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说他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
继而直白地说:
我偏爱的诗人是苏东坡。
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提到苏东坡都会会心一笑。因为他是很多人都想活成的样子。
人们喜欢他。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个美食家,更因为他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是一个心系普通百姓的好官。
他悲天悯人,他文采飞扬,他是一个实验家、是一个建筑师、还是一个养生专家.....他才华横溢、天资聪慧。
他的一生总是被政治左右。不是被贬,就是走在被贬的路上。他一生颠沛流离,时常居无定所,还常常穷困潦倒。但他从未失去诙谐与轻松,总能在苦日子里自得其乐。
他的快乐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发自内心真正的快乐,是随遇而安,是知足常乐,也是跟自然融为一体的怡然自得。
林语堂说:
写苏东坡只是以此为乐。
01
1036年,苏东坡出生在四川眉山。那一年,苏洵已经27岁。儿子出生的这一年,他开始发奋读书。虽然后来功名不及苏东坡兄弟二人,但他却是一个思想独立的人,一生都坚守着持自己的原则。
祖父慷慨大方,好饮酒,对世俗的东西向来不怎么看中。
母亲知书达理,受过良好的教育。一次母子二人读到《范滂传》,东坡说:“母亲,我长大后若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范滂何人?东汉名臣也。简单说,就是一个清廉正直、不与权贵苟且之人,他最终被奸人陷害而亡。
年幼的东坡便有这样的大志向,后来,他的一生与范滂何其相似!
他自幼便天赋异禀。十岁时就能写出让人称赞的诗句。
说到东坡就不得不说他的弟弟苏澈。兄弟二人加上老父亲便是世人皆知的“三苏”。兄弟俩深厚的手足之情,一直贯穿彼此的整个生命。
忧伤时相互慰籍,患难时相互扶持。不同于苏轼的心直口快,子由更稳重,也更冷静。
18岁那年,苏东坡娶小三岁的王弗为妻。第二年,弟弟子由也娶妻成家。
20岁时,父子三人一起赴京赶考。
这次考试苏东坡名列第二。因为他的文章《刑赏忠厚论》让任主考官的欧阳修误以为是自己的弟子所写。为了避嫌,将其降为第二,哪知却是出自苏东坡之手。
后来,欧阳修对自己的儿子说:“三十年后,无人再谈论老夫。”再后来,大家就真的开始谈论苏东坡。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
苏东坡无疑就是出名较早的人,有学识,人年轻,放眼远去,仕途一片光明。
02
世事总是难料。
在苏东坡的仕途即将开启之际,他的母亲病故,兄弟二人回老家眉山守丧。两年三个月之后,一大家子人乘船赴京,沿途风光秀丽,又有家人伴其左右,一路上,两个人作诗百首。
到了京城,安顿好之后,父子三人便开始恭候朝廷任命。
朝廷任命苏东坡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1061年,苏东坡到凤翔府就任。因为公务不太繁重,他开始到周边游历。他觉得做官不如他想象中的那般美妙。
虽然比苏东坡小两三岁,夫人王弗比苏东坡更能沉得住气,更懂人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绝对的人间清醒。
她时常提醒苏东坡“君子之交淡如水”,阿谀奉承的友情都不是真正的友情。
1065年,苏东坡回到京都,在史馆任职。在这里,他以饱读珍本书籍、名人手稿、名家绘画为乐。
同年五月,妻子王弗因病离世。十年后,苏轼追忆亡妻,写下让人读来就会泪流满面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尘满面,鬓如霜。”
1066年4月,父亲苏洵病逝。兄弟俩再次回到四川老家居丧。居丧期满,苏东坡续了弦,是王弗的堂妹。
1069年,兄弟俩回到京城。不过此时的朝廷正处于血雨腥风之中,因为王安石要实施变法。
王安石是一个奇怪且固执的人,他听不进不同的意见,在朝堂大肆排除异己。
苏洵生前就不喜欢王安石,并把这种不喜欢通过《辨奸论》表达出来。他在开头写道:了解人的性格很难,甚至聪明人也会受骗,只有冷静的观察者才能看透人的性格而预知他将来的发展。
不知他是否在提醒大家,不要被王安石表现出来的东西骗了,要透过他那些怪异的行为认识真实的他。
为了远离乌烟瘴气的朝堂,1071年,苏东坡携家人到杭州上任。
03
对杭州他是喜欢的,杭州就像他的第二故乡。他曾写道: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全家人住在凤凰山顶,南见钱塘江,东望钱塘江湾。推开窗户,便能看见西湖。美景总能让人心旷神怡。
为了逃离审判工作中的诸多身不由己,他总是走进大自然欣赏美景,与和尚交朋友,和妓女一起戏弄老方丈,为歌伎写诗。
虽然朝堂上的是让人心生厌烦,可他总能找到让自己开心的办法,他就这样自得其乐。
即便纵情于山水、诗词歌赋之间,但他还是没有忘记穷苦百姓。
为说明百姓挖通运河的艰难,他写道:人如鸭与猪,投泥相溅惊。
一介文人,他只能用手中的笔为穷苦百姓发声、对朝堂的尔虞我诈、颠倒黑白进行明嘲暗讽。
王安石的变法让本就不富足的老百姓雪上加霜。
在前往密州任职的路上,苏东坡一家人看到死尸遍野,他们便停下脚步予以掩埋,还收留了三四十个孤儿,在自家抚养。
不同于在杭州时的慷慨激昂,来到密州的苏东坡变得更平和,更向往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他开始与自然融为一体,他写道:昨夜清风眠北牖,朝来爽气在西山。
中秋时节,想到不能相见的弟弟子由,他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如果说之前的苏东坡还会为官场上的不如意而愤懑。那么,四十岁后的他,开始真正的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这时起,他成了百姓的友人兼战士。
04
刚徐州上任不久,一场洪水来袭。苏东坡带领人们抗击洪水,抢救城池,跟所有人一样,他几十天不回家。遇到富裕之家逃难,他便劝说:“我不走,你们最好也别走。”
就这样,将人劝了回去,人心也稳住了。四十五天之后,洪水退去,徐州城保住了,老百姓欢天喜地。
为了让临时堤防变得更持久耐用,苏东坡自筹资金修了一条木堤,还在旁边修了一座楼,称之为“黄楼”。
1079年,苏东坡调任湖州。到任后,他向朝廷上书了谢恩表,就是这谢恩表,让宵小之人逮住了小辫子,栽赃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将他送入了大牢。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即便马上就要被带走,家人哭成一团,此时苏东坡还不忘大家讲一个故事,让苏夫人破涕而笑。
后来在朋友和子由的帮助下,本就是被陷害的苏东坡并没有如他的政敌所希望的那样,被处以死刑,只是被贬黄州,官位被降低。
出狱时,苏东坡用力地呼吸着新鲜空气,感受微风拂面的快乐,一切都那么美好。
诗人终归是诗人,刚出衙门,便诗兴大发,随口吟诗两首。还自嘲“真是无可救药”。
1080年,苏东坡前往黄州,黄州是一个穷苦的小镇。在这里,苏东坡穿芒鞋,持竹杖出行,和渔樵为伍,被醉汉推来推去,但他的内心是愉悦的,他说“自喜渐不为人知”,当时的他,内心是多么的欢快。
他成了一个农夫,自称“东坡居士”。他告诉友人“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他感到快乐与满足。
05
1083年,朝云给苏东坡生下一个儿子“。他说:“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只可惜,这孩儿早早就夭折了。
苏东坡是一个美食家,所到之处,便开始自己创建、发明美食。
黄州猪肉价贱,“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他便用很少的水将肉煮开,再放上酱油用文火炖上数小时,便是有名的“东坡肉”;
他煮鱼,用冷水将鲤鱼洗净,擦一点盐,里面塞上白菜心,再放到煎锅里,放几根小葱白,不翻面,一直煎,放几片生姜,浇一点咸萝卜汁和一点酒,快好的时候,再放几篇橘子皮,变成了“东坡鱼”;
他还发明了东坡羹,其实就是青菜羹。
他觉得自己越来越享受这样田园生活,像陶渊明。
他跟农夫一起唱歌、犁地,像个真正的农民一样。久旱期盼下雨,收成好的时候,会一脸开心高兴,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让他心满意足。
他还普度众生。
听说当地有人溺婴,便自己成立一个救儿会,除了向富人募捐,每年他还从自己不多的薪酬中捐出十缗钱。
不管在什么时候,他都懂得自得其乐。
他喜欢在空闲的时候去城里喝点酒,一醉就随便找个地方躺下,直到暮色沉沉的时候,总有好心的农人将他唤醒。
他也常常跟好友饮酒夜游,时常喝完酒,城门早已经关闭,他只好翻过城墙回家。回家太晚,家里人早已入睡,所以他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神仙般的生活让苏东坡松弛下来,表现在他的文字里,我们便能读出一种幸福感,一种随遇而安的惬意,一种知足常乐的满足。
他写出了让后世铭记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深夜,在泛着点点微光的水面上,随着船只的一起荡漾,朋友吹着萧,东坡哼着歌,那是怎样的舒适啊?
06
这样的生活怎能让人不眷恋。
苏东坡说:归去来兮,吾归何处?
皇帝的一道圣旨打破了苏东坡舒适自在的生活。这一次,他要前往汝州。出发前,他写下了这首让人倍感忧伤的词。
天地之大,何处是我家?
他不是一个记仇的人。在回汝州的路上,他去了南京,拜访了之前的政敌---王安石。他并不恨王安石,因为他认为恨一个人是无能的表现。
他还是一个善良的人。
他打算在宜兴久居,便花了五百缗钱买了一所房子,这也花光了他的所有积蓄。可当他知道自己买的房子是败家儿瞒着老母亲卖给自己的,老妇人即将无家可归时,他毫不犹豫地拿出房契,一把火就烧了。
房子回到了老妇人手中,但他自己却真到了弹尽粮绝、山穷水尽的地步。一家人只能靠着太守的救济艰难度日。
皇太后摄政,苏东坡迎来了他政治生涯的高光时期。短短的八个月之内,他被提升三次,官至三级翰林。
1089年,他再次回到杭州。在这里,他建了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安乐坊”;疏浚杭州城运河淤泥;解决老百姓的供水问题;治理西湖。
1093年,苏东坡的第二任妻子过世。然后,赏识他的太后离世,苏东坡随即被外放。
1094年,苏东坡遭章惇弹劾,被罢黜,被贬惠州。他要从北至南,横跨一千五百里的路程去赴任。他将家人安顿在老家宜兴后,便带着苏过、朝云,还有两个老仆人向惠州出发。
07
惠州属于亚热带,到处是浓绿的草木和水果,这里民风淳朴,当地人对他都很好。
他开始点着檀香、静思过往,学酿酒,发明美食。虽然对朝廷不再抱有幻想,但他体恤老百姓的心一直都在。
他不仅为百姓疾苦奔走,还为无主野坟的骸骨修了一个大冢,集中埋葬,并进行祭文,安慰那些死者。
在惠州刚把房子建好两个月后,苏东坡再次被贬。这一次,他被贬到了“中国本土之外”。
海南岛虽然属于宋朝管辖,但居民以当地黎人居多。
目的地儋州,苏东坡住的地方是一所官舍,一下雨,屋顶就漏,苏东坡只好半夜起来将床东移西移。
海南岛夏天潮湿、冬天多雾,东西很容易发霉。本地人不读书,以打猎为生,患病不看医生,找巫师,岛上什么也没有。
他给朋友写信说: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惟有一幸,无甚瘴也。
让苏东坡的政敌感到无奈的是,他们不能把苏东坡怎么样,即使到了如此艰苦的地方,他依旧能笑对生活。他从未失去诙谐与轻松。
他与各色人交往,听庄稼汉说话。无话可说的时候,就让他们将鬼故事。遭恶人陷害,他连那间漏雨的官舍也不能继续住下去,只能用仅有的一点钱建了个陋室居住,他给新居起名“槟榔庵”。
日子依旧一贫如洗,可他过得轻松自在。
一到冬天,船只停航,没有食物救济的东坡父子二人只好煮苍耳吃。岛上无墨,东坡便自己制墨,不成功,还差点烧了栖身的三间破房子。
本以为这一生会在儋州终老的苏东坡,在1100年接到朝廷的调令,他被调往雷州,随即又告诉他调往永州,行至半途又说可以随意居住。
在颠沛流离的日子里,苏东坡染上痢疾。
1101年7月18日,自知时日不多的苏东坡将三个儿子叫到床前说:“我平生未尝为恶,自信不会进地狱。”他交代他的身后事。1101年7月28日,东坡离世,去到另一个世界做一个逍遥自在的乐天派。
08
用世俗的眼光看,苏东坡这一生命运多舛。
起点虽然很高,却一路坎坷。为官四十多年,一帆风顺的日子屈指可数。可他并没有在不如意中哀怨度日,反而用乐在其中的心态与命运的不公和谐相处。
我们常常引用古话“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来开导、安慰自己。可真正能像苏东坡那样,面对苦难、穷困、被陷害、不如意,从内心真正乐观以待的人少之又少。
当前,好多人都说,要不忘初心,遵循内心的真实想法,做自己。
客观地讲,这更像是一句口号。真正地做自己就是要像苏东坡那样,不计得失,不权衡利与弊。为官时,为百姓做实事;为民时,即便人微言轻,也不忘为百姓发声。
今天,这么多人读苏东坡,喜欢苏东坡,其实是我们向往苏东坡的生活状态,却做不到他那个样子。因为我们都还被世俗所羁绊。
他是我们绝大多数人内心的梦想,是我们内心希望活成的样子。
如林语堂在序中所写: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
确实,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他是一个永远也达不到的高度,达不到他的才情,学不来他的豁达与乐观。
我们读他,除了要看见他的洒脱、他的乐观,还要学习洒脱、乐观背后的思想基础,达不到他思想的境界,想活成他的样子只能是徒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