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庆曾说:“中国女人放弃自己太早了。”国内大都数30岁女人,应该过着结婚、相夫教子的生活,外加一份可有可无的工作,可能早已忘了什么叫精进自己。但总有人是“异类”,是引领社会前进的佼佼者,范海涛就是其中一员。
她的作品《就要一场绚丽突围:30岁后去留学》,这本书讲述了作者而立之年去美国留学的心路历程,作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专业的第一位中国人,她用一本书描述了自己从备考到申请学校再到美国经历租房、学习、与西方文化相融合的整个过程。
出国之前,她已经是国内顶级财经记者,为李开复写过传记:《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是李开复、徐小平、曹景行等商业大佬的好友,利用这些人脉,以及媒体专业知识,她完全可以继续在国内发展,成为最好的财经传记作家。但范海涛并没有这样做,她走了一条更艰难的路,在国内职业生涯最顶峰时,毅然决然的出国留学。尽管遭到很多精英朋友的反对,但出国深造是她“愿望清单”中的一项。她勇敢的迈出了这一步。
作为一枚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在我心目中,范海涛实现了我的理想,毫无疑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所有新闻人心目中的圣殿,读她的经历对于我来说是饕餮大餐,大量丰富的细节描写,把一个在异国他乡求学学子的画面呈现在我面前。
她说:在美国的日子,每一天都是生活大爆炸。这是“一个自我摧残的过程”,在写各种论文时,她“时时感觉难以跨越自己能力的边界,感觉到自己知识体系的短板,感觉到自己在孤独和失望的情绪里逐渐溺水。然后慢慢接受现实,接受真实的自己,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自强不息。”在“遭遇重创、体验绝望”之后,她慢慢融入美国超现实主义的校园生活,她开始采访毒贩、了解9·11事件对美国人的影响、深度探访“占领华尔街”运动等实践,在这些项目进行中,她以往的观念、思维方式一次次被自我怀疑、改写,慢慢深入美国多元文化,探触新的认知角度。
我惊讶于她的坦诚,在讲述学习成果时,也分享了她一路走来的种种不易,那些成长路上的磕磕碰碰和捉襟见肘,那些因语言不同而造成的误解和尴尬。但在一切困难前,她都没有退缩。我想从胆怯、沉默、如履薄冰到毫不怯场、单刀直入,她经历和承受了太多太多。在即将毕业时,她说:“当100多页的英文论文装订成册时,我感觉到一种巨大的幸福感如阳光照耀,我战胜无边的黑暗,也战胜了那个充满畏惧的自我。”她认为留学最终的收获是:我战胜了那个感觉不好的自己,获得在痛苦里前行的无边法力。
哥大毕业后,她成为新浪驻华盛顿的第一位驻地记者,在纽约、华盛顿两地过着双城生活。一年后,她带着中国口述历史第一人的巨大光环,回国创业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在书的最后,范海涛说:“30岁之前,我经常因为害怕时光流逝而殚精竭虑,我害怕年老,害怕流光容易把人抛,怕一切抢夺我年轻的爱恨情仇。30岁后去美国,忽然有一天,我竟然再也无惧时光的流逝。因为,我生命中的这段旅程给了我无比美好的体验,更赋予了我感知未来的能力。我知道,所有这些经验,将贯穿我今后人生的每一天。我的思维更加开阔,我的行动范围,将是这个世界。这是一种自由,这是一种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自由。”
这是范海涛30岁之后的留学生活,姑娘,她都可以绚丽突围,我们为什么不能趁年轻,华丽转身呢?
PS:我非常喜欢海涛有哲理的句子,摘抄几句,你们随意感受下。
1、 衰老就是放弃所有的努力。
2、 我沉浸在别人的江湖里,却太晚思考自己的人生。
3、 只有大量地阅读,才能地道地书写。
4、 写作是一份慢而精致的事业,需要超长的定力和耐心。
5、 《纽约客》作者凯瑟琳•博:这是一份孤独而又压力大的工作,但是,这也是一份能让你的心智得到伸展、生命得到增强、具有超级乐趣的工作。
6、 人生最大的乐趣,无非是勇敢尝试、勇于突围,勇于主动选择不过一种食之无味的生活。而如果最后绕了一圈,最终屈服于舆论和别人的期待,无疑等同于自动废除了之前的种种努力。
7、 没有什么比拥有一颗饱满的灵魂更重要。
8、 通过阅读,很多散落各地的只是,渐渐融会贯通。
9、 自己在精神上似乎是一个流亡的贵族,身体却像是一个异乡的乞丐。
10、 每个人其实都是一座博物馆,只要你努力挖掘,让受访者的记忆流淌出来,你都会挖掘出无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细节。
11、 所有生活里的机关,都要自己一点一滴地去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