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成年人焦虑的三副药|思想
成年人的焦虑,反映到身体症状,多为阴虚火旺证。虽多因眼前事而起,根却在心。只有辨明病因,对症下药,才能固本培元,找回内心的平静。
第一副药:去心火——对世界祛魅-世界观
人对自然界的崇拜由来已久并延伸至社会深处,直到1882年尼采发出“上帝死了”这一宣告。但这只是一种哲学宣告,在现实生活中,其幽灵依然无处不在,伴随着每个人的成长日常:名牌大学、专家教授、偶像明星、富人高位、功成名就……甚至是诗与远方、世外桃源等等。
于是,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提出了“祛魅”这一概念。他将祛魅定义为“把魔力从世界中排除出去”,达成世界的理性化。
我喜欢这个概念,但不想用之于社会学,而是想用于个人的成长分析。
人自离开母体进入到世界里开始,就如盘古开始“塑造”自己的世界。即便一开始不是主观自觉,但所形成的客观却是真实的存在并延续下来。基础教育普及之后,人因自然现象而产出的原始崇拜已渐消失。而人自出生那一刻就开始的区别就是性别。这一分别,影响之深,贯穿生活与人生。这本是人类前进的原动力,但人的思想也往往会受困其中。所以,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第一要做到的,是对异性祛魅。
中国的传统社会是“德”治的社会,很少去看“法”的边界。长久以来,“德”所约束的不仅仅是人的行为,更是人的思想。约束不仅是脚步,更是视界。而其中在日常生活里传播最快的是男女关系的瓜,特别是娱乐圈。这说明荷尔蒙乙烯更能催熟瓜。
《天道》中谈到丁元英“鬼混”时,说到:“花天酒地并不违法,只是一种带符号的生活方式。”
是的,说到底,那不过是一种符号。异性的魅力,首先是“孔雀开屏”的效果。在完成恋爱、结婚、生子之后,若还受其魅惑,不回归到“人”,则极易受其苦。红/蓝颜祸水流不尽,过不了美人关也不是真英雄。祛了异性的魅,人的情感就会趋于平和,人的思维也可以完成调和。正如柯勒律治说过的:伟大的头脑是雌雄同体的(此仅指思维)。
第二要做到的,是对长辈祛魅。虽然“忠孝”思想已渐淡薄,但以父母为代表的长辈、传统自儿时起所代表的第一老师群体依然让许多人升不起审视和反抗的意识。其实,长辈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生活的惯性和经验,必须升华为普遍原理才值得运用。毛姆曾说:人类之所以进步,主要是因为下一代不听上一代的话。
第三要做到的,是对知识祛魅。学生眼里的老师,基本上是无所不知的。以至于走上社会后,依然对学历、名校、专家、权威等知识高地的占领者,存在盲目的信任,甚至崇拜。其实,先不说他们所占领的知识是不是真理、以及人力之有限性,知识本身就有历史性、多样性。何况如今的AI时代,知识的获取和生成方式都已大不同。人如果过于崇拜知识,无疑以“科学为教”。
第四要做到的,是对英雄祛魅。自古以来,人都崇拜强者,也塑造强者。强者不仅是旗帜,更是可以投射理想的灯塔。时代需要英雄,但不要神化英雄。时势造英雄,英雄本是凡人。那些英雄的事迹、功业,往往是群体的、时代的,而英雄化之后,更容易被人记住、传颂。所以,不管是个人英雄、职业荣耀、偶像角色,都不要轻易在现实中去追寻。
第五要做到的,是对未见祛魅。时空的遥远,总会因看不见、看不清而被赋予神秘。无论是历史还是地域。事实上,此时也会成为历史,此处也是远方的远方。远方没有诗,诗只生于诗人的心中。
虽说最好的祛魅是看见,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但人力有限,人生有终。如今世界正在加速数字化,真实的世界更容易借助科技而被“看到”,但这只能做量的积累,真正质的转变还是那颗心能看到真正的人。
所以,所谓祛魅,其实就是看到人——去掉一切标签、光环、阴影,看到这个世界中的人本身。
只有看到真正的人本身,才能见自己。
本来,人年轻的时候,有冲劲,应该有所畏惧。上了年纪,性格稳定了,应该破心中神。
但现实中的人往往过反了:年轻的时候无所畏惧,做了许多错事、甚至坏事,年老了反而信命,信神。
祛魅,就是去心中虚火,补心阴,镇静安神。
第二副药:去肝火——认识你自己-人生观
焦虑往往源于对自己的不了解和不确定。我们需要通过认识自己,找到与世界自洽的方式。
苏格拉底提出的“认识你自己”是个哲学命题。从实践论的角度来看,比较难,遵循“测不准原理”。中医也讲“医不自医”。
其实,认识自己并非目的,而是通过认识自己来认识他人、认识世界,最终达成与自己的和解,与所处世界的自洽。
从方法论来讲,“自己”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因此要从这三个方面去“认识”。
现代心理学对原生家庭非常重视,尤其是童年时期的经历,认为其对个体的心理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一点对于重视家庭关系的中国人尤为突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女性。城镇化过程中让一部分人有机会远离原生家庭,而有机会反观自己。
原生家庭无疑是自己“过去”最主要的部分,许多人一辈子都没有从父母的影响中走出。如果能更近一步,去了解祖辈、族史,甚至村史以及民族历史,无疑是对“过去”更为完整的认知。
对于自己“现在”的认识,是认识自己的核心。这需要有一定的经历之后才可以深刻,就像分析需要足够的样本。关键是要尽早懂得“觉察”,也就是经常用上帝视角看自己。这样经历本身才具有“样本”意义。
对于自己“未来”的认知,最好的方法是与孩子一起成长。这个过程中的角色变化可以让我们对“过去”有更好的认知,对未来的自己有一个预判。
许多人之所以活不明白,不知道人生的价值所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自我的认知不够。处理不好家庭关系,也无法与自己进行沟通。那些历史的伤口,经久不愈,反而又添新伤。或者熵增太快,自我处于不断坍塌之中。
其实,认识自己,也是对自己祛魅。把自我从混沌中唤醒,从自发走向自觉。与过去的自我和解,与未来的自我对话。与现在的自我做到自洽,也就是王阳明说的“吾性自足”,这是对抗熵增的良药。
在容易发火的人面前放一面镜子,或许能让他平静下来。人往往容易对自己掩耳盗铃。认识自己,就是多照照镜子,明白自己的容貌。
肝火旺,当清肝泻火,明目,解郁安神。
第三副药:去胃火——规划好养老-价值观
养老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也是导致焦虑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规划养老,我们可以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从而减轻焦虑。
自古“养儿防老”,如今人们的观念转变很大。养儿跟买股票差不多,最终还得靠自己。当然,很多人是出于爱,不想连累孩子。
经济靠得住吗?经济能解决很多问题,但对老年人来说,光有经济是不够的,至少还得做好下面几点准备:
第一是要有一定的物质储蓄。最基本的是有退休金和医疗保险。所以要在年轻的时候,努力工作,积蓄物质保障,最基本的是社保和医保。
第二是要有健康储蓄意识。老年得病,往往是年轻时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饮食、作息、锻炼习惯,是避免慢病过早缠身的最主要的方法,是健康“储蓄金”。健康是自由、尊严的保障。
第三是要维护好亲朋好友。人老了,社交圈自然萎缩。新圈子融不进去,老圈子不断凋零。凋零没关系,得有几个能陪你回忆的人。只要有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互动、说话,人就能感受到活着。否则,闷死。
第四要培养一些爱好。“玩物丧志”是说给少年人听的,老年人“玩物”是活回少年。柴米油盐酱醋茶之外,有琴棋书画诗酒花相伴。当时间变得不那么紧迫的时候,就需要通过“浪费”让它过去。爱好就是游戏,无为而不为。在没解答好生命观之前,可以不用等待、而是愉快得度过剩下的每一天。
第五就是要开始断舍离。人老了,时间虽闲,但精力不济,所以要懂得断舍离。断舍离是抛去系统的部分负重,即相当于通过对外做功来降低熵减的速度。就像一个房间无力打扫,但可以将一些物品丢掉,让房间看起来有序。
脾胃为后天之本,一身气血之源泉。食色性也。年轻人受制于色,老年人则易受制于食欲。人之欲望常在,只是变换了方式。佛家用戒律来防止人之身、口、意三业造恶,年轻人易犯身业,中年人易犯易业,老年人易犯口业。
出口之言易伤人,入口之食易伤己。特别是没有控制好食欲,“病从口入”。所以,口业要趁早修。
胃阴不足,当滋阴养胃,健脾益气,吃好喝好。
三副药,即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个体在没有绝对道德标准的世界中如何寻找和创造意义:你必须赋予你的时间以意义——哪怕你认为没有意义。成年人的三观不一定要定、正,但一定要清晰、自洽。三副药下去,也许解决不了现实问题,但可以解决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