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你,过的还好吗。
生命中的痛苦就像一把盐,要相信上天给每一个人的都是一样的。聪明的人会用一颗像湖泊一样宽广的心去盛放它们,而整天自怜自艾的人却用小小的杯子,味道怎能不苦怎能不涩?小的心,小事会变大。心大的,大事也会变小,心若能像湖泊一样,乃可承载万物,小小的烦恼又何足挂齿?
上篇讲到我去学习IDP课程。风变的教学模式是过关式加对话式的,很好理解很有意思,强烈推荐。当然在课程学习期间,我也不再迷茫,我成功的制定一份属于我的个人发展计划,也就是我也是一个有目标的人了。这个目标啊,不是空而大的哦,是符合SMART原则的。
在制定过程中,我用到WWRH法则来将目标分解成小任务来帮助我更好地达成。这里可以将方法介绍给小书哒。
目标制定之后,我实行了几天感觉自己想偷懒了,想做一些别的了。哎呀,我就很烦,明明有了目标,可为什么没有动力去学呢?然后,我去求助度娘啦。在这里,我长知识了。也在这里,我了解到了永澄老师,也是我来到简书的原因啦。我看了两篇相关的文章,才知道是我的思维模式出现问题啦。
在老师的文章里,提到一个人,就是罗伯特·迪尔茨。他是NLP方面的专家,创造了很多系统的新型理念,让人叹为观止。我最先了解到的是逻辑六层次,也叫理解六层次。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模型,六个层次分别是系统、身份、信念和价值观、能力、行为、环境。
用我自己的话解释就是把你要想清楚的事情,放进一个系统里,比如,你对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理解,归咎于世界观范畴。接着进入下一层,身份,在这个系统里,你扮演一个什么身份,有什么责任,里面提到一条公式。
责任=身份+标准+行动
然后思考一下,哪个身份最重要,哪个身份的问题要先解决?哪个后解决?身份明确之后,标准就会清晰,动力就会回来了,任务就可以推进了。
看到这里,我也总算明白,我的究竟去哪里了。
但这远远不够,因为我不能分析出最重要的身份,我需要更加了解我在不同的系统,有哪些身份?这些身份的标准又是什么?要达到这个标准我要学习哪学知识?
因此,我继续查阅,又了解了一个模型——TMBRT模型。就是这种模型,形成了我们一个个或好或坏的习惯,如果你想改变一个习惯,就用执行意图(if...then...)来实现吧。比如,if你朋友叫你出去玩,Then你用正事推脱。慢慢的让你的大脑形成第一反应,你的朋友一找你玩,你第一反应就是推脱。当然,这只是举个例子,并不是让你拒绝交际,因为大脑会选择最低耗损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第一反应就是我们说的本能,就是一种最低耗损的选择模式。你想啊,如果我们用这个给自己植入一种最优的思考模式,也就是一种好习惯。对自己的目标达成会不会有很大的增益效果呢。
总之,这是我的理解啦,如果你想更系统的了解这种思考的的方法,可以去看下永澄老师的文章。好啦,今天就说到这里,我要继续去学习啦!一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