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多少人和我一样,读陶渊明是先了解其人再读其诗,且将五斗米与归去来兮成为他的代名词。如今稍微有些文人气的人总爱将陶渊明封为崇拜的对象,也许在于在牢笼里憧憬着桃花源吧。崇拜多源于羡慕而羡慕多是因为自己做不到。
世间没有哪一位文人墨客,从一开始就把功名利禄抛之于脑后,兼济天下之志向想必陶渊明也常怀有,曾经的名门望族,到这一代门庭凋敝,取名渊明我想也确实有或跃在渊的美好理想。在出仕和归隐间多次徘徊,最终不为五斗米折腰,田园秋菊,南山飞鸟。归去来兮。多次犹豫之后的决定,似乎比那些愤世嫉俗,拂袖而去从此功名于我如浮云的干脆直接,来的更加真实,也更显得经过深思熟虑。以至于后来的诗文里少有悔意。
陶渊明的过人之处,就在于经心思考之后所做的决定依然可以从心为之。一时冲动,做出几个率性的决定,常人自然也能做到,有时热血翻腾之时,不去考虑太多,且去今朝有酒今朝醉。事后懊悔者不在少数。常人不可及之处在于,在头脑十二分冷静之时,权衡诸多利弊得失,最后知不可违而为之。明知代价承重,依然率真而守本心。所以固然可称他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若是改换到汉唐盛世,相信他也是不愿意委身于官场宁可种豆南山的。
拒绝诱惑是每个人都有的本事,难得之处在于在诱惑足以让你为之动容时,依然选择拒绝。陶渊明不是有多少傲骨,只是怕累,这里的累自然是心累,所谓心为形役。他告诫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身体上的衣食无忧,如果用自由与快乐相交换是万万不可的。当大部分人,在宦海沉浮间形容枯槁,在得失利弊间苟延残喘时,他却可以做壁上观。到达所谓的老庄之境。多数人被世俗放逐,陶渊明则选择放逐世俗也放逐心灵。不是被厌弃,而是主动离开。
人在青年时,目光短浅,常看不透人生百态,故而时常有些惊人之举,其实多出自于无知。等到步入老年,将一切看破,逐渐老陈,又少了青年时额尔血气方刚,多数时候总是过多自我劝诫,最后得过且过。看不破依然在重重迷雾间前行,自然需要莫大的勇气,而看破以后依然不改变抉择,则更需要强大的内心。
很喜欢木心先生的那一句,人生真不如一句陶渊明。我想他大概羡慕那样的任性妄为吧。我们可以找出太多的理由来为难自己,在衣食冷暖面前,少有能说服自我解脱的借口。有时候是很羡慕,陶渊明的。在步入中年,不惑的澄明之境中,依然与年少无知的冲动抉择不谋而合。这才是真正的返老还童吧。我们多数时候总是违心的,说着自由快乐的我们,其实总以内心的委屈,换取身体的安逸。
但人生在尚不需要养家糊口的年龄,还是需要一次自我放逐的,也要有一次,心之所向即步履所往。跳出牢笼,寻找桃花源。就算不去做,想想也是要有的。不然你该困顿许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