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去参加合肥英语名师工作室的活动,学习了石眉老师的一节写作指导课,联系去年暑假参加的外教课,颇有几分感触,想就如何上一节心中有学生的英语课,谈谈自己的想法。
要上一节心中有学生的英语课,首先在备课时心中有学生。老师要学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学习材料的重点和难点,然后设计行之有效的克服重难点的措施。有经验的老师可以根据以前教学的经验预测出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很多年轻的老师喜欢从自己的角度思考,认为一切都很简单,学生应该会,等到课堂上发现学生并不掌握的时候,又没有行之有效的补救措施,而是继续按照自己已有的计划往前推进,结果问题就出现了。所以刚刚入职或者是还没有教学经验的老师可以通过诊断性练习,学生问卷、谈话等形式去了解学生对将要学习知识的准备情况。
其次,上课心中有学生。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指令符合学生的语言能力。英语不是中国学生的母语,但又需要用英语作为课堂指令语言,这就需要老师尽可能做到语言指令清晰易懂,尤其要避免过于高深的专业术语。对中低年级,教师在使用英语作为指令语言的时候,可以配合肢体语言,给范例,作描述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老师的意图。
二,知识的呈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英语学习的正常规律是先听再说,先读后写。现行的英语教材也基本按照这个套路来编写的。但很不幸的是,往往有些老师忽略了这个认知的规律,没有经过大量的听的输入,就让学生说;没有充分的阅读,就让学生写,这样只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巨大的负担。再比如单词教学。我们经常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比如老师打算教一个新单词bamboo,于是他先呈现一幅图片问学生:what's this? 但是因为是展示课,学生都准备好了,于是大声说出:bamboo。可问题是,学生如何做到无师自通的呢?这样的教学明显是虚假的。合理的做法应该是教师呈现一定的语境,比如呈现图片:大熊猫在吃竹子,教师说:Pandas like eating bamboo. 此时并没有呈现bamboo的单词,但是学生把bamboo的读音与竹子建立了某种联系。这时再呈现一个竹椅子,可以引导学生一起说出:It's a bamboo chair. 此时呈现bamboo的单词,学生在大脑里构建了完整的关于“bamboo”的音形义。
三、教学活动能让人人参与。大班教学一个突出的缺点就是容易忽略过个体的参与。很多老师希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但是不幸的是,我们经常看到围坐在一起的小组,但是没有有效的小组活动。今天石眉老师设计了一个轮流写作任务,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参与,值得借鉴。过程大概是这样的:每个人根据故事的开头写一句话,然后传给下一个学生,下一个学生在前一个同学的基础上再加一句话,直到小组完成故事的写作。故事完成后,小组讨论推选最佳故事在班级展示。在这个小组活动中,每个同学都是故事的创作者,也是故事的阅读者。尤其巧妙的是,最后展示的作品包含了每个同学的贡献。在小组呈现环节,石老师特别设计了半开放性问题:I think it's a(an)_______story because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自始至终都是课堂的参与者、构建者。
四、教学活动能始终抓住学生的关注点。特级教师朱建廉曾经生动地比喻,如果老师上课预设的知识是a-b-c。你在呈现完a后,学生能够考虑到b,那么你就可以继续教学c。如果你在教完a时,学生考虑到不是b而是”甲乙丙丁“之类,这时教师就要考虑是不是预设本身有问题,如果有问题要及时调整。如果教师教学预设没有问题,而是学生思路有问题,这时候我们要学会”曲线救国“,通过设置梯度问题,补充说明材料,增加例证等形式让学生回到”正轨“。英语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卖力引导,学生不买账的情况,这时候教师就要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方向。还有一点,PowerPoint课件默认是线性演示,教师往往受制于课件的流程,单线教学。科学的做法是备课时就能设计多个备选方案,通过“超链接”,“动作”等实现有效的跳转;或者借用focusky,prezi等非线性演示软件来制作课件。
五、作业反馈体现分层。大班教学很难保证所有的学生的水平都是均衡的,以相同的标准要求不同起点的学生是教育最大的不公平,所以在作业反馈上就要体现分层。分层不能仅仅是数量上的多与少,而要体现在完成方式和完成标准上的分层。比如,有的同学可以参考范文写作,有的同学是独立写作,这体现的是完成方式上的分层;有的同学单词要会读会写会用,而有的同学仅要求会读会认,这是完成标准上的分层。
外研版教材主编张连仲教授说,最可怕的英语课堂是老师说得天花乱坠,学生不言不语,理想的状态是老师少说一点,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一点。要做到这些,老师必须心中有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