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吗?

      著名的大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如今被一些教育管理者普遍引用,并把它作为“教训”老师的“绝对真理“。笔者对后半句姑且不论,仅对前半句提出一点不同看法。

      首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话过于强调教育的万能作用。法国唯物主义教育家爱尔维修·狄德罗说:“教育不是万能的。”学校教育更不是万能的。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的作用最多占三分之一,另外两个三分之一分别是学生所受到的非学校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生自己的自我教育。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一生有弟子三千,出色的也不过有七十二贤人,其余的也是资质平庸。这样看来,成才率也不高啊,可见孔子也有"教不好的学生”,可是这并不影响孔子成为大教育家。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一个工厂在原材料质量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工厂还允许一定的次品率存在,为什么在比生产产品不知复杂多少倍的教育上出现几个“教不好的学生”就对老师大加指责呢?一位老师一生桃李无数,再有本事,也总有些“教不好的学生”。有“教不好的学生”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怎么能以这个来作为指责老师的借口呢?“个个学生都教好”,这只能是每一位老师心中美好而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再说,学生的成长是综因素的结果,而不是某一个条件能决定的,这个观点显然有逻辑性错误。庄稼种得好不好,并不完全取决于农民,因为还要受到自然条件、科技发展水平、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制约。同样,孩子的健康成长并不是老师能独立完成的,主要是家庭教育、学校培养、社会影响,特别是孩子自身的资质与努力的结果。把“教不好的学生”归罪于老师,带有片面性,这是孤立地问题,违背了事物发展规律。

    其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否定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每个学生都拥有独特的个人天赋的认知倾向;或语言智慧,或空间智慧,或音乐智慧,或内省智慧,或逻辑智慧。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不可能把各种天赋都集中在所有的人身上。你具有这种智慧就可能失去另外一种智慧。要求每一个人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科学的。爱因斯坦是个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同时又是一个艺术家,能弹钢,拉小提琴,对古典音乐有很深的造诣。郭沫若是一个诗人,戏剧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金石学家,还是一个医生。但是,世界上出现了几个爱因斯坦?又出现了几个郭沫若呢?大部分的普通人只具有一方面或两方面的个人天赋认知倾向。刘翔善于奔跑,但不定学习成绩优秀;徐悲鸿擅长画马,但不定口若悬河;梅兰芳精于表演,但不一定精打细算。凡此种种都说明了每一个人抑或是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不必按照相同的规格培养不同的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力求每个学生都发展,但不求同样的发展;力求每个学生都提高,但不求同样的提高;力求每个学生都合格,但不求同样的规格。作为教师只有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才能因材施教,培养出不同规格的合格人才。

    第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应该重新定义。“好学生”这是个模糊概念,我们必须先对其进行定义。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对这句话中的“好学生”的认识过于片面,他们认为"好学生”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这未免过于偏颇,怎样的学生算是"好学生”?“好”又是指哪些方面方面?指学业成绩,还是指品德行为?还是指心理生理?陈鹤琴先生虽然没有明说,但笔者认为绝不会是那些教育管理者所说的“考分高”。如果仅以考分高低来衡量学生的好坏,我想是不是曲解了陈鹤琴先生的本意。如上所说学生之间是存在着差异的,其中有些差异是不可改变的。正因为存在着这些差异,学生的生命世界才会多姿多彩,才会个性飞扬。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要区别对待,因人而“评”。如果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其结果必然是片面和不合理的。笔者认为“好”的标准应该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是道德品质方面的,如建立了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可以是知识技能方面的,如学习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达到了应该和可能达到的目标等。而尤以道德品质方面为甚,同时“好”的标准也应该是相对的,应该是在学生潜能的基础上达到了应该达到的和可能达到的目标,学生成了“最好的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教好每一个学生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须的。就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说,如果把“好”看成是一个相对的标准,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试问,我们还会有“教不好”的学生吗?“好”的标准在今天被某些人异化为考分的高低,这难道不是我们当今教育的悲哀吗?

      作为人民教师,我们有责任面向全体学生,教育好每一个学生,但我们不能违背教育规律,去做超出我们能力和责任的事,我们只能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把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好——这样,即使个别学生最终也没有被“教好”,我们也问心无愧!

(此文最初发表在《楚帆》(2011年第4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2月14只不过是个节日 却让人言说不已 这么说来谁也不是局外人 指尖缷落的情人,轻盈,微小 一颗心如青金石般坚贞 ...
    慕容轻歌阅读 254评论 0 0
  • 近期在手工作有公司老楼修缮出新项目,拆除旧的装饰漏出原始内层后,我带着无限敬仰和敬畏之心看着这座“古建筑”。在...
    武春丽阅读 429评论 0 0
  • 时间:2017年9月24日 地点:豆丁公寓 作者:阮博杰 事件:看到豆丁公寓群里面,越来越多的人,有时候看到某人不...
    阮博杰阅读 24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