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传》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优美语段

原本,她的身体里流淌着贵族的血液,她应该像牡丹花一样雍容华贵;

可惜,造化弄人,家庭的风雨让她生出了防御的刺,她像玫瑰花一般,摆着娇艳的姿态,人们却只能远观;

而后,生活的磨砺把她几近摧残,她却带着雏菊似的坚强,在大上海的血雨腥风里顽强地活出了自我的状态;

好在,她借助手中的笔,展露出沉默裹挟下的才情,夹带着一颗对生活挚爱的心,在跌宕的世间一路行走一路耕耘,散发出空谷幽兰的气息;最终,爱情拖着她在甜蜜浪漫和痛彻心扉间辗转,即使这样,她依然愿意为爱义无反顾和赴汤蹈火,看似多情的人,一步步把她碾压成荒野里巨石下的小草,她不得不像疾风中的劲草般远游,为自己的感情寻找新的出路!

就这样,张爱玲带着满腔的爱,满身的伤,远走异国他乡,开始了她的新生活。

不解的人说,张爱玲一世孤傲,不近人情,说话刻薄,薄情寡义;了解的人说,张爱玲一颗真心,勘破世情,聊煮文字,最是长情。

1 每个人的出生,其实并没有带着任何痕迹,最初,我们都只是一个柔软的婴儿,分不出彼此。但是,血液里的一脉相承却不同,有些人天生就高贵,就如同牡丹花可以争艳群芳一般!

2 1920年9月30日的上海,湿热中带着一丝秋意,寒蝉似有若无地鸣叫一两声。夏天已到尽头,秋天肆无忌惮地入侵,混战的枪声偶有起伏,张公馆内却一片欢腾,一名女婴顺利诞生了,父母为她取名“张煐”,后改名为“张爱玲”。

3 李菊耦,其实就是张煐的祖母,那么李鸿章自然就是张煐的外曾祖父。虽然,在时间的长河里,张煐和李鸿章没有任何交集,但是,张煐的血液里却传承了李鸿章家族的书香气和贵气。

4 “凡事牵涉到快乐的授受上,就犯不着斤斤计较了。较量些什么呢?——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这句话本来是张爱玲在《公寓生活记趣》里触景生情的感慨,谁曾想却精确地概括了李菊耦的一生。张佩纶原本在仕途上发展不是很顺心,与李菊耦结婚后,便干脆隐退政坛,辞官不做,携夫人自天津到金陵,并送了一座“鸥园”给爱妻。我们虽不知张佩纶缘何把新买的宅子称作“鸥园”,但“鸥”与“耦”音似,似乎也藏着张佩纶一番爱妻的苦心吧。

5 人生最难过的,莫过于习惯了的生活突然被打破,相爱的人突然阴阳两隔,永远没有机会再见面。

6 人生,在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可以掌控全局,可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7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张爱玲在《天才梦》中淡然地写道。这却也颇像黄素琼的婚姻,举行了一场浩大的婚礼,赢取了无数人的惊羡和赞叹,关起门来褪去华服,日子却过成了另外的样子。

8 一个人的抗争总是孤独的,然而,黄素琼深受五四思想的感染,她追求新生活的决心让她表现得格外坚强和勇敢。即使只有一个人,她也要在张家争夺一席之地。

9 可惜的是,愿望总是美好的,现实却总是不能尽如人意。两个人不免为此而争吵,争吵的次数多了,感情也受到了伤害。

10 张爱玲自己在散文《童言无忌》里说,自己同时抓到了小金镑和笔这两样东西。小金镑代表着财富,笔代表着知识,家人们围在一处高兴地送上各自的祝福,仿佛这一刻就能定了她的终生一般。

11 谁说女人不如男人?张爱玲才不理会这些,越是这样,她越要据理力争属于自己的东西,但凡是她想要的,总会想办法抢在手里。

12 黄素琼仿佛听到自己内心破碎的声音,她终于明白,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劳,与其想着挽救和改变张廷重,不如选择一条自己喜欢的路痛痛快快地走!至于孩子,她已无暇顾及!

13 离开的念头一旦像一粒种子扎根在黄素琼的心里,就会慢慢生根发芽,直至开花结果。女人的决断力有时候并不输给男人,当她真的决定这样做了,反而安静了。黄素琼是个聪慧的女子,她知道自己要什么,也知道该怎么做。她不再过问张廷重的生活,任凭他做什么,都不再和她有关,她要做的,是做好离开的准备。她努力地学习英文,西方国家像个有魔力的磁场,吸引着黄素琼的心,她总觉得在那里或许能找到渴望已久的自由和自己的梦想。黄素琼同时也是个精致的女人,她会研究怎么穿着打扮,总是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她对颜色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为此还学习过画画。

14 诚如张爱玲所说:“有两种女人很可爱,一种是妈妈型的,很体贴,很会照顾人,会把男人照顾得非常周到。和这样的女人在一起,会感觉到强烈地被爱。还有一种是妹妹型的,很胆小,很害羞,非常依赖男人,和这样的女人在一起,会激发男人个性的显现。比如打老鼠、扛重物什么的。会常常想到去保护自己的小女人。还有一种女人既不知道关心体贴人,又从不向男人低头示弱,这样的女人最让男人无可奈何。”

15 家,是一个女人用毕生的精力苦苦经营的地方。若不是同处一室的男人太不成器,没有哪一个女人愿意毁坏赔上自己青春的婚姻。张廷重的肆意妄为和自甘堕落,终于把妻子远远地推开,这或许不是他的本意,但他终究没能留住他的婚姻,他的妻子。

16 童年时期如果能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如果能得到父母全身心的爱,那将是一个人莫大的幸福。可是世事沧桑,有些人,即使身体里流淌着贵族的血液,整日享受着饕餮大餐,住在奴仆成群的豪宅里,依然不能弥补精神里隐藏的孤独!仿佛娇艳的玫瑰花,一边努力地绽放着自己,一边周身布满尖刺来保护自己。她并不想恨,只想爱,可是最终还是伤人伤己!

17 放纵和享乐是人类的劣根性,如果不是道德和法律的约束,没有人愿意中规中矩的生活。

18 人们总是以为日子会随着自己的意愿呈现;人们总是以为爱人会包容自己的一切任性;人们总是以为来日方长,很多事习惯性地往后推。殊不知,很多事很多人,就在我们的自以为是中搞砸了、弄丢了。即便如此,我们还在为自己抱屈喊冤,认为是别人做出了过分的举动,伤害了我们。

19 生活中的大部分情侣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对方近在咫尺时,总觉得这里不好那里不好,动不动就生出嫌弃和厌恶的神情,可是当对方真的选择了离开,又懊恼不已想要挽回。

然而,平常的点点滴滴已经像钉子般镶嵌在对方滴血的心里,又怎么可能仅仅只靠几句忏悔和温存的话就能抹平长久以来被刺出的坑洞?张廷重看着眼前意志坚定的女人,忽然心生一计,也许断了她的生计,她就会妥协了。从来不肯向黄素琼低头的张廷重,此时破费心思,他暗中唆使用人们拿走了黄素琼装有古董的几个箱子,但他笨拙的沟通方式终究没能发挥作用。丢了古董箱的黄素琼虽然也有些疑惑,但她没有受到丝毫影响,重新又整理了一些古董,整装待发。

20 别离的时刻终于来到了,看似坚定倔强的黄素琼此刻却不淡定了,她倚在竹床边抽抽搭搭地哭泣,把一个颤抖的背影留给了年幼的张煐。没有人知道她到底为什么而哭,许是对儿女的不舍,许是对已逝的青春惋惜,许是对未知的恐惧,许是对婚姻里饱尝的委屈,总之她就倚在竹床上,不依不饶地哭泣。眼看着开船的时间一点点临近,小姑子张茂渊上楼来提醒了一次,但是没有反应,黄素琼似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今天的计划,她依然只是旁若无人地哭泣着。所有当过母亲的人,想必都能体会到骨肉分离的那种痛楚,不论黄素琼多么坚强,她终究还是一位慈爱的妈妈,从此以后将与自己的子女天涯相隔,这种无奈的割舍将吞噬着她的心!也许,她唯有把所有的担心与牵挂统统化作眼泪,留在这座宅子里才肯放心离去。

21 都说女人是一个家的灵魂,有女人的地方才像家。老八虽然冠冕堂皇地进入张家大宅,却与张家世代书香的灵魂不能相融。她所关心的,无非是自己的吃穿用度,怎样才能得到一笔又一笔的零用钱,至于张廷重那些糜烂的生活,她统统都可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样的两不干涉倒为张家大宅换来短暂的清净。但是,偶尔相聚与长相厮守毕竟不同,之前老八在公馆里时,张廷重只是隔三岔五地过去,如今实实在在生活在一处,时时刻刻都见面,难免生出一些柴米油盐的矛盾。他们也开始了争吵,打破了家的和谐和美好,矛盾愈演愈烈……

22 女人的心总是柔软的。尽管四年前黄逸梵被张廷重的种种劣迹伤透了心,毅然决定远走异国他乡,如今却仅凭一封忏悔信,黄逸梵又毫不犹豫地决定回国。如此看来,时间和空间拉长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又让思念变得更加浓烈。

若非迫不得已,又有哪个女人愿意抛家弃子,去陌生的国度生活?

23 为了与过去做个了断,张廷重主动提出搬回上海去住。有时候,人需要多经历一些磨难,唯其如此才能让自己成长,才能懂得珍惜。黄逸梵在身边时,他总是嫌弃妻子管这管那,不曾与妻子好好交流过。可是妻子离开的这段日子,他的生活是自由了,心情却糟糕得一塌糊涂。姨太太的暴力,工作的丢失,都让张廷重有所触动,以至于他有了改进的动力。他深刻地意识到,家里缺了女主人就缺了灵魂,黄逸梵始终是最适合的女主人。他像第一次迎娶黄逸梵一样,慎重地布置着一切。他要给黄逸梵一个家,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新家。

24 不论父母怎样对待子女,子女对父母的依赖和爱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25 在时间的轴上,留了太多的白,骤然重逢,两个人都会有局促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和对方相处,回避也许能化解彼此的陌生和尴尬。

26 一个人的性格,就像是身体上自带的胎记,无论如何都抹不掉。黄逸梵这种只管自己畅快,控制欲又极强的性格,让与她相处的所有人都感觉到莫名的压力。张爱玲如果能懂得母亲只是习惯了挑剔,并不是对她不满意,她也许会忽视母亲刻薄的话语,直接冲过去,搂着母亲的脖子撒娇,以倾诉她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但她终究是克制了自己,忍着一腔的思念静静地看着母亲。

27 人生和那天上的明月没什么两样,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因着不圆满才让人有了期待和惊喜。

28 所有任性的行为,都会在人的身体里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人的心可以骗人,身体却很诚实。张廷重在长期酗酒、逛窑子、吸食鸦片、注射吗啡等恶习让身体虚弱到极点,至黄逸梵她们回来时,他已经出现了精神恍惚、意识涣散的症状。一个男人的生活空虚到如此地步,生活中的人和事又不受他控制,想来他也只能靠着毒品麻醉自己。人生的路有千万条,生活的方法有千万种,只是张廷重选择了自暴自弃的那一种。妹妹张茂渊特意为他找了法国的专家,协助他治疗这些恶习。

29 环境的确会影响人,赴英国生活了四年,黄逸梵的血液里早已融入了西方的生活方式。她的生活充实而高雅,有时候会与张茂渊一弹一唱:白色的琴键在张茂渊手下轻轻跳动,柔和的歌声则从黄逸梵口中唱出;有时候她会与一个胖胖的女人共同表演一幕关于爱情的话剧,配着优美的钢琴曲,胖女人痴情地表白,黄逸梵则大方地回应;有时候她会邀请许多朋友和亲戚,在客厅里举办宴会。黄逸梵会亲自下厨,烹制出精美的糕点,配着红酒、奶茶,谈论着艺术。不得不说,黄逸梵是个很会生活的人。这个家,终于不再是烟雾缭绕和浓妆艳抹了,它展现出一个女人的情调和品位。

30 黄逸梵并没有与张廷重商量,她花费重金为张煐聘请了一名外籍钢琴教师。母亲说:“任何事物都是有灵魂的,要学习钢琴,首先要学会爱护手中的琴。”一个人的儒雅和教养都是刻在骨子里的,黄逸梵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了张煐一生。母亲仿佛成了张煐张望世界的窗口,母女相处的每一个时刻,都让张煐感受到母亲身上那种自立自强的精神。在张煐心里,其实挺崇拜她的母亲,所以她才要在母亲面前刻意地表现。

31 因为懂得,所以存了欣赏的心;因为在乎,所以存了尊重的心;因为真爱,所以存了谨慎的心。

32 时间如果可以凝驻,这一刻便是张家大宅最为温馨浪漫的时刻。家里到处弥漫着母亲的气息,让人倍感温暖。

33 大雁南飞时,是必须得有一只领头雁来把握方向的,方向一旦错了,整个雁群就会偏离轨道,危机四伏。

34 每一位做母亲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非常优秀。黄逸梵自然也不例外,她在享受生活之余,最大的愿望便是把张煐培养成她设想的淑女。淑女,听起来软软的词语,不付出辛苦是绝难做到的。私塾老师一个接一个被请进家门,有的教英文,有的教诗词,有的教钢琴,她自己还兼做张煐的画画老师。张煐自小就表现出画画的天赋,可惜在看了一部关于穷困潦倒的画家的电影之后,她毅然决然地抛弃了这个职业。在她看来,为了艺术而忍受贫穷是极残忍的事情,她无论如何不能接受。

35 贫穷还是富贵,其实并不能从一个家族或一个人的历史或外表中去判断。有时候,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反而能够反映出事情的原貌。张家,无论从家世来说,还是从他们目前的生活来说,都给人一种非常阔绰的感觉。从张廷重肆意的挥霍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其家底之厚。然而,并不是所有生在张家的人都有财富的支配权。……即使年初的压岁钱,也都会被大人们没收掉,还美其名曰地为他们好,怕他们乱买零食,只是替他们保管一下。可是保管的期限就不知道了,在张煐的记忆中,每每她需要钱买东西,就得去烟铺寻找张廷重,然后站在那里等着父亲抽完大烟,才在诸多问题中不情不愿地给她。这应该会刺伤她敏感的自尊吧,因为,在张煐的一生中,她都对钱特别看重,而且她自己从不否认对钱的喜爱。繁华的外表下,却藏着一颗隐忍的心,生活的磨砺确实会在一个人的心里留下印记。

36 母亲,是一个伟大的名词,她在带来生命的同时,也带来温暖和安全。名门望族不是一个简单的词汇,从这里走出的每一个人,都带着千般规矩和万般锤炼。从中国古老的智慧来说,这是一种平衡,要想享有至高的荣誉,就必得付出无限的辛苦。黄逸梵很清楚这样的道理,她知道淑女的打造是大工程,必须点点滴滴地渗透,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在她们的小洋房里,摆满了各种书籍:《海上花列传》《红楼梦》《西游记》《二马》等等。后来,黄逸梵还订阅了《小说月报》。这些书丰富了张煐的生活,而带着她走进书籍世界的是她的父亲和母亲。母亲喜欢边上厕所边看书,张煐知道母亲的习惯,所以每当母亲上厕所,她便守在厕所门外,听着母亲为她读有趣的故事。读得比较多的是老舍先生的小说《二马》,母亲好像很喜欢老舍的作品。一个坐在厕所的马桶上读着,一个守在厕所外的门上听着,《二马》这本有点滑稽讽刺的小说,在母女俩的欢笑中被读来读去。

37 如果刻意要求别人去做一件事未必就能如愿,而这种没有说教的潜移默化,反倒引发了张煐阅读的兴趣。她知道,很多有趣的事,有趣的人,就藏在这些文字里。她也逐渐明白,文字是多么有力量地表达方式,心里想的、嘴里不想说的、不能说的,都可以变成笔下的文字,默默地诉说。母亲,为她日后的写作埋下了一粒种子。

38 夫妻,本该一唱一和,有事商量。无奈,张廷重因循守旧,冥顽不化;黄逸梵思想先进,追随潮流。即使在儿女教育的问题上,他俩都有着巨大的分歧:张廷重说,请私塾先生就可以,……黄逸梵说,必须送孩子们去学校读书,那才是接受教育最好的地方。夫妻两个互不相让,谁都不愿意妥协。依着黄逸梵的性子,但凡她想要做的事,绝不会轻易说放弃。她无视张廷重的重重阻拦,私下里联系好了一所小学,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悄悄带着张煐去黄氏小学报了名。在填报名表时,黄逸梵停顿了一会,当初她出国留学为自己改了一个颇有艺术气息的名字,现在,她觉得“张煐”这个名字也难登大雅之堂,一定得给女儿换一个好听的名字才行,可是时间紧迫,她一时之间又想不出特别满意的名字,她脑海里浮现出张煐的英文名字“Eileen”,“Eileen,爱玲……”她嘴里念叨着,顺手把“张爱玲”三个字填在姓名一栏里。

39 只有无能的人,才会用控制别人的方法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何况,即使能困住她的人,也困不住她的心。……一个男人绝情至此,又怎能不让一个女人对他彻底失望?

40 人生的喜悦的确要有人分享,不管对方是什么反应,我们说出来总归是令人愉快的。

41 内心懦弱的人碰到问题时,一般会有如下的表现:要么蜷缩起来,像刺猬一样防御别人;要么自暴自弃,不停地放纵自己。

42 婚姻里,最怕的不是柴米油盐的平淡,而是毫无顾忌地彼此伤害。明明相爱的两个人,却因为不会爱,在互相折磨中渐行渐远。这应该是人世间最悲凉的事情了吧?张廷重极力地想挽留他的婚姻,内心里他应该是爱着黄逸梵的,爱,才会让他患得患失。可是,他又不知道怎么去爱,他以为爱就是女人对男人的屈从,爱就是男人对女人的经济援助。他从来没有意识到,爱像是一架天平,只有双方互相尊重才能够保持长久的平衡。

43 宇宙是一个奇怪的磁场,每一个心念都会被它接收到。就如同爱玲的害怕,张廷重的担忧,他们都不希望黄逸梵离开。可是,越是担忧,越是害怕,就越有可能发生。

44 不畏艰难险阻的人,通常都有着超乎常人的意志,他们会迎难而上,绝不退缩。

45 两个性格不同、追求不同、思想观念不同的人,在婚姻里互相折磨,互相伤害,互相指责和压制对方,到头来不仅两败俱伤,还伤害了无辜的孩子。

46 没有爱人的家,就是一座空壳,冰冷而空虚。

47 张爱玲深知,再多的眼泪也留不住母亲的脚步。她从母亲的身上,学会了坚强。在后来的岁月里,张爱玲习惯性地隐藏自己的感情,她不是没有感觉,只是看透了人生的真相,不想用感情去绑架别人。母亲走后,把她心底残存的那点母亲的温暖也一并带走了,她能感受到自己的孤独,也感受到孤独里的无助,她的内心像是跌落水中不会游泳的人一般,在感情的漩涡里苦苦挣扎,但她的外表,却保持着严肃的冷静。她知道,即使剥开了伤口给别人看,也得不到想要的结果,还不如独舔伤口。每当周末回家,张爱玲都会去找父亲谈谈文学,聊聊天。她喜欢这样的时刻,最起码父亲是开心的。父亲的屋子里聚集了更浓烈的鸦片烟的味道,从那些烟雾里,张爱玲读出了父亲内心的孤独和荒凉。

48 苦难是天才的摇篮。一位才女的出世,历经了万般苦楚。父母离婚,母亲远游,在张爱玲看来,这已然是致命的打击,可她没有想到,老天给了她更大的考验。1934年夏天的一个周末,她照例到公寓去探望姑姑,却听到一个让她震惊不已的消息:她的父亲准备迎娶别的女人。……

49每到深秋的季节,小野菊漫山遍野地开放,它们无视天气阴晴,无视高山原野,无视狂风暴雨,一朵朵黄色的小花高昂着头,迎着阳光,竞相开放。因为,它们总是挨挨挤挤地聚在一起,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被风霜洗礼过的雏菊,涤荡了内心的不安和恐惧,留下了坚强和理智,她不惧气候的恶劣,更懂风和日丽的珍贵。因为,她并不孤独,放眼四周,有许多亲人与她一道前行。

50 漆黑的暗夜,总要有一盏明灯才好前行。

51 人们能够和平相处,是因为没有利害纠纷。

52 1952年,张爱玲的毅然别离,成为她们今生的最后一次见面。多年以后听到姑姑结婚、生活困难的消息,张爱玲亦有果断出手相助。张爱玲的情,从不在嘴上悬挂,也从不对别人的议论做任何解释,她若是爱一个人,必然深爱;若是恨一个人,必然深恨;从不做模棱两可的姿态。

53 私塾先生,仿佛是人生的指路明灯一般,让人们升起无数的遐想和敬意。要想学业有成,一定要尊重先生,尊重知识。

54 一定要赚足够的钱,才可以帮助那些自己在意的人。

55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如果非要为一个女人的一生做一个注解,那一定不是事业,而是家庭和子女。不论多么清高能干的女子,垂垂暮年还是要回归家庭。

56 的确,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里,母亲,应该是子女最温暖的依靠。可是,在张爱玲的成长过程中,母亲黄逸梵的角色却并不完整,就像电影中的片段一般,她的存在是断断续续的。张爱玲四岁时,母亲撇下她和弟弟,第一次出国留学;张爱玲八岁时,母亲第一次回国;母亲与父亲离婚后第二次远赴欧洲;如今,张爱玲十六岁了,母亲第二次回国。

那些残缺的时光里,埋藏了张爱玲多少的期盼和渴望?握在手里的幸福,是那么的真实和温暖,张爱玲很珍惜这个难得的母女朝夕相处的机缘。张爱玲曾经像一只金丝笼中的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除了在和父亲、继母要钱的时候感到屈辱和尴尬,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她还算是一位富家小姐。现在,母亲为她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却无法同时给她提供优越的生活。

57 得不到的东西,才会让人觉得弥足珍贵,倍加珍惜。

58 张爱玲自然希求这份难得的母爱。她听从母亲的安排,一边刻苦学习,一边按照母亲的要求,学习成为名门闺秀:走路要有模有样、端庄稳重;面部表情要和谐自然、轻松自信;和人相处要会察言观色、见机行事;生活要处处用心、学会生存。母亲还特别强调,如果不懂幽默,绝不要轻易说笑。

59 一开始,张爱玲享受着和母亲要零花钱的喜悦,在她心里,这是母爱的高贵,花母亲的钱也是理所应当的事,她可以从点点滴滴的钱里,感受到母亲的爱。回想从前在烟铺前与父亲要钱的尴尬与为难,她还是很感激母亲的慷慨。渐渐地,她发现母亲也多了焦躁和埋怨,她在向母亲伸手要钱的时候,经常激起母亲的脾气,随着脾气而来的,是尖酸的言语和令人窒息的氛围。张爱玲也理解母亲的困顿,她很感激母亲在没有经济来源的情况下还收留了自己,如果不是母亲这般的羞辱和谩骂,她会敞开心扉与母亲畅谈,可是母亲一次次地否定,一次次地嘲讽,让她原本努力的心变得战战兢兢,她刻意地想做好一些事去讨好母亲,却在一番努力之后引来母亲更大的怒气。她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母亲,这是她生活的唯一依靠。黄逸梵像暴风骤雨,时而在张爱玲面前吹起狂风,嫌弃她的无能;时而在张爱玲面前降下暴雨,怀疑她是否值得自己用心培养。

这些言行摧毁了母亲在张爱玲心中的形象,也摧毁了张爱玲对她的敬爱之心。张爱玲宁愿走一个多小时的路去补习,也不愿意向母亲伸手要钱,她害怕那种难堪,更害怕钱会加快消耗她们之间的母女之情。

60 那一刻,张爱玲的心零落成泥,所有的恐惧、自卑、讨好都归于尘埃,她不再苛求自己,她要把自己从圈囿中释放,她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活,不再小心翼翼地迎合黄逸梵。此后,黄逸梵带着张茂渊还给她的古董,再次去了欧洲,那里有她结识的男朋友,据说是一个生意人。黄逸梵资助他到新加坡做皮革生意,1941年日军侵占新加坡,黄逸梵的男朋友不幸在一次轰炸中葬身。黄逸梵从此再没有回国,四处漂泊,晚年定居伦敦,她与张爱玲之间一直靠写信联系,从此不曾见面。

61 人已去,怨何存?抚摸着冰冷冷的箱子,张爱玲悲痛不已。她曾经埋怨母亲无情的转身,忽视她的热切;可是回望一生,没有母亲关键时刻的陪伴,又怎会有她辉煌的成就?

及至母亲人生落幕,那份牵挂的心还是给了自己,这些珍贵的古董便是证明!在张爱玲垂垂暮年之际,她一直嘟囔着希望母亲能给她留个门缝,好让她去给母亲赔罪!

62 命运是一条看不见的绳索,总在无意间牵引着人生的航向。

63 贫穷,是一件顶让人羞耻的事情,必得拿出十二分的气力去应对生活。在香港大学的校园里,遍地都是富人家的孩子,他们的吃穿用度自然特别讲究,唯独张爱玲除了基本的生活费之外,再没有余钱去享受生活。她知道母亲的不易,也不想因为钱去听母亲尖酸刻薄的话语,她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埋头看书和画画上,很少与人交往。同学们耻笑她,她充耳不闻,听到了又能怎么样?她还没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困境。张爱玲看起来不爱说话,孤独而古怪。炎樱却不同,她热情爽朗,灵秀而健谈。爱玲喜欢听炎樱说话,她的话总是让人无限遐想,就连她无理的要求都变得有趣至极。炎樱看见花朵上停靠的蝴蝶,会说“每一只蝴蝶都是一朵花旧时的灵魂,回来寻找她自己”。当她描写女人头发之黑时,会这样比喻“非常非常黑,那种黑是盲人的黑”。有人抱怨因为战争不能周游世界,不能去看撒哈拉沙漠时,炎樱会忽闪着双眼说:“不要紧,等他们打仗完了再去。撒哈拉沙漠大约不会被炸光了的。我很乐观。”望着夜空的月亮和星星,炎樱会说:“月亮叫喊着,叫出生命的喜悦,一颗小星是它的羞涩的回声。”这些语言俏皮而又满富诗意,在同样喜欢文字的张爱玲心底激起了涟漪,张爱玲认真地倾听,用心记住了这些话语,把它们收录在《炎樱语录》里。

64 因为在乎,所以毫不设防地信任;因为信任,所以敞开了心扉接纳一切;因为接纳,所以伤害之后还是会原谅。张爱玲已经习惯了炎樱的陪伴,她孤寂的内心盛满了这个朋友的一切。爱玲喜欢和她在一起,喜欢听她说话,喜欢和她一起做事。来到香港大学第一年的暑假,炎樱和张爱玲商量好要一起回上海,可是不知何故,炎樱却提前走了,把张爱玲一个人留在香港。一贯深埋自己感情的张爱玲,为此号啕大哭了一场,她原本是一个特别守信的人,如今她感觉自己被深信的好朋友抛弃了。张爱玲哭泣的,不仅仅是因为炎樱的不辞而别,而是她心底里那份恐惧,她害怕失去这个朋友。

65 战争中,飞蹿的子弹仅仅引起人们暂时的恐惧,饥饿才是摧残人类意志的杀手!

66 个人之于天地,实在太过渺小。每一次心高气傲地努力,都被打回原形,匍匐在大地上,一寸一寸地挪移!张爱玲怀着热切地心重归香港大学,她是希望靠着全额奖学金度过生活的困境,借此维持生计和持续写作,可是她拿到的奖学金却少得可怜。曾经被万人追捧的文采,又让她难于接受眼前平淡的学校生活。况且这里再没有炎樱,张爱玲顿时觉得港大的生活索然无味,远赴欧美便成了她迫切想要实现的目标。远在日本的炎樱,时时关心着张爱玲的一切,她写信给回到港大的张爱玲,邀请她去日本。心乱了,脚步自然会乱。张爱玲不曾细想,毅然从香港大学退学,急切地赶赴日本,可见她改变现状的心是多么热切啊!在日本生活顺风顺水的炎樱,无法体会经历了失去爱人、经济困顿、被人谩骂的张爱玲的心境,她像从前一般,滔滔不绝地向张爱玲介绍着她的生意,述说着一位船长向她求婚的事情。这些在张爱玲看来,成了炎樱的炫耀,她此时无心迎合炎樱的乐观,她要考虑的,是她的生活来源。

67 自尊、敏感、要强的张爱玲,表面总是表现出一副清高孤傲的样子,内心却只是不愿拖累别人,不愿把自己的痛楚扒开了给人看,不愿打扰别人简单幸福的生活,也不愿在别人毫不顾忌的意气风发里折磨自己!

68 她希望安安静静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可惜炎樱并没有注意到这些,她还像上学时那般的俏皮,以为张爱玲愿意做她的听众,愿意分享一切。殊不知,她的每一句话,每一件事都像尖刺一般令张爱玲心痛不已。何况张爱玲对于钱非常敏感,她总希望和所有人都能算得清清楚楚。如今,炎樱日进斗金,而自己却拮据难堪,倘若依仗得多了,日后拿什么去还炎樱?张爱玲自有她的担忧和无奈,再加上在日本整日无所事事,生活没有改观,煎熬了三个多月,张爱玲决定离开日本重返香港,打算先在香港找一份工作维持生计。生活,让张爱玲学会低头,低头在熙攘的人流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小路。

69 年轻时金钱只是辅助,可以嘻嘻哈哈的当作不在乎,到了自食其力的年龄,金钱成了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两个人在经济上实力悬殊,不太好的那一方自然会感觉到压力。

70 生活,有时候真的很残酷,它可以把一个人拷打得体无完肤,丧失斗志;也可以把一颗高傲的灵魂肆意摧残,俯首投降。此时的张爱玲是无奈的,一面是生存,一面是灵魂,她总是要兼顾才行。然而,生活并不总是苦涩的,苦闷之余,张爱玲结识了毕生的知己——宋淇和邝文美夫妇。

71 也许,只有相互懂得的人,才能够在相遇时互相欣赏,相互吸引,彼此珍惜。张爱玲与邝文美是在美国新闻处共同翻译同一本著作时认识的。在不断地合作与相处中,两个人了解越来越深,张爱玲总是给人一种孤傲、高冷的感觉,可是在邝文美眼中却是另外一番理解:爱玲在马路上不与人熟人打招呼,是因为她患高度近视,平常又不习惯戴眼镜,看不见的缘故,并非是刻意不理人;爱玲不愿与人外出赴宴,是因为她患有轻度敏感症,对饮食特别挑剔,并非是她摆架子;爱玲不常参加社交活动,是因为她的作息时间与大家刚好相反,白天睡觉,晚上写作,并非是她自命清高;爱玲面对陌生人时话语很少,是因为彼此不了解,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不是她不屑与人交谈;碰到知己时,爱玲谈吐优雅,诙谐幽默,妙语连珠,仿佛变了个人似的。张爱玲对邝文美自然也是称赞不已,说她既能持家,又能帮助丈夫,还博学多才,最重要的是她的性格温厚仁慈,举止优雅,知书达理,有着良好的修养。她就像一片浩瀚的大海般,容纳着张爱玲的喜怒哀乐,点点滴滴的琐屑。这让孤身在港的张爱玲,获得了家人般的温暖,她可以毫不设防地和邝文美诉说自己的一切,包括情感方面、作品方面、生活方面的。遇到邝文美之后,张爱玲感叹地说,好的知己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不善于为自己辩解的张爱玲,仿佛是在对所有的人展示自己的另一面。

72 在孤苦无依的环境中,张爱玲遇到了她可以依靠的人。从她租住的房子,到她的作品出版,再到空暇时的陪伴,邝文美夫妇都不遗余力地帮助她,这对夫妻对她的情谊,可以说是在她波澜不惊的香港生活中溅起的一朵浪花,丰富了她的生活,也让她对未来充满希望。然而,香港的生活实在不尽如人意,张爱玲不甘心就这样沉沦,她崇拜的作家胡适先生在美国,炎樱也去了美国,她希望自己可以去美国闯荡一番。

73 曾经浓烈似火的感情,在岁月的沉淀中慢慢冷却了下来。张爱玲活在她的感情里,守着赖雅,牵挂着邝文美夫妇,独独冷淡了炎樱。……炎樱于是写信追问:“我不知道我做错了什么,使得你不再理我?”然而张爱玲终究没有给出答案。也许是她困于糟糕的生活无暇顾及,也许是她不愿昔日的好友看见此时的不堪,也许是时间把她们割裂在不同的空间,也许她只是不愿意做无谓的应酬,想还自己一座干净的情感之城,她就这样悄悄地从炎樱的生活中剥离,待在远远的地方,不再打扰炎樱分毫。

74 那一粒小小的种子,瑟缩着蛰伏在泥土里,寒来暑往,风霜雪雨无数次地击打在她的身上,她只是不语。面前的黑暗浓郁而悠长,她看不清前方的路。她沉默着,躲避着,潜伏着,委身在文字之间,靠着顽强的意志等待!等待破土而出的机会,等待像空谷幽兰一般,迎着阳光傲然绽放,惊艳世人!

75 每个婴儿都是纯洁无瑕的,父母的浓墨重彩成就了他们不同的人生。

76 文字,竟可以如此曼妙地展现人的内心。张爱玲无处诉说的感慨借着文字表达了出来,她感觉到周围的人似乎非常喜欢她的文字,这给了她极大的鼓舞。

77 “我不忍看了你的快乐,更形成我的凄清!”(张爱玲《不幸的她》)这是张爱玲初一那年发表于校刊《凤藻》上的《不幸的她》里面的话,描述了一位二十多岁的女人与分别十多年的幼时的玩伴再相见,发现其夫顺女乖,家庭和谐美满,而她却为了追求独立,多年孤苦漂泊,至今仍是孑然一身,一周后她写了这张字条悄然离去。“别了!人生聚散,本是常事,无论怎样,我们总有藏着泪珠撒手的一日!”(张爱玲《不幸的她》)离开玩伴的她坐在船头默然。十二岁的张爱玲,写出了二十多岁两位女性的情感故事,写下了如此哀伤、如此富有哲理的话语。她的内心经历过什么,才让她把人生看得如此透彻?这篇小说虽然不长,却写得哀怨流淌,把张爱玲掩饰不住的才情跃然纸上,这篇小说也被后人评定为张爱玲小说的处女作。

78 1933年,张爱玲又在《凤藻》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迟暮》的散文,描写一位经历丰盛的女人慨叹流逝的青春和曾经的豪情,躲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暗自消愁的情景。“灯光绿黯黯的,更显出夜半的苍凉。在暗室的一隅,发出一声声凄切凝重的磐声,和着轻轻的喃喃的模模糊糊诵经声,‘黄卷青灯,美人迟暮,千古一辙’。她心里千回百转的想,接着,一滴冷的泪珠流到嘴上,封住了想说话又说不出的颤动着的口。”(张爱玲《迟暮》)整篇文章透出一种荒凉的心境,张爱玲甚至不惜把易逝的青春与朝生暮死的蝴蝶相比,蝴蝶虽然生命短暂,却可保一生绚烂;人虽然生命长久,却在青春流逝之后还需忍受漫长的衰老和孤独,在这一点上,蝴蝶反倒是令人羡慕的了。“青春如流水一般的长逝之后,数十载风雨绵绵的灰色生活又将怎样度过?”(张爱玲《迟暮》)十三岁,还不曾经历青春,更不曾有青春衰落的担忧,张爱玲却宛若亲身经历了一般,把迟暮女人的内心焦虑刻画得入木三分,她果然是心思细腻,文采斐然!

79 人与人的相遇从来都不是偶然,既然相遇,必定会演绎出一段故事。

80 张爱玲在《凤藻》上发表了散文《秋雨》。“雨,像银灰色黏濡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张爱玲《秋雨》)在文中,张爱玲借用了暗沉沉、灰白色、忧郁的苍黄、霉气薰薰、灰色等冷色调形容词,描写了盛夏过后秋雨中萧瑟的一切;又把秋雨比作一个网,限定了秋的界限。

81 女人的命运应该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应该为了男人牺牲自我的追求。

82 被生活彻底地伤后,一些人变得更加坚强,一些人做了生活的俘虏。

83 “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也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张爱玲《我的天才梦》)

84 等到《传奇》再版,张爱玲在序言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85 张爱玲还写了大量的散文,如《到底是上海人》《公寓生活记趣》《更衣记》《童言无忌》《私语》等,分别刊登在《天地》《杂志》等刊物上面,并于1944年,整理出版了散文集《流言》,其中收录了张爱玲大约三十篇散文。张爱玲的名气如日中天,突然有一日,一位笔名叫迅雨的人,写了一篇《论张爱玲的小说》的评论,把张爱玲发表于《万象》杂志的《连环套》从内容到手法毫不留情地批判了一通。这一评论,导致了《连环套》的夭折。当然,这一次评论,虽然令张爱玲内心不平,但并未影响她创作的激情。这个属于张爱玲的时代,她不会轻易放弃。

86 曾经的荣耀,遗落在昨天;曾经的温情,滞留在昨天;曾经的豪情,淹没在昨天。

87 她不愿认命,她要如同空谷里的幽兰一般,如果被石头压住了身体,就换一种方式,以苍劲的姿态重新绽放!

88 到过巅峰,入过低谷,才能体会人生的真味。张爱玲伤痕累累,她想离开上海。上海的所有人,所有事,都在提醒着她,她与胡兰成纠缠不清。胡兰成把一顶“文化汉奸”的帽子留给他,自己却逃之夭夭,任凭她在政治风雨里煎熬。

89 写不出更好的作品,无异于断了自己的后路,文思枯竭是文人的大忌。

90 漂泊的人生,总希望处处都有驿站,累了,困了,可以好好地休息。美国,成为张爱玲又一处驿站,又一个希望,她希望自己在这里可以一鸣惊人,再创辉煌。可惜,事与愿违。从1955年到达美国开始,她没有写出任何成功的作品,手中创作的英文小说《粉泪》始终没有得到认可,几易其稿还是被退了回来。在她到美国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56年,她与65岁的赖雅结婚了。这一次婚姻,消磨了她所有的精力和才情。婚后,他们生活窘迫,四处流浪,赖雅又因为病痛需要照顾。

91 居无定所扰乱人的心智,生活匮乏折磨人的斗志,张爱玲不得不仓促地接写一些剧本,因为香港的邝文美夫妇能给她揽下剧本的活,因为丈夫赖雅能给予她指导,因为剧本能为他们带来收入。《人财两得》《桃花运》《六月新娘》《一曲难忘》等,都是根据别人的要求写的剧本,张爱玲并不十分满意。1961年,张爱玲虽然完成了《红楼梦》的剧本,却因为同行抢先拍摄而被搁置,之后又写了《小儿女》和《南北一家亲》,靠着这些收入勉强维持生计。1964年6月,张爱玲一直为其撰稿的香港电懋影业遭遇了颠覆性的灾难,包括老板在内的十多个公司高管遭遇空难,张爱玲为其写的剧本《魂归离恨天》无法拍摄,她靠写剧本为生的生涯至此中断。

92 朋友,始终站在她的身边,帮助她,鼓励她。电懋影业空难事件后,邝文美夫妇建议张爱玲写小说,毕竟那是她的专长。所以,张爱玲写了《怨女》,并于1966年开始在香港的《星岛晚报》上连载。这一篇小说让张爱玲在香港又一次走红,同时,邝文美夫妇还设法把《怨女》推荐给台湾皇冠出版社,在台湾也掀起了“张爱玲热”,张爱玲的旧作不断被翻新出版。对于这一切,张爱玲并不知情,她此时依然带着丈夫赖雅在美国的大学间辗转,做着驻校作家。1967年,张爱玲开始翻译《海上花列传》,同年,赖雅去世,张爱玲从此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到写作当中。1976年,《红楼梦未完》、散文小说集《张看》被皇冠出版社出版。1977年,学术论著《红楼梦魇》被出版。张爱玲再一次成为公众人物,她的生活也因此改善。

93 对于迟来的名与望,张爱玲淡然处之。她在这人间已无牵挂,唯一感兴趣的就是笔下的文字。《浮花浪蕊》《小团圆》《对照记》……她笔耕不辍,不愿休息。直至1991年,71岁高龄的张爱玲还在认真核对《张爱玲全集》。到了晚年,张爱玲便只顾关门写作,她对外界的一切都不再感兴趣。为了躲避人们的打扰和蚤子的打扰,她不停地搬家,她总感觉自己住的屋子里有蚤子,她幻想着那些蚤子总会在黑暗中偷偷地攻击自己。

94 1992年,不知道是不是预感到自己的大限之期将到,张爱玲突然立了遗嘱,并把它寄给了林式同,林式同是邝文美夫妇的朋友,受托照顾张爱玲在美国的生活。遗嘱上只有两句话,一句是:自己的全部遗产归邝文美夫妇;另一句是:遗体立刻火化,不要举行任何仪式。林式同只当是张爱玲又一个古怪的举动,并没有当回事。可是三年之后,张爱玲躺在租来的公寓里,悄悄地走了。聪明如张爱玲,早已勘破生死,她拼尽全力书写完自己的一生,在无数光环中淡然离世。

95 爱情如一粒种子,落在尘埃里,便长出一株翠绿的植物来;落在江河里,便如浮萍般随水而逝;落在沙漠里,便只能忍受着烈日的炙烤,风干了自己!所以,当张爱玲说:『遇见你,我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但我的心是欢喜的,并且在那里开出一朵花来。』她是认定了这份感情是一粒可以发芽的种子,但她没有想到,种子所落之处,不是尘埃,不是江河,而是一片沙漠,瞬息万变的沙漠!

96 有些事注定要发生,不早不晚,就那么巧。胡兰成刚从狱中被解救回家,正百无聊赖地翻阅报纸杂志。突然一段文字吸引了他的眼球:“在大太阳底下,电车轨道像两条光莹莹的,水里钻出来的曲蟮,抽长了,又缩短了;抽长了,又缩短了,就这么样往前移——柔滑的,老长老长的曲蟮,没有完,没有完……摇铃了。‘叮零零’,每一个‘零’是冷冷的一小点,一点一点连成了一条虚线,切断了时间与空间。”

97 (张爱玲《封锁》)胡兰成全神贯注地读着《天地》上这篇题为《封锁》的小说,一口气读完,又反复念叨着这些有趣的文字,他忽然对作者产生了兴趣,能写出如此曼妙文字的人,应该会是一个有趣的人吧?可是,看着落款处的“张爱玲”三个字,他又完全没有印象。《天地》杂志的主编苏青,是他的老乡,与他交情匪浅。胡兰成于是提笔给苏青写了封信,专问作者张爱玲的情况。

98 胡兰成也算是一位颇有才华、很有抱负的男人,可惜他出身寒微,没什么背景,又自负才高,总想处处表现自己,怎奈命不由人,步步坎坷,工作上一直没什么起色。后又遭遇发妻谭玉凤病亡,因无力安葬她,与亲朋好友们四处借钱,不料遭到了许多冷眼。胡兰成的价值观渐渐扭曲,他一心只求荣华富贵,不管正义与否。他在发妻去世后,曾经痛心地说过,今后无论碰到多大的灾难,碰到怎样的恩爱情义的割舍,他都不会再流一滴眼泪。因为,他幼年的眼泪还给了母亲,成年的眼泪留给了玉凤,他的心已近乎麻木不仁。

99 胡兰成的遭遇确实令人怜惜,窘迫生活中的冷嘲热讽与张爱玲的经历极为相似,只是两人的出身不同,家族背景不同。

100男人有着天生的征服感,这样清高的女子远比那些俯首就擒的女人有着更高的挑战性,对于胡兰成这种早已把感情埋葬,只为图一时欢愉的男人来说,更加如此。他并不甘心,站在门外等了很久,也许从他内心而言,是希望张爱玲立刻为他开门的。可是,那扇门纹丝不动。胡兰成没有放弃,他写了张字条留给张爱玲,算是给自己一点希望吧。

101 很多事,并非偶然,冥冥之中,早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把他们推向一处,只为演绎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张爱玲并不知道胡兰成看到了《封锁》这篇文章,更不知道他对自己的作品赞赏有加。她在看到字条的落款时,才想起苏青曾经提到过这个人。而她自己,似乎也很欣赏他的文章,感觉他也是个极有才华的作者。但是,这个人和自己并没有业务上的往来,也不相识,他此次到访究竟为何?与张爱玲同住的姑姑提醒她,胡兰成是个政治背景比较复杂的人,请她慎重考虑。但张爱玲却不以为然,看着字条上留下的地址,不知为何,她就想去见一下这个叫胡兰成的男人。

102 有的人经历过无数次感情,却不一定能够写得清楚;有些人从来没有谈过感情,却把感情描绘得淋漓尽致。张爱玲属于后者,她笔下写出无数个婉转缠绵的爱情故事,而她自己的感情却是一张白纸。当她走向胡兰成的家时,大约她并没有多余的想法,只是好奇于这个男人的文采和主动上门,可是,当她坐在胡兰成的客厅里,听他天南海北地侃侃而谈时,她的芳心突然萌动了,她被眼前的这个男人吸引,眼睛里全是柔情。胡兰成却对张爱玲有着别样的看法,因为他从看到的小说推测过文章的作者,他心里有个模糊的轮廓,可是当张爱玲真真切切地站在他面前时,不得不说,他的思绪万千。在他的脑海中,张爱玲应该有俏皮的美丽,青春洋溢。可是眼前的女子,却是瘦瘦高高的,一身随意的打扮,没有化妆,穿着一双另类的鞋子。单看外形,张爱玲属于毫不起眼的那类人,可是她身上透射出的那种冷艳,又让胡兰成无法逼视和割舍,终究她有着天才的禀赋,贵族的血统。

103那颗心如同荡漾的波纹,一圈一圈地映射开来,无法停下。张爱玲自己也觉察到不一样的感觉,她情愿坐在那里,静静地听一个人说那么长久的话,他说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喜欢看他说话的样子,喜欢听他说话的声音,喜欢坐在他身边感受内心的荡漾。她甚至期待着与胡兰成见面,对于自恃清高、又不善与人相处的张爱玲来说,这次是不一样的。第二天,胡兰成登了张爱玲的门,这一次,张爱玲爽快地拉开了公寓的门。张爱玲还是静静地听着,她很享受这样的时刻,胡兰成称赞了她在杂志上刊登的一张照片,张爱玲隔天便给胡兰成送了过去,照片的背面,她用娟秀的字体写下:“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的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这是张爱玲对感情的回应,为了爱情,她宁愿让自己弯腰。

104 看到了她的低头,他并不安心,总是觉得哪里不太对劲。看到照片背面的话,胡兰成自然十分欣喜,但他内心到底多了一份忐忑不安。张爱玲有着骨子里的高贵和不俗的才情,经年累月的沉淀更让张爱玲显得腹有诗书气自华,也令众多读者倾倒;而他自己的身世却不值一提,文字才情又不可与张爱玲同日而语,为了生存又不得不昧着良心替日本人办事,他是局促的,对她却也是志在必得。胡兰成为张爱玲着迷,不是为她的外貌,而是为她那空前绝后的才华与从容淡定。张爱玲知道自己沉沦了,她陷在胡兰成的温柔里拔不出来,但她不确定胡兰成对她感情是否如她一般浓烈?她带着些许的不确定,与胡兰成说了明日不要再过来的话。这当然是女人陷入恋爱时的小性子,情场高手胡兰成怎能不晓得?他只当没有听到这句话,照样有空便到张爱玲的公寓报到,而且去得愈加频繁。

105 张爱玲深陷感情的漩涡,她明明知道胡兰成已经结了婚,还是忍不住与他交往。……胡兰成也许是懂得张爱玲的,他们有着极为相似的经历,都曾因为钱受过人的冷嘲热讽,都曾在外乡飘零,都曾以文墨为生,这一番相似的经历,让胡兰成说出的话总能点在张爱玲的心上。这个世界,从来不乏恭维你的人,缺乏的是真正懂你的人。张爱玲自认为胡兰成是懂她的那个人,所以她在给胡兰成的信中写道: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106 迷失在爱河中的女人,眼里心里装满了朝夕相处的男人,哪还有什么理智可言?她们甚至可以为了爱与世俗的礼仪斗争。胡兰成与张爱玲的交往不再避讳别人,胡兰成只要回上海,就会直接去张爱玲的公寓。胡兰成给张爱玲讲述他可怜的前妻,讲述他曾经的苦难经历,这些赚足了张爱玲的同情和眼泪;张爱玲则给胡兰成讲述她的传奇经历,她从小到大生活的点点滴滴。在胡兰成面前,张爱玲恨不能把自己揉碎了给他看,让他看到切切实实的自己。只有爱,能让不健谈的张爱玲口吐莲花,说出许多妙趣横生的事来。胡兰成也只安静地听着,他理解这个急于表达的小女孩,是对这份感情投入了十足的信任。她与他,都无视世人的评判,毕竟胡兰成的家里,还有一位明媒正娶的妻子。

107 没有人愿意在生活里迁就,特别是在感情生活里。再宽容的女人,也不能接受自己的丈夫整日往别的女人处投怀送抱。应英娣,胡兰成的现任妻子,她原本是个歌女,嫁给胡兰成后准备安心做一个贤妻,可是她“妻子”的名头还没有捂热,就发现胡兰成总不着家。后来才知道,在上海,胡兰成有了新欢。……女人是矛盾的,即使对伤害自己的男人,还是存了幻想。但胡兰成眼下只想得到张爱玲,对应英娣百般冷漠,面对他的决绝,应英娣最终就范,主动提出离婚。

108 没有婚姻的束缚,胡兰成更有了腻在张爱玲身边的理由。自然,张爱玲也很喜欢这样的生活。张爱玲像所有坠入爱河的女孩,只看到眼前的胡兰成万般好处,没有一丝一毫不妥。她爱极了胡兰成的眉眼额头,她喜欢用手轻轻地划过他的双眉,抚弄他的头发;她也喜欢胡兰成嘴角的酒窝;她喜欢静静地欣赏胡兰成工作的样子。在张爱玲的眼中,胡兰成仿佛完美无瑕,令她崇拜得五体投地,愿意用今生去相守。是该考虑一下结婚的事了,毕竟两个人水乳交融,彼此都很欣赏对方。1944年8月,胡兰成与张爱玲私下里结为夫妇,没有结婚仪式,没有亲朋好友祝贺,没有丰厚的彩礼,只有两个证婚人——炎樱和胡青芸,一个是张爱玲的好朋友,一个是胡兰成的侄女,还有一张婚约——张爱玲拟了上句: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胡兰成则回应: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张爱玲在胡兰成的承诺里与之结为连理,却只享得一时安稳,半世飘零!

109 谁都不曾料到,在喜悦的背后,藏了暗黑的影子。

110 一个人的牵肠挂肚,并不能换来两个人的情真意切。

111 未经涉世的人,怎斗得过在情场里泡久了的人?何况他还是一个满腹诗书、满嘴甜言蜜语的人?

112 胡兰成教小周的第一首诗是《桃花歌》:“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不知道年轻的小周听到这首描写男欢女爱的诗歌时是什未经涉世的人,怎斗得过在情场里泡久了的人?何况他还是一个满腹诗书、满嘴甜言蜜语的人?胡兰成是铁了心要把小周据为己有,他常常把报社的工作安排给别人,自己跑到医院去找小周。像当初和张爱玲聊天一般,给小周讲他的遭遇,讲关于他的故事。甚至在节假日,带着小周去登黄鹤楼,钻月牙湖的荷花塘。小周渐渐地对胡兰成有了好感,所以当胡兰成提出要教她诗词歌赋时,小周爽快地答应了。胡兰成教小周的第一首诗是《桃花歌》:“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不知道年轻的小周听到这首描写男欢女爱的诗歌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唯见胡兰成别有用心,选了这么一首诗来教小周。他后来又教了小周一首隋乐府:“春江水沉沉,上有双竹林,竹叶坏水色,郎亦坏人心。”眼见得小周乖巧可人,像极了当初的张爱玲,胡兰成越看越喜欢,他乘机向小周要照片,还要求小周把刚学的隋乐府写在照片的背面。

113 每一封滚烫的信,就仿佛一颗思念的心,翻阅千山万水只为表达伊人的思念。

114 冷清,还是冷清,写过婚约,却不能同相爱的人厮守,这倒让张爱玲有一丝怅然。

115 也许爱真的能让人迷失,情愿活在童话里,不愿去寻找真相。

116 变了的心,无论如何是留不住的,他的魂已经跑了,徒留身体有什么用呢?

117 即使低到尘埃里,开出花来,还是没能留住那一颗心。滥情的男人,处处留情,处处花开,最终辜负了张爱玲一片痴情!

118 转身,是对自己的保护;放手,是对双方的慈悲。张爱玲在纠结了一年多后,终于做出了与胡兰成分手的决定。可是,张爱玲一语成谶,她曾对胡兰成说:“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我将只是萎谢了。”胡兰成不仅带走了她的感情,带走了她的才情,也带走了她高贵的身份。那一年,张爱玲的确“萎谢”了,她既没有写出什么新作品,也没有在政治斗争中独善其身。胡兰成的汉奸身份,给她带来了政客、文人的攻击和谩骂,毕竟她曾是汉奸的妻子。她默默忍受着生活赐予的一切,想要寻找机会重新站起来。

119 摔倒是多么容易的事情,可是站起来却需要勇气和拼尽全力。

120 一路奔逃,一路停顿,一路追求,不是因为懦弱,只是想找一个突破口,一个让她可以再创辉煌的突破口。

121 美国,并不是张爱玲刻意的选择,可能冥冥之中,真的有命运之手在安排吧。因为在这里,她将邂逅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人。张爱玲之所以决定去美国,基于两个原因,一个是她所崇拜的作家胡适先生在美国,《秧歌》在美国出版时,她曾寄了一本给胡适,胡适先生不仅给她回信点评,还对她的作品高度赞赏,她希望能够依止在胡适身边,对她的习作大有帮助。一个是美国颁布的难民法令,让她有机会成为美国公民。胡兰成伤她最深,中国的政治让她迷茫,上海她是无法回去了;香港又没有多少人脉和机会;也许,像母亲一样远涉重洋,是她的宿命吧。

122 生活的草稿可以有无数种可能,然现实却只有一种。

123 琐屑和磨难,不过是披了一层磨人的外衣,只要有人无所畏惧,就能看到被它们裹挟下的甜蜜和幸福。

124 张爱玲的申请被通过了,她一路颠簸来到了坐落在山谷的文艺营。张爱玲环视着这个神奇的所在,山谷里空气清新,幽静雅致,风景优美,房舍林立,相互独立,确实是一个理想的创作之所。她在这里分到了自己的工作室。白天的时候并没有什么人出来活动,一到黄昏,文艺营中的艺术家们便会聚在一处高谈阔论,针对自己的领域发表各自的看法。张爱玲天生不喜欢与陌生人攀谈,她对这样的聚会本没有什么兴趣,但是这是一个了解美国文化的机会,也是派遣寂寞的一种方式,她便选一个角落,当一个安静的听客。当所有人都在卖力地表现自己时,安静的那一个倒成了引人注目的对象。在其中一次聚会时,一位年过花甲的老者主动过来和张爱玲搭讪。这位老者,便是张爱玲的第二任丈夫——赖雅。

赖雅,全名是普德南·赖雅,曾是美国二十世纪初期著名的诗人和剧作家,毕业于哈佛大学。他有过一次长达8年的婚姻,育有一女,名叫菲丝。因夫妻双方都不喜束缚,选择离婚。从此以后,他便获得了期盼中的自由,手头宽裕时就满世界游历;手头拮据时就写点文章赚稿费。他在欧洲做过报刊记者,也在好莱坞做过编剧。他天性喜欢自由,热情仗义,对朋友慷慨解囊,出手阔绰。所有的任性都会付出代价,年轻时不懂得储蓄和爱惜身体的赖雅,在1943年摔断了腿,且发现有轻微中风的症状。自此,他的生活状况不容乐观,身体状况也不断出现问题。赖雅实在无法自食其力,所以请求麦克道威尔文艺营的帮助。也许他也没有想到,在这里会邂逅他的第二春。

125 孤独,是两个人相处的推手。在陌生的国度里,陌生的人群中,陌生的语言里,突然有一个人可以像相熟的朋友一般,与你打开心扉畅谈,那是多么惬意的事啊。

126 自私的人,总在关心自己的感受;无私的人,总在替别人着想。赖雅,应该属于后者。在与张爱玲相谈的过程中,他不会一味地凭着自己的感觉,滔滔不绝地谈论。而是会随着张爱玲的节奏和反应,调整自己的话题。他知识渊博,阅历丰富,内心又装满了柔情;他低调不张扬,也没有高高在上的炫耀。同时,他也毫不掩饰对张爱玲的欣赏。在他眼中,张爱玲静如处子,目光深邃,有着东方女人特有的文静典雅和神秘之美。他被她吸引了,那颗喜欢自由、到处游荡的灵魂,突然愿意为眼前的女人停靠。两情相悦时,又何必千言万语?彼此一个眼神,就似相识了千年万年。张爱玲与赖雅,彼此都明了对方的情谊,每到黄昏,便约在一起,谈论文学,谈论人生,他们的关系更进了一层。

127 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128 无论如何冷静理智的女人,碰到爱情,都会变得疯狂。

129 婚姻,带来幸福,也带来责任。

1956年8月,36岁的张爱玲与65岁的赖雅在纽约登记结婚。她把这个消息写信告诉了在英国的母亲和在香港的邝文美夫妇。

130 两个有着共同爱好的人走在一起,总是会有说不尽的话题。赖雅对编写剧本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技巧,在剧本写作方面,他给了张爱玲很多指导。

131 漂泊,会让人产生不安全的感觉。这里或那里,都不属于自己。每天早上睁开眼都会看到不同的风景,因为,明天不知道又会去哪里入睡。

132 赖雅给张爱玲的另一个惊喜,是按照中国的农历,用心推算了张爱玲的阴历生日。……一关上门,赖雅就迫不及待地向张爱玲献上一束花,嘴里说着生日快乐!张爱玲自然格外惊喜,她根本不知道今天是自己的阴历生日,赖雅却有心地查到了。张爱玲陪着赖雅一起做了饭,一起出门散步,一起看了电影。那一天,张爱玲被深深地感动,他虽然无法给她提供稳定的住所,充裕的物质,可是在精神方面,他尽力地顺着她,宠着她,让她感觉到被爱的温暖。这次生日令张爱玲终生难忘。

133 生活稳定了,昔日的理想又开始蠢蠢欲动。张爱玲来美国,原本是为了让写作事业再创辉煌,未曾想,事业没什么进展,却收获了一场婚姻。与赖雅相处的时间里,她为生活所迫,不停地写着剧本,做着翻译,这些都不是她喜欢的事情,只是迫于生计,她没有选择。当她与赖雅的婚姻走过第五个年头,他们的感情已经趋于稳定,但他们的生活依然没什么改善,这时候,张爱玲求发展的心便再次萌动。她的手中,刚好接了《红楼梦》的剧本。宋淇恰恰对《红楼梦》深有研究,张爱玲便想与他见面探讨,以便能更深入地了解《红楼梦》,写出不同凡响的剧本。与此同时,她还在筹划一部关于张学良的小说,题目暂定为《少帅》。为此,她想亲去台湾搜集资料,以丰满她的小说。她想拿出巅峰时候的状态,再次写出巅峰的作品,她不甘沉沦。

134 如果一放手就是永恒,那我情愿不放。当张爱玲与赖雅协商此事时,赖雅很激动,他害怕张爱玲一去不返,他紧紧地抓着她的手,恳求她留下来。张爱玲并没有让步,只是耐心地给赖雅解释,她只去很短的时间,完成写作就会回来。何况,她已经正式成为美国公民。赖雅如果懂得,张爱玲在他身上付出的真心和精力,他就不会这么紧张。他到底还是对自己缺少信心,对张爱玲不够了解。面对张爱玲的坚定,赖雅最终做了让步,1961年秋,张爱玲带着给赖雅的承诺——完成著作就回家——从美国飞往台湾。她讨厌说话不算数的人,既然给出了承诺,必会掷地有声。

135 俗世,最是难料,理想的热情还未化作苍劲的种子,却又被生生地拽回了现实。在台湾,张爱玲受到昔日好友的款待,一场欢迎会让张爱玲依稀感觉回到40年代的上海,此时的台湾,正在掀起“爱玲热”。张爱玲似乎又有了冲锋的动力,为了这些忠实的读者。然而,就在此时,赖雅却再度中风。张爱玲得到消息时,心急如焚,可是她既掏不出购买回美国的机票钱,又没有完成写作的计划。没有钱,拿什么去给赖雅看病?没有钱,如何维持他们今后的生活?难道要一直飘零到老吗?何况,赖雅的女儿菲丝已经在照顾他,即使她回去也改变不了任何事情。张爱玲以自己惯有的冷静和理智,迅速做了一个决定,先去香港完成《红楼梦》剧本,等赚到钱再回美国。

136沉默,并不意味着软弱,有时候,它蕴藏了更蓬勃的力量。张爱玲怀着急切的心去往香港,邝文美夫妇照应她的一切。可是,焦急地写作和长时间熬夜,让她的身体也慢慢吃不消,眼睛疼到流血,肩膀痛到不能伏案,手脚肿到变形……张爱玲自己都觉得活得像条狗,无眠无休。她这样的努力,无非是想早点回到赖雅的身边。听闻此状,赖雅心疼不已,他无法飞到张爱玲身边,只好催她快点回家。至少,在她累了时,他能给出一个温暖的拥抱。可是,《红楼梦》的剧本交稿晚了,没有给张爱玲带来任何收入。她又咬牙坚持写了另外的剧本,直到半年后拿到稿费,才从香港回到美国,回到有人等候的家中。

137 守候,焦急而幸福。年迈的赖雅居然算错了张爱玲回家的日期,他提前一天等在了机场,却未能见到思念已久的妻子。好在第二天,他们终于相见了。走出机场的张爱玲,看到过来接机的赖雅时,感慨万千,于千万个人中,终于有一个人,肯为她时时牵挂,处处守候,事事操心。她的身体非常疲惫,她的心却无比喜悦。……赖雅对她的在乎和关心,张爱玲能体会到,所以她没有嫌弃这个又老又病的丈夫,而是细致入微地照料着他,帮他捏捏腿,捶捶背,揉揉胳膊,每一个动作都那么轻柔,仿佛他们已在一起度过了煌煌岁月,彼此享受着人生的盛宴。张爱玲一边照顾着病中的赖雅,一边承接着各种剧本。生活,还是要继续下去,金钱,一分都不能少。

138 1967年10月,赖雅躺在张爱玲的怀中,溘然长逝。回首张爱玲与赖雅相遇相伴的11年,尴尬多于从容,颠簸多于稳定,贫穷多于富足,苦涩多于甜蜜;但,守候多于别离,幸福多于遗憾,在乎多于淡漠,信任多于猜疑。张爱玲始终如赖雅的心头之宝,被他宠爱,被他珍惜,被他依赖。获此真爱,此生足矣。

139 赖雅走了,带走了张爱玲的爱情,从此之后,她冠以爱玲赖雅的名字,离群索居,将近28年。直至1995年9月8日,人们在公寓中发现了她的尸体,临终,她还为世人留了一个谜:没有人知道她死于何时。她的神态从容而安详,宛若勘破了世间的一切名与利,一切爱与怨,一切情与伤。

140 张爱玲此生,曾如牡丹般富贵,如玫瑰般娇艳,如雏菊般羞涩,如幽兰般桀骜,最终却选择如野草般俯首,深深植根于大地。让曾经绚烂的生命,一丝不取,归于尘,归于土!

读完全书,感概颇多!以前的道听途说,感觉张爱玲是个刻薄,古怪的才女。本书字数不多,娓娓道来张爱玲的一生,此刻觉得张爱玲是个很接地气的人!有血有肉,人生大起大落,她都没有放弃,一直在寻找属于她的路,她的情感,她的人生。困境,顺境里都没有像她那颓废的老爹,软弱,堕落、偏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390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821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632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170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033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98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511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204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79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72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41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13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76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93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71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86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76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