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越往上,薪酬应该拿得越多?这个问题也可以换一个说法,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拿得多,甚至可以多到不合常理的情况?
2.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为了防止相关的人拿得太多,要对他们的收入进行封顶?这两个问题,都是在现实世界中设计激励机制时,常常会遇到的,属于我们必须要事先想好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经济学上有一个很重要的法则,叫做“边际回报递减法则”。具体来说,就是当其它影响因素都不变的情况下,每多投入一份努力,所获得的回报是边际递减的。什么意思呢?我举个例子来说明。
比如我要参加某一门考试,不复习的话,我只能得到40分。如果花上十天的时间来复习这门课,我可以增加30分,也就是十天时间的努力,它的回报是30分。平均每天可以获得3分的回报。我再接着投入十天时间继续复习,也许回报只有10分,总分考到80分。这第二个十天里,平均每一天的回报只有1分。我再继续投入时间复习,第三个十天,第四个十天,毫无疑问,获得的回报会逐渐减少。假如我已经达到了95分的水平,再投入十天,也许只能获得1分的回报。摊到每一天努力上,所获得的回报大约只有0.1分。
这个投入的努力越多,但获得分值回报越少的逻辑,就是边际收益递减的逻辑。但是,如果你反过来想这件事,你会理解到一个有趣的问题,虽然最后的十天只获得了1分,但是投入的努力却是货真价实的。也就是说,最开始的时候,水平是40分的水平,每获得1分的成绩提高,只需要花三分之一天的劳动。如果一天的劳动值300块钱,水平低的时候,增加的一分,只值100块钱。然后,水平不断提高,到了70分的水平,增加的一分,就值300块。再往上走,水平提高到了95分,这时候,成绩再提高1分,需要十天的努力,这1分回报值多少钱呢?是3000块钱。
这就是与投入努力“边际收益递减法则”相对应的,给予激励性报酬时,必须要考虑的“报酬上的边际递增原则”。
坦率地说,要激励出高回报,必须要多给激励。水平越高,你要鼓励他再进步,就必须给予他超过一般水平的回报,要勇于拉大回报的差距。只有拉大回报上的差距,才会有人愿意在极致状态下,还坚持努力。否则,大家就会差不多就行了,不会付出超乎常人的努力。
现实中的很多时候,影响业绩的,并不完全是努力,还包括很多外界因素,比如环境、运气等多方面的因素。好业绩并不完全来自于努力,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好运气。那么,既然业绩是由好运气带来的,好运气也同时带来了高奖金、高报酬。
设置报酬封顶制度,或者在报酬合同中写上类似的条款,是为了防止业绩因为突如其来的外在因素而呈现出巨大的波动,从而保证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因为很多时候的业绩水平,不仅受到当事人的努力的影响,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激励性报酬的设计,重点考虑的是当事人的努力,以及他能够控制到的因素。对于那些不受控的因素所带来的业绩,其实是对于激励性报酬制度的一种扰动。考虑是不是要封顶,就是在考虑如何尽可能地减少扰动,保证激励制度的连续性和平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