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通过读书改变人生,也有很多人看了很多书,觉得读书并没有那么神圣,并没有改变自己,觉得读了那么多书,还是没有什么卵用,那么也许你并没有做到正确的读书,读书也要讲究方法的,任何事都可以学习,包括读书。
阅读一本书,是一种对话。或许你不这么认为,因为作者一路说个不停,你却无话可说。如果你这么想,你就是并不了解作为一个读者的义务——你也没有掌握住自己的机会。
大多数人读书是处于一种全盘接收的状态,努力的跟上作者,努力去理解作者的文字,然后,看完,就没有然后了。
这其实是一种单向沟通,你只去想作者的思想(也有可能你并没有很好的理解作者的思想),却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看完一本书,我们要确保自己知道作者的观点,以及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去公正地评判一本书。
一本书的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就跟平常的对话没有两样,每个人都有机会开口说话,也不会受到干扰。
我们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和作者沟通,我们看完一本书没有自己的观点。
我们姑且认为作者受过良好的训练,那么在一本好书中,他的谈话部分就扮演的很好,而读者要如何回报呢?他要如何圆满地完成这场交谈呢?
读者有义务也有机会回话。
如果一本书是在传递知识的,作者的目标就是指导。他在试着教导读者。他想要说服或诱导读者相信某件事。只有当最后读者说:“我学到了。”这位作者的努力才算成功了。
读者需要还作者一个深思熟虑的评断。如果他不能说:“我同意。”至少他也要有不同意的理由,或对问题提出怀疑的论断。
一本好书值得主动地阅读。主动的阅读不会为了已经了解一本书在说些什么而停顿下来,必须能评论,提出批评,才算真正完成了这件事。没有自我期许的读者没法达到这个要求,也不可能做到分析或诠释一本书。他不但没花力气去理解一本书,甚至将书搁在一边,忘个一干二净。这比不会赞赏一本书还糟,因为他对这本书根本无可奉告。
受教是一种美德
一般人通常认为,水准普通的读者是不够格评论一本好书的。读者与作者的地位不平等。在这样的观点中,作者只能接受同辈作家的批评。
当然,说一本书如何毫无瑕疵,因而对作者产生多少崇敬等等,这些话是有些道理,但却也有不通之处。读者或许像个孩子,因此一位伟大的作家可以教育他们,但这并不是说他们就没有说话的权利。塞万提斯说:“没有一本书会坏到找不到一点好处的。”或许他是对的,或许也是错的。更确定的说法该是:没有一本书会好到无懈可击。
我们要讨论的是受教的美德——这是一种长久以来一直受到误解的美德。受教通常与卑躬屈膝混为一谈。一个人如果被动又顺从,可能就会被误解为他是受教的人。相反的,受教或能学习是一种极为主动的美德。
一个人如果不能自动自发地运用独立的判断力,他根本就不可能学习到任何东西。或许他可以受训练,却不能受教。
因此,最能学习的读者,也就是最能批评的读者。这样的读者在最后终于能对一本书提出回应,对于作者所讨论的问题,会努力整理出自己的想法。
我们说“最后”,是因为要能受教必须先完全听懂老师的话,而且在批评以前要能完全了解。
我们在读书时,要能有自己的主见。当你有自己的主见时,那就是你的主张了,不是作者的主张了。如果你不靠自己,只想依赖别人为你作判断,那你就是在做奴隶,不是自由的人了。
我们要公正的评断一本书,前提是我们完全阅读了这本书,我们知道这本书再说什么,我们理解作者的观点。在你说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我暂缓评论”之前,你一定要能肯定地说“我了解了”。
但是所谓的评论并不是要你不同意对方的说法。同意或不同意对方说法都一样要花心力来作判断的。
毫无理解便同意只是愚蠢,还不清楚便不同意也是无礼。
缺乏理解,无论肯定或否定的意见都毫无意义,而且无知。
总结一下就是:在你完全阅读一本书后,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并对这本书作出公正的评断。
这也是检验你是否从这本书中有所学习的方法。你必须能够说出点什么,而不是看完毫无感想。
你好啊
我是雅典玉
来和我一起读书吧
欢迎关注o( =•ω•=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