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电脑和手机的年代,那时候的孩子缺玩吗?当然不是。虽然没有高科技的电子产品,但也没有沉迷于网络的问题少年。那时候游戏都是几个十几个孩子一起参与,玩具也是自己制作的。这些游戏不仅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且还能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图为:跳皮筋。这是一项集体游戏,讲究技巧和耐力,赢的一队可升级,输的一队抻皮筋。级别越高皮筋的高度也越高,难度随之增加。跳皮筋时动作类似在跳舞,女生玩的较多。
“斗鸡”,用手握住一只脚的脚踝抬起,成三角形,单脚站立。游戏时蹦着前进,用膝部进攻“敌人”,直到将对手打退为胜。人多时双方还会根据自己的实力,个子大小,调整队员的出战序列,排出战斗队形和阵法,俨然像真的去打仗一样。“斗鸡”游戏对抗激烈,参加者多为勇敢的小朋友。
“跳方格”,用粉笔在平地上画一块类似于九宫格那样的方格,在方格里标记数字。小朋友轮流从起点出发,一边在脑子里计算着数字,同时迅速跳跃到于答案对应的方格中,看谁又准又快。大概是这样的玩法,具体规则记不起来了。有谁知道,可以在留言区里告诉我。
“丢沙包”,这个游戏很简单,但很能锻炼孩子的反应能力和灵活度。游戏中,一个孩子尽可能利用速度,假动作,将手中的沙包丢向对面,只要有人被丢出的沙包砸中,就会被罚去替换丢沙包的人。沙包的大小和火柴盒差不多大。大都是用旧布缝制的,里面灌上适量的黄沙,即使砸在脸上也不会感觉到痛。
“弹玻璃球”,玩法太多,有比准度的,有比距离的。记得小时候玩的最多的是有“窝”的那种,赢了可以将别人的球占为己有。那时大人给的零花钱少,孩子们的玻璃球大多是用牙膏皮换来的,花花绿绿很漂亮,现在也难得一见了。
“打方块”,也有叫“打四角”的。用两张纸对折成一张正方形的纸牌,越厚越好,当然纸张也浪费的越多。游戏时,单手用力甩出自己的牌,拍向对方的牌,将对方的牌在地面上拍翻为赢。当然这张牌也成为了你的战利品。
“摔瓦屋”,考验人的眼里和准度。立一排砖头在地面上,搭建起“瓦屋”,然后游戏的人退至5米开外,拿起手中的另外半块砖摔向“瓦屋”,“瓦屋”倒下的越多升级的速度越快,很像保龄球的玩法。这个游戏分十级,最后一级是用头顶着一块砖,走到“瓦屋”背面盲摔,难度很大。
“滚铁圈”,它考验的不是技术,关键是铁圈的质量,那时候小朋友手中的铁圈五花八门,有用自行车钢圈改的,有用箍在马桶上的铁环做的,还有自己用铁丝圈的。谁的铁圈又圆又轻,自然好用,滚动的距离也长。
“织布机”,一个人抻线,一个人挑线,翻线、绞线,变一个图案接到自己的手中,交替往复。看谁编出的花样多,而且越复杂别人越不容易接手。叫它“织布机”是不是很形象。
“东南西北”,如图,每一个角都能打开,里面写有相应的名词,比如:坏蛋、地主、笨猪之类的坏话,只有一个角写的是好人,看你选哪边?
“铁丝枪”,那个年代,这样铁丝枪绝对是男孩子手中的奢侈品。铁丝枪做工复杂,不是一般孩子能完成的。它的动力来自于一根从枪头扯到枪尾的橡皮筋,子弹是用纸叠的,扣动扳机即可发射,能打出一二十米远。当然,在学校里,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只有乖乖的缴械的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