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站在嘉陵江边看洪崖洞,我总觉得它是从画里跳出来的。没有平平整整的地基,它像一串被山神挂在悬崖上的灯笼,木质的吊脚楼层层叠叠往上攀,青黑的瓦檐翘角对着江面,风一吹,仿佛能听见老重庆的吆喝声顺着江风飘过来。
白天的洪崖洞是安静的。踩着青石板台阶往上走,每一层都藏着不一样的惊喜。有的转角是卖陈麻花的小店,油香裹着芝麻香钻进鼻子;有的平台摆着竹椅,本地爷爷摇着蒲扇,慢悠悠地讲“以前这底下是码头,运货的船挤得像沙丁鱼”。吊脚楼的木柱上还留着岁月的纹路,有的地方被雨水浸成深褐色,却透着股倔强——就像重庆人,把房子建在悬崖上,也把日子过出了滋味。
等暮色漫过江面,洪崖洞才算真正醒过来。先是第一盏红灯笼亮了,接着是第二盏、第三盏,直到上千盏灯笼把整座楼染成暖红色。灯光映在嘉陵江里,成了一片晃动的光斑,和对岸千厮门大桥的霓虹交织在一起,分不清哪里是楼,哪里是水,哪里是天。我趴在栏杆上看,总觉得下一秒就会有戴着斗笠的人从吊脚楼里走出来,撑着竹篙划过江面——这哪里是重庆的建筑,分明是现实里的“千与千寻”。
最热闹的要数十一楼的小吃街。酸辣粉的麻、火锅底料的辣、红糖糍粑的甜,混着游客的笑声、小贩的叫卖声,裹着江风往心里钻。我捧着一碗凉虾,看着楼下车水马龙,江面上游船驶过,留下一道白色的水痕。突然明白,洪崖洞的好看,从来不是因为它有多华丽。是吊脚楼里藏着的老重庆记忆,是灯笼里装着的烟火气,是它站在悬崖上,既守着传统,又望着现代——就像重庆这座城,把陡峭的山路走成了坦途,把江边的日子过成了诗。
离开时,我回头望,洪崖洞的灯还亮着,像山城夜里一盏不会灭的灯。它让我知道,有些风景不只是用来瞧的,更是用来记的——记着那片暖红的光,记着江风里的香,记着一座城把日子过成风景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