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记录:来自文章《成长的七个阶段》作者杜满鹏。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面对一些复杂的人、事物和环境,这些人、事物的一些部分会给我们产生影响,我们暂时把这种影响叫做“S”。
当这些影响出现时,我们的认知、情绪、躯体和行为都会呈现出一些应对状态,这种状态叫做“R”。
因为我们的这些应对状态“R”所以出现了一个最终的结果“C”。
有时候会出现好的C,有的时候会出现不太好的C。
当有些“R”出现的时候就会有不期望的C的出现,很多时候采取的方式就是逃离产生R的S(人、事物和环境)。
例如,当认为自己在工作岗位中得不到重视,经常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压力很大,最后选择辞职。
这通常是人格成长的一个阶段:逃逸期。
这个阶段的表现是,与人的沟通只是浅层面的沟通,遇到不适应的环境首选“离开”。
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常常还会遇到和之前相似的困境。
由于害怕或者不愿意接受结果C,当有可能导致C出现的R的时候,马上离开S的刺激。
这个机制不能用不健康来形容,例如面对大火,就会离开。这是人的生存本能。
人格成长的第二阶段“篱笆期”。
迫于生存压力我们不得不在某一个环境中不能离开,
例如:唯一收入来源的职位、未成年人的家庭。
这个时期的表现就是很矛盾、很纠结,一方面想离开,一方面就又很依赖。
好的方面是开始有限度的建立一些期限,不过只是象征性的标记出自己的领地,但并不坚固,就像“篱笆”一样,对外界其实是透明的,无抵御能力的。
但这对一部分的“S”还是有过滤和减缓的作用。
第三阶段“门户期”
这一阶段界限划分的更为清晰而坚固。
突出的特点是由于门和窗户的功能,不同于第二阶段去区分地把所有的S都隔离在界限之外,而且,还会通过自己的判断邀请一部分S进入自己的领地内,产生预期的R,得到希望的C。
第四阶段“打猎期”
由于稳定和灵活的界限形成,安全感爆棚勇气上蹿充满力量。
这个阶段表现是走出去到自己不熟悉的S走走看看。
刚刚走出自己的安全区时,往往没多久灰头土脸的回到自己的安全区,不得不再次选择第一阶段的方式“逃离”。
但这次的“逃离”与第一阶段不同的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逃的有目标——自己的安全区。不是逃窜。
另一方面,依旧有勇气继续外出。
这样周而复始的折腾,慢慢对自我认识、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界限有了一定的把我,这五个内容就是外出后收获的猎物。
之所欲称其为猎物是因为这个阶段会发生很多冲突、战斗和伤痛,
而且会给外在的S造成伤害,侵犯他人的界限。
这个阶段成长代价是失去和伤害了很多的S(人事物),
自己会有很多的内疚R。
相当一部分的人会在这个阶段停留。
由于丧失和内疚,让我们了解到打猎其实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意识到自己忘记“打猎原本的目的”,改变就这样开始了。
最初鼓出勇气走出安全区打猎的目的,是让我们可以生存下去。
之所以忘记原因是打猎带给我们的“成就感”和“无所不能”感。
为了这种成长满足感和征服感,已经不再关注自己需要多少,只是为了打猎而打猎,为了成长而成长,对外在的S(人事物)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不必要的伤害,
当了解并意识到的时候就进入了,
第五阶段“融入期”,
这个时候会和S有一种融入感。
当收到外在S攻击和伤害时,有能力不攻击回去,不造成新的伤害。
第六阶段“回馈期”
这一阶段不仅仅是在认知上对S的了解,在情绪和行为上都能保持稳定和一致,这是区别于“融入期”的。
甚至,在受到S的伤害时,还会帮助对方疏导情绪,分享自己在一二三阶段的经验。
第七阶段“未知期”
这一阶段也许会产生更多的可能性,而叫做未知的原因就是因为未来是未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