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孩子在家里上网课,一方面有强烈的学习意愿,一方面又坚持不了多久,焦虑烦躁、自暴自弃,为什么?
各位老师同学,我们今天的问题,是一个高二的男生,在家里边学习,因为疫情时间延长,所以上网课的过程中,刚开始还行,第三个信息,开始急躁,到周末,周五就爆发,还把卷子撕了,说要返回学校。
然后在家里边静不下来,孩子要换科,换过之后,又继续学习,心情还不错。然后学的时候觉得还有情绪,但是学着学着,第五周就特别烦,孩子写作业,写不完就发脾气。然后又要求换地方学,去爸爸的单位,晚上回来挺好,上晚自习又开始发脾气,说受不了了,在家学不下去,很烦。
孩子的这种状况,而且他是反复的,循环的,说明孩子有坎儿,坎在哪儿了呢?
首先呢,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孩子是有行动的,他这个行动是被强烈的学习意愿。去试着,然后急急的想学好,在这个角度来看孩子,一个强烈的想学好的孩子,行动无法持续,说明孩子遇到了一个障碍,就是这个孩子是靠自己的理智,靠自己的意志力在推动行为的。人的意志力,它是一种可消耗资源。我们做某个事的时候,如果是用意志力去坚持,一般坚持不了多久就不行了,意志力就消耗完了,我们需要再重新组织这样的资源,继续靠意志力去扛。
第二个需要关注的点,是当孩子做不好的时候,就会有情绪冲突的出现,会有极强的情绪冲突,说明孩子对自己要求很高,爸爸妈妈需要关注哪一块呢?孩子有没有这种完美型人格倾向,有完美型人格倾向的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造成极高的内在压力,这些内部压力来源于他自己,而不是学习本身,做个比喻,假如说把孩子比喻成一块电池,那这块电池,它里边充满电了,每天通过吃饭喝水呼吸睡觉这样的充电程序把那个电池充满了,充满之后呢,他要把这些电池里边的电能,用到工作上,用到学习上。
如果充满一格电,如果上帝安排人这个大电池充满一格电,然后一天充三次可以维持一天的学习,但是这个电池本身出来一个问题,这个电池本身还没有向外输出电能,自己先消耗了一大部分,导致孩子的电量不够,电极早就耗干了,如果一个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电被耗干,最明显的一个警示,就是情绪冲突,焦虑,焦躁,没有办法去全神贯注的去做这个事情,孩子的注意力焦点游移,会涣散,孩子想聚合力量聚合不起来,想集中注意力集中不起来,这是一个要去检索的点。
第三个要检索的点,关于这个孩子的问题,就是我昨天晚上在深耕六班第五讲,讲的手机问题的问题,集中讲到了一个原理,就是孩子内部冲突,出现建设者和破坏者,无法协作的情景,孩子有学习的需要,他也有这种休息和玩的需要,然后当破坏者出现,破坏者有需求,建设者也有需求,当这个孩子的学习需要,做一个建设自身的这样一个建设者,他在跟破坏者,比如说玩,吃饭,睡觉,产生冲突的时候,而且冲突的时间很长,学习需要又不愿意把自己的优势转让给其他的需求,其他的需求也在进行竞争,我讲的是孩子内部有一种冲突。这种冲突就是其他的一些需要,孩子可能其他的一些需要,是在理智层面上,逻辑层面上,道理层面上,孩子试图通过意志力去进行压制,没有办法让学习的需要和其他需要和平共处,这个会导致,学习需要的控制权被削弱,导致孩子放弃。
第四个点,这个是供家长参考。有个外国人做了一个实验。这个实验是让一只小老鼠,在一个木板的两端,一个桌子两端去找食物,从那么高的平台上跳下去,看见食物跳下去就可以吃到食物。所以小老鼠从那么高平台上跳下去,被摔一下碰一下也没事儿,吃到了食物,一开始食物放到左侧,小老鼠每次都往左侧去找食物,过一段时间,他把食物从左侧放到右侧,小老鼠,慢慢适应又去右侧找食物。
然后呢?第三种情况,就是到两边,小老鼠跳下去之后,发现两边都没食物,两边都没有找到食物,这个时候,实验人员,就逼着这个老鼠做出选择,到底是向左跳还是向右跳,到底该怎么办?然后那个小老鼠,就得得了一种“病”,这个病叫“无助”。
从哪儿都得不到食物,而且摔得鼻青脸肿,最后这个小老鼠就不做选择,你再逼它呢?小老鼠就表现得很焦躁,你再逼它呢,它就咬自己,折磨自己咬自己恨自己,这是一种习得性无助。
它反应了一个什么问题啊,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比如说对于数学对于化学的学习,孩子是无助的,孩子应该尝试了很多种办法,在左边去找答案,看能不能把数学化学学好,在右边也去找答案,能不能把数学化学学好,在前面找答案后边找答案,孩子做了很多个选择,始终没有找到,去把数学和化学很好解决的这样一个方法方式,就像小老鼠找食物一样。孩子在反复受挫的过程中,有一种无助,习得性无助,不知道该如何做出选择,但是孩子强烈的学习意愿,还逼着他要做选择。
解决一个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找到它的规律,直到怎么去解决它。这样,孩子就可以避免去检索和尝试所有的可能性,估计这个孩子尝试了很多种可能性,然后在学习上的就容易被弄拧,那个实验当中被弄拧的老鼠,在它咬自己之前会干嘛,你即使把食物放到一个地方,它也不去吃,而且固执的只做某一种选择。
我非常建议孩子稍休息一下,现在很担心孩子就像一只被弄拧的老鼠一样,这样逼自己,严重的自我否定,恨自己折磨自己,在学习方式方法上,看不到更多的可能性,看不到最佳的解决方案,而是固执地用一种思维一种方式在学习,然后只会往前使猛劲,不知道在学习的过程中,它有策略方式,有迂回,如何让自己保持弹性,他就不再去检索正确的方向和最佳的处理方案,我个人推荐,孩子能够静下来,放松一下,不妨出来点儿时间,因为这个孩子打游戏也打不快乐。
我在深耕班里边有给孩子听的21堂成长课,其中第10讲《学会独处》,所有年轻人都缺乏的,第15讲《共同元素》,我感觉对孩子会有用,我们很多孩子,是把学科隔裂的,你看这孩子文科那么好,如果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去寻找学科和学科之间的共同元素,那么你在学地理学历史学其他学科的过程中,你同样能把数学的能力增长起来,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被称为天才,表面上观察,有的孩子好像不怎么学,也没怎么用功,成绩就特别好,这里孩子往往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了学科和学科之间的共同元素。
我们知道原来学科是不分家的,后来知识太庞杂了,然后把他分成了各个学科。但是,人类在学的过程中,会慢慢地是把单一学科学习的过程进入到这种思维和局限当中。董进宇博士告诉我们,学科不分家。大教育家杜威也告诉我们,要寻找学科和学科之间的共同元素,找到地理和数学语文,和化学物理,他们是一家人的那个感觉,联系的那个纽带,叫共同元素。这是我在给孩子的21堂课里边,我心疼很多孩子,学习使用蛮劲,就是有些孩子都被弄拧了。
最后一个,是第19讲《会读没用的书》。如果读书带着很强的功利,读了书是为了考第几名,读书是为了考什么样的大学,它在现实层面,在我们应用层面,读书是有用的,读书的结果,在结果上面,那个结果会帮助你,在应试考试里边,考上什么样的学,考上大学考个好分数,但读书在过程当中,不能带着功利的思想去读书,建议孩子,能够静下来,爸爸妈妈把这个给孩子听的21堂课,陪让孩子静下来,听一听,放松一下,先听一听。
也给父母一个建议,当我们看到,尤其是像这样的孩子,这么懂事,这么爱学,当他学不好的时候,孩子向内攻击,孩子通过转移目标,我这环境不行,我特别烦燥,我需要转科我才能学好。当这个,比如说转科,换个环境,然后我也转科了,又换环境了,我还做不到很好,依然没有解决孩子他内部的冲突问题,这样我们就很容易把孩子逼上一个严重自我否定的路,这个就把孩子没有任何借口的证明了自己不行,孩子的自我价值会急剧下降,在转科换环境这个过程中,还是要积极的去帮孩子,去引导孩子进行思考,到底哪出问题了,这么有意愿这么希望学好渴望学好的孩子,在这种问题检索上,方式策略上,要更有弹性一点,孩子往往能有非常不错的成就,如果注意力焦点全集中到一个点上,就已经给整拧了,我们这样的孩子会很可惜,甚至有的孩子就没有机会见识到自己真实的能力,不停的在否定自己。希望转告孩子一句话,并不是他不够优秀。
他还没有学会,如何使用自己,自己的智能工具,他只是对自己还不够了解,不知道如何去使用自己,使用自己的智力因素,使用自己的性格,使用自己的这种意愿,同样使用自己的情感的力量。孩子身上的各种资源,没有被整合到一个门小同的模式当中,这个大家劲往一块儿使,就是里边的很多成长资源是分裂的隔列的,甚至有冲突的。
另外,面对孩子的情绪冲突,我们一个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引导孩子像出去走一走:,跟孩子的做一下运动,把孩子的注意力焦点转移到别的事情上面,比如跟家人的互动上面,注意力焦点转移一下,然后倾听孩子诉说。
如果孩子把书撕了,在家里边儿拿几本杂志塞到的手里再撕,撕完了,问他还想撕吗,说想撕,再给他拿书,撕完了,再问他还想撕吗?他说不想撕了,想摔碗,就把家里边不值钱的碗,可能拿出来让他摔,只提醒他一件事,别伤着自己就行。那个情绪叫他出来。否则,这种孩子的情绪是往内打的,会有内伤的,我前面讲的内容,父母需要去检索一下,看到底哪一块出问题了。可以让孩子听一听这个21堂课,里面我重点推荐的这几堂课,对这个孩子是有帮助的。
第10堂课可以恢复孩子的弹性,让孩子进入一个更有秩序的状态,第15堂课可以提升孩子学习效能,第19堂课可以让孩子整个所有的智能资源,能够有序的进入学习本身,不被其他因素牵绊,要读点没用的书,不能带着有用的目的去,这个过程不能这么读。
今天的答疑和案例分析到这儿就告一个段落,我明天早上依然要继续。祝大家生活愉快,每一天都快乐心情明媚,爱你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