教会牧师办的,大部分都是教会弟兄姊妹的孩子,所以孩子们相当于一直在教会不变的教导中长大。我们教会重视家庭的建造、男人的责任、女人的顺服,以及孩子的管教,重视基督徒好的品格和行为,做美好的见证,让更多人被福音吸引。据说,教会还会安排属灵长辈一对一带领青少年儿童,做他们的榜样。
我很欣赏雨娃学校的管教方式,其实家庭对孩子的管教也是一样的,树立权威,确立行为的清晰界限,明确规矩及后果,在爱的前提下严格管教。一旦将规矩落实,孩子自然懂得界限在哪里,也就更容易建立心理安全感,这时,会减少很多说教、各种唠叨,减少很多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事实证明,这种管教方式既简单又奏效。
雨娃的新学校,当然也有缺点,因为空间有限,他们几乎在教室一呆就是一天,活动量非常少,而视频学习对孩子的眼睛和耳朵都不太好。但是,我们选择的是教会学校,在今天的中国,这都是客观环境造成的,学校已经在用最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新生代基督徒是一群独特群体,他们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持守信仰,规避公立教育的弊端,所以一点点摸索基督教教育的出路,还要冒着很大风险,包括未来是否有出路,学校发展是否可持续……我真希望什么时候基督教学校也可以有大的操场,有宽敞明亮的教室,孩子们可以自豪地说出自己学校的名字,可以光明正大地办理学生证……基督教学校的老师可以公开开展教学研讨,可以公开招生……中国也有很多基督教大学,甚至著名的基督教大学……目前还都不行,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按照圣经教导孩子,他们的未来一定倍受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