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当磨练,振翅始高飞—兴成长计划暑期学习有感

      杨澜曾经这样说过:“你可以不成功,但你不能不成长。”夏夜,虫声书声声声入耳,我已经在兴成长四班进行去了七个专题、八节课的听课学习。从一开始的手忙脚乱到后来的满心期待,短短的假期学习,让我深深的感受到学习的感觉真好,成长的感觉真好!

      王子老师的微信小程序创新应用案例让我知道了微信小程序不仅仅可以用于娱乐休闲更可以帮助我们用于跟家长进行更有效的沟通、帮助我们们不断的学习。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顿时引起轰动效应,这个被人形象化地称为“干掉手机APP”的新生事物,可能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社交时代标志性的创新产品。通过学习让我知道了这可能是微信取代QQ之后的,又一次微信革命。本次学习让我们又一次领略到微信团队的创新历程,给用户提供一个更管用更高效更便捷更经济的软件和智能工具。眼下,小程序的用户体验或许尚不完美,人们对于小程序这个智能社交“下半场”的玩法一时还无法适应,但是显然一个“效率优先,用完即走”的新工具,将会开创出更为广阔更为现代化的新天地,可以想见的是这一新生事物的发酵出炉,各类创新人才头脑风暴式革新思维的爆棚。一时之间,跃跃欲试劲头十足。微信小程序的创新历程,应该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创新的本质。。

    技术支持下的学习变革让我越来越觉得崭新的信息化教学时代带来的深远变化和思想的变革。互联技术在今天的教育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沟通媒介和脚手架。一方面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沟通媒介。比如网络学习社区,社会化媒体,学习论坛,即时通工具(QQ,微信等),电子邮件,网络视频,网络电话,微博等等。还有我们现在运用的CCtalk,我认为这是目前最好的直播互动平台。它具有资源共享,教育均衡的特点。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第二实验学校,在2017年3月6日和沪江共同发布了统整项目课程全国教师培养计划。到现在已经有20多个省市,一百多教学PPT的设计与制作中老师不厌其烦,为我们详细的讲解了PPT制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脚手架的作用,“脚手架”就是解决问题的工具,通过技术来解决问题。主要指的是信息支架技术。包括可视化思维工具,情境探究工具,图表工具,搜索工具,媒体展示工具,探索工具,学科教学工具等。这些工具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梯子,在摘不到青苹果的时候,这些技术就给孩子们了搭建一个这样的平台,让学生一格一格地爬上去,摘到苹果,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利用这些APP及小工具,探索未知的领域。比如当我们遇到一朵不认识的花,我们该如何知道它的学名呢?这时我们就可以打开手机,把花朵照下来,利用百度引擎以图搜图的功能。它会自动识别照片信息,给到你想要的答案。

  教学PPT的设计与制作让我对于常见的课件制作有了新的认识。为一名教师,教学就是我们的主业,这其中就包括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而这三个方面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学设计。处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在教学过程中使用PPT做为辅助教学软件已经是非常普遍了。但是我们真的能将这项软件使用到淋漓尽致吗?这项软件的功能到底是为了帮助任课教师记忆课件?还是能够用更生动的形式将教学内容展现在课堂上?不同的目的,结果是天差地别的。通过学习,我知道特定的文字、图片、音频、以及动画对教学效果有着不同的效果。形式决定内容,PPT制作中一定要有目录,并且应分为三部分——导入、知识学习和归纳总结。而直线式的PPT制作流程,会使整个课程毫无生动感,并且无法整体带入所学知识。因此,在设计中,我们要有项目关系以及并列、序列关系符号的使用。

    跨学科视野下的自然科学,是我特别喜欢的一次学习。老师结合实际操作为我们展示了跨学科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让我感觉得到学科之间的整合与合作多么的重要,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我现在还记得蚕宝宝的成长日记,还记得那些可爱的蚕宝宝们在动画片里活泼开朗的样子。以后我也会尝试设计这种跨学科研究学习的方式,帮助孩子打破学科学习的界限,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

      思维导图是以图文并重的形式,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关系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因此,思维导图具有促进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思维导图的放射性结构反映了大脑的自然结构,它对以笔记形式出现的知识体系进行快速构建与扩展,从而得到一张所有相关的、有内在联系的清晰和准确的知识架构图,可以快速有效的进行知识的管理。简而言之,就是可以利用它来帮助我们学习、思考及解决问题,使我们的思考过程可视化,最大限度的使我们的大脑潜能得到开发。在学科教学中,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对学习课程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使整个教学过程和流程设计更加系统、科学、有效。学习中我也尝试制作了思维导图,觉得感觉越来越好,思路清晰,深刻。

    学习类分类应用APP让教学更精准。从小学科学学科关键能力培养要求出发,我们在学习中老师为我们精选了几款APP(其中多数是科学类APP),根据软件的特性在相关课程教学中进行了探索应用。分析发现:这些 APP可分为知识认知类和探究学习类;科学类APP多集中于物理、天文、地理等问题,主要服务于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等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教学需要培养的关键能力,这些能力的发展, 也有利于促使学生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发展。知识认知类是辅助学生进行学科知识认知的APP,应用这类APP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内化课堂知识。如我们来观察不同 物种,用虚拟星空软件来学习宇宙相关知识。探究学习类是辅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APP,应用这类APP教学可以强化知识与学习者的交互,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利用知识认知类APP让课堂教学更生动在选择应用知识认知类APP前,教师要先分析吃透课程的核心内容,在关键问题上着力。在课堂教学中应用APP时,应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并 掌握学习技巧,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度,调动学生对科学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借助APP虚拟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创设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利用APP教学能使学生更好地在 课堂上观察、思考,加快其对所研究问题的理解。利用探究学习类APP让学习更主动。

  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就是围绕项目构建课程的一种方法。这些项目通过提供真实的探究式活动来突出学习过程的本身,让学习者阅读内容、分享想法和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项目式学习通常要求学生不仅要收集资源、组织工作和管理长期活动,还要与真实的听众和同组伙伴合作、设计、修改和分享他们的想法和经验。老师介绍了自己的项目式学习PLB设计,我从教学的角度认识了做项目的整个设计,可以说,这种认知让我眼界变得越来越开阔。

      假期的学习经历既有收获的快乐,也有入夜一个字一个字打卡时的劳累与疲惫,但是走过来了,我心中更多的充实,踏实。人生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程度的选择,但是唯一不变的应该是成长,感谢兴成长计划,感谢信息化素养提升班的老师,让我对时代发展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对新时期的教学有了新的理解,让我有了新的发展努力的方向,也让我意识到紧迫感那么急切的扑面而来。有挑战,有畏惧,也有激情,我愿意在以后的教学中,将自己在兴成长计划学习中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不仅如此兴成长计划学习也让我有了更多的学习热情——及时当磨练,振翅始高飞,兴成长,心成长,遇见你,真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