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再好,去别人家做客,也不要带这3样东西

嗨~我是小尘。

人际交往中,分寸感比亲密感更重要。

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说过:“所有的关系都需要经营,而经营的核心是尊重。”

再好再铁的交情,一旦跨进别人家门,我们就从“朋友”变成了“客人”。

所以,越熟的朋友,反而越需要“见外”?

我们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可能比起带什么,更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带什么吧。

有些东西容易给自己招黑,导致关系的疏远,这看似小事,却能瞬间暴露自己的情商短板。

01不要空手上门

再熟的关系,也需要一点仪式感的心意表达。

心理学上的“互惠效应”告诉我们:人收到心意后,本能会产生回报欲。

哪怕拎袋水果、一瓶酒,也比两手一摊要好,传递的是“我看重这段关系”。

因为对方缺的不是我们带去的那点礼物,是我们把对方当回事的态度。

你以为“不客气”,在别人眼里就是“不上心”。

金星曾在节目上很直白的说过:“成年人的社交,最怕的就是‘我当你家人,你当我空气’。”

虽说礼轻情意重,重点是我们得有这个礼,别等到被默默疏远才反应过来。

02不要带负面情绪

当代人压力大,有些人一进门就开始吐槽老板、骂伴侣、哭穷卖惨,搞得主人出于礼貌也要被迫接受负面情绪。

心理学上有个“情绪感染效应”:人在倾诉负面情绪时,会不自觉释放压力激素,周围人即使没接话,也会被这种低气压影响。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正因为我们关系好,所以我才会掏心窝子跟你吐槽。

主持人蔡康永有句话很犀利:“倾诉欲太强的人,就像随地大小便。”

偶尔宣泄可以理解,但如果次次见面都负能量爆棚,换位思考一下:别人精心准备饭菜,是为了听你倒苦水的吗?

更现实的是:没人真心喜欢情绪黑洞。

心理学研究显示,负面情绪传递的效率是正面情绪的5倍。

我们走后,主人可能得花半天时间才能消化我们的低气压。

作家毕淑敏说过:“要学会和我们的情绪保持距离,而不是被它牵着鼻子走。”

03不要带比较心

到别人家做客,尽量管住嘴,最忌讳的就是比较,点评主人家的装修、摆设等等。

往往是说者无意,听者扎心,别人的生活,我们不要随意给人家打分。

黄渤在访谈里说过:“现在人缺的不是幸福,是觉得自己比别人幸福。”

人性微妙的地方在于:我们可以接受陌生人飞黄腾达,却难忍受熟人过得比自己好。

当我们在别人家点评装修、比较孩子成绩时,主人表面笑嘻嘻,心里可能在咬牙切齿了。

这种话一出口,表面是闲聊,实际是往人心口捅刀:炫耀的每一秒,都在提醒别人“你不够好”。


成年人的社交规则,往往就藏在这些没明说的细节里。

带份随手礼表心意、管住情绪垃圾、放下比较心。

这些看着简单,能做到的才是真正的高情商。

作家毕淑敏说过:“亲近地保持距离,才是最恰当的交际方式。”

再好的关系,也需要用行动表达对方的重要。

毕竟,让人舒服的客人,把对方感受放第一位,才会成为永远被欢迎的朋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