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自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房陵大地历经四十余年 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在党的不遗余力的指导与改造建设中,顺应改革开放的时 代潮流,终于从贫困潦倒、山路崎岖、街道狭窄的小县城变成了商城林立、交通 便捷、经济腾飞的大城镇。这得益于各乡镇共产党员严格遵守党中央的指导思想, 根据房县地方特色优势与发展潜力,以农村振兴为主体,从交通、文化、特产等 方面步步发展,针对性强,实施度高,切合百姓切身利益,谱写了房县未来的锦 绣篇章。
【关键词】改革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振兴;农村振兴;
房县古称房州,地处鄂西北汉江中游,介于武当山与神农架之间,总面积 5110 平方公里,素有“千里房县”之称,是湖北省第二版图大县。辖 20 个乡镇 281 个村(社区),总人口 50 万人。房县历史悠久。远古时期就有人类活动,是古文 化发祥地之一。房县文化灿烂,历史上记载的流放到这里的帝王就有 14 位,带 来的宫廷文化与民间文化、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房陵文化。房县地产富 饶、物产优美、山清水秀、风光旖旎、青山抱绿水,清泉映山色,四时有奇葩, 百里飘幽香,令人心驰神往。正是凭借着独特的地理文化优势,1978 年,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如一股春风、一场春雨,吹绿了房陵大地,滋润了万物生 长。房县得以顺应着改革开放的大势,无惧风雨,艰苦奋斗,锐意改革,开放进 取,描绘出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一、特色文化建设
在各乡镇党支部多次召开脱贫攻坚会议后,结合当地百姓的民心需求,找到 了黄酒文化、古村落片区和生态文化旅游区三个重点发展方向。 (1)在黄酒文化的发展方面,我找到了发展最好的黄酒民俗文化村——土城 镇土城村,收集到了湖北广播电视台媒体与当地贫困户、省市县驻村工作队员、 村“第一书记”、产业致富“带头人”等共同开启的一场“诗经故里黄酒之乡话 小康”的精彩访谈。 “以前,吃了上顿没下顿,住的是土坯房,一年收入只有几百元。精准扶贫启动后,在政府引导下,我家发展黄酒产业,如今每年收入可达 50 万元。”“三 碗不过岗”酒坊负责人、酿酒师鲜艳说。 “我要把好黄酒质量关,争取把黄酒销售到全国各地。”依靠黄酒产业,带 领乡邻致富的村民瞿万江对未来的生活满怀信心,“我已经和拼多多、淘宝电商 平台达成协议,将在网上销售黄酒。” “2014 年我们村成立黄酒专业合作社,当时每户年收入只有一二千元,全村 黄酒年销售额仅 1000 多万元。精准扶贫 5 年来,全村从事黄酒生产的农户达 256 户,户均年收入达几十万元,180 户贫困户依托黄酒产业实现脱贫。2019 年,全 村黄酒年销售额达一亿多元。”土城村党支部书记耿吉奎自豪地说。 ......
(2)对于特色生态文化建设,各镇支部连支部,多次召开会议为乡镇的生态 文化发展献计献策,同时,各党员积极学习党的先进政策,就在 2020 年 6 月 30 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 99 周年,县科协党支部和付家村党支部组织全体党 员干部来到房县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向红军烈士纪念碑敬献鲜花,并向长眠此地 的革命烈士默哀三分钟,县党史馆姜大鹏同志向全体党员讲解了房县的历史文化 渊源和党在房县各个时期的革命历程,付家村支部书记许勇现场为大家上了一堂 题为“新时期如何做一名合格党员”的主题党课,激励付家村党员干部严格自律, 遵纪守法,争当表率,为人民群众服好务,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同时,各党员 干部对高桥村美丽乡村建设和环境卫生整治现场进行了观摩、学习。学习如何将 山、水、田园的资源优势与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相结合,从而帮助群众脱贫致富。 参观学习的全体党员干部对高桥村的发展蜕变表示肯定,表示在今后的乡村振兴 工作中一定要借鉴高桥村的发展思路和推进模式;同时还有化龙堰镇上湾村,该 村负责人做了产业发展介绍,并热情邀请大家品尝了产业基地现场采摘的无公害 圣女果,大家品尝后赞不绝口,对水果品质十分满意,对基地发展规模、带动增 收方式表示欣赏和肯定。上湾村近三年来积极吸引外资来村投资创业,发展大棚 蔬菜、特色种植 500 亩,仅带动本村群众务工一项年挣务工工资 100 多万元,下 一步准备利用本村“鸳鸯柏”这一特色景观打造旅游观光、婚纱摄影基地等第三 产业,拓宽增收渠道。在这次活动中,大家通过围绕在实现全村精准脱贫的基础 上,如何拓宽发展增收的渠道,如何招商引资发展产业,如何将环境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如何发挥工作队驻村帮扶优势、如何发挥基层党员群众的智慧 力量等系列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探讨,现已豁然开朗,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方法得力,为下一步如何实现乡村振兴找到了答案。
(3)在古村落建设方面,就不得不提到我居住的地方,房县城关镇小西关, 在党的指导和各投资的支持下,房县文化旅游示范项目——西关印象,已如火如 荼地建设了两年之久,西关印象的形态也基本建立。这次改造,将原本瓦盖土墙、 石板泥路的街区变化成了充满诗情画意的人文社区,项目规划有诗韵九雅、房 陵·十八馆、五大文化广场、十大文化驿站,融合了零售工坊、特色餐饮、主题 住宿、休闲娱乐等业态,全面实现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全国棚改创新示范区、国 家 4A 级景区、鄂西北全城旅游集散中心战略目标。在西关印象建设之后,古老 的西关街道褪去了历史尘封的沧桑,以古色古香充满诗情画意的特色文化建筑和 特色诗经文化意蕴展现这个老街独特的新生活力,如柳芽初生般迸发出无限生机。
二、精准扶贫建设
从改革开放以来,当地经济由低转高,告别了先前的山区贫苦现状,当整个 经济开始呈现欣欣向荣的势态时,精准扶贫也开始徐徐在各乡镇各村落稳步进行, 在党中央的明确指导下,各级党员干部在各乡镇成立普查小组,逐户进行排查, 将无法依靠产业和就业脱贫的家庭和重病、重残困难对象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兜底 保障范围。同时,县民政局开展兜底保障工作培训,印发宣传资料,加强低保与 扶贫政策核对工作,对未纳入低保救助范围的贫困户以及重病、重残、重灾等困 难对象进行再认定,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尤其是在今年,在这个决胜 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又正赶上疫情的爆发,这给精准扶贫加大了难度,但各级 党员干部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坚守岗位,做好各社区村落的封锁和生活物资的供 给,同时,对精准扶贫的重点监测对象加大扶贫力度,确保物资供应充足,将国 家政策下的资助精确地运用到扶贫建设中去,让群众们在疫情肆虐的紧张时期依 然能感受到党对人民群众无比温暖的关怀。
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只是这片土地在未来建设美好篇章上的一个小小的起点, 我相信在党的英明指导和人民群众的全面配合下,开放发展的花朵一定会在这片 繁荣大地上迸发出无比绚丽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