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笔下是世俗的,世俗的人,世俗的世界。可能世界本来就这么不甚,以至于她会这般悲怆!这种世俗,非至极的人生造化与卓绝的才华是断不能演绎的如些淋漓尽致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己经深深的被这种世俗吸引了,从骨子里散布开来,难以自持。
本来是想要一本《小团圆》的,拿到手之后才发现原来竟是《半生缘》。与名字一样,尺赎里刻尽半世沧桑,沧桑尽头是世俗的生活,或许它根本就没有尽头,画不尽的凄凉、宛转、无奈。让荡漾其中的人领略人生的纷繁无间,世事的变化无常!
只能让它牵着,无从抗拒。从开始到结束,以至于看到最后,你竟像个断奶的孩提,始终怀念着那份特殊的宠爱。
故事的前半段不厌其烦的诉说着一对男女从相识、相爱、相知,平淡无奇却让人向往无比。中间是命运的玩笑,是故事第一个转折点,世俗的本质注定是超度爱情的法宝,而作者无情的给他们挖好了坟墓,双双的把这份美好埋葬在其中,慢慢的盖上荒凉。故事到这里本也可以结束,可是作者好像感觉并不妥贴,于是又给他们安排祭文,让无关的人得以景仰。后半段作者把所有的云雾都拔开,是故事的最后一个转折点。像告慰亡者在天之灵一样,诉说着其中的蜚短流长,这时候你发现时间这种东西,原来如此可怖,不经意的让人没有爱恨可言,只剩下内心里深深的遗憾,被世俗紧紧的捆绑着,无处挣扎!而死者自己也陶醉在这半世的沧桑里有如修成正果般豁然开朗。然后立一碑名曰《半生缘》。
其实这正是作者高明之处,三步曲舞的扣人心弦,虽然其中有些人到后来都没有得到很好的交待,但是这些都无关紧要了。好像他们本来就该如些,只是这世俗生活中一个不太紧要的一段身影,归宿己无从谈起。然后这样的事情何止是在故事里才有的?于现实当中我们或许也要布上这条虽然极力抗争但又无可避免的世俗轨际里,然后称臣纳贡!像曼桢与世钧那样活着,活在现实与梦呓的交叉口。
在我看来曼桢与世钧是幸福的,他们都想把幸福都留给对方,自己承担与幸福无关的东西,直到像曼桢说的那样“我们都回不去了”!却依然感激。只在他们的回忆里,两个人坚守着那份曾经的美好,而外人无从涉足。
人是会变的,然而很多事或许到死都能让你无法释怀,我想这也是张爱玲想说的,他本身的悲剧恰如其份的诠释着这份无奈,直到老死在异国它乡,让人感为深痛!还是要想引用她一段话,“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用在这里至为矛盾,放在世俗的世界里至为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