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
来源:美术与设计学院
班级:21美教二班
作者:罗莎莎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中最为婉约凄美的一本。它缺少很多戏剧性色彩,其内容也不像其他三本名著那样激昂传奇。仔细品读,她似乎只让人看到了大观园中人最初的日常生活图景与最终的曲终人散。但正是这种掩藏在面纱下的凄美,才让《红楼梦》具有令人难以忘怀的力量。《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以及薛宝钗之间的恋爱与婚姻悲剧为明线进行创作。但是书中并不单单描写这一事件,而是以此为中心。写出了整个家族的兴衰史,进而拓展到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今面反映整个时代的特征。书中的大事件并不多,从秦可卿之死,到贾元春省亲,到宝玉被打,到抄检大观园,再到晴雯之死,黛玉之死……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大事件”,却每一次都推动故事情节同更远更深发展组一本书。 《红楼梦》中通过事件对人物进行细致描写,使人物血肉丰满,活灵活现的站在我们面前。我们从黛玉进大观园的那一刻起,就从她和其他人的相处中看到了她的刻薄娇弱和伤春悲秋;薛宝钗八面玲珑,是一个大家闺秀;袭人温和善良,无微不至的照顾着宝玉;晴雯虽是侍女,但她内心的骄傲与敢爱敢恨的性格,也让我们看到了她对权贵的蔑视。贾宝玉在长辈的评价中,是一个不肖的孽障”、"混世魔王”,但真正懂他心的似乎只有林黛玉一个。薛宝钗,史湘云都曾劝宝玉去做官,只有林黛玉对这些闭口不谈,只与他讨论一些阳春白雪。从最初到最后,林黛玉与贾宝玉相互的知己只有对方,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不免产生爱的火花,却因为封建势力的顽强而被迫掐灭。在那个时代,不被支持的爱无法排除万难,越坚固的爱对他们来说越会成为悲剧。书中还增加了对人物的判词,从判词委婉告诉我们人物的经历与命运,似平让我们看到曲终人散是必然的结果。书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不只是人物描写,还有处处的伏笔。早在秦可卿去世托梦给王熙凤时,一句“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便是对所有人结局的暗示;再到贾母带夫人小姐去踏青时,对于戏曲的选择,从《白蛇记》到《满床笏》再到《南柯梦》,象征了贾家从起家到鼎盛再到万事一场空的结局。除却这些大的暗示,一些小的细节处的暗示更是让人啧啧惊叹:黛玉与湘云联诗时,黛玉做了《葬花吟》,其中“明媚鲜研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随花飞到天尽头""质本洁来还洁去"等句读来句句伤感。这看似只是林黛玉一贯的作诗风格,但在细品之下却另有文章。在这其中,黛玉不就是将花比作自己,自己死去不就是花魂么。由此看来,林黛玉也在一个中秋之夜,沉湖而死。同时,甄士隐与贾雨村的名字,也象征着将真事隐去以及掩盖要说的事情。伏笔之多,令人目不暇接,同时又十分敬佩作者的文笔。惜海棠无香,叹身世浮尘,伤曲终人散,从家族最初的鼎盛,一家人"为赋新词强说楼”的闲情逸致,到大观园被抄,贾府由盛转衰,再到最终许多人呈西风而去的悲惨结局,我们看尽了贾府的兴衰。全书让我们看到的或许正如结尾诗句所言:说道心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