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多少孩子,既要美国式的自由,又要中国式的宠爱,却没有美国孩子的主动,又失去中国传统的孝道。然而这批孩子进入社会后,既要美国式的公司福利,又要中国式的铁饭碗,却没有美国员工的自律性和中国传统的忠诚。从小讨价还价,长大后失去原则,该讲情的时候讲理,该讲理的时候讲情。这是我们现在许多家庭教育缺失理性成分的结果。
前几天我在微博上看到作家刘墉的这样一段话,深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于是阅读了相关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寻找对于父母来说,怎么样培养出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的方法,总结以下几点。
一,家庭居住环境
1:整齐清洁
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整洁的居住环境既可以保障家人身体健康,还能给人以舒适,亲切之感。而污浊杂乱的环境给人以心情烦躁,抑郁,容易让人养成松懈,懒散的不良习惯。
2:布置得体
如果房间面积小,家具就应该小一些,少一些,实用一些。橱,椅子,桌子相应集中在一个范围,家具的摆设,室内色彩的设计,科学研究表明,颜色对人的“开智”和“抑智”有相当重要作用,比如红色使人激动,绿色使人柔和,蓝色使人沉思,米色使人轻松等。
3:空气流通
空气污染对人的情绪和健康的不良影响是众所周知的,为了孩子和家人的健康,一定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尽量防止有害气体进入室居。另外,室内采光,照明,湿度也值得注意。
4:孩子的“自由领地”
让孩子拥有一块可以自己支配的空间,有助于他们从小形成自主意识,逐步培养自理能力,劳动喜欢和创造力。居住条件良好的家庭,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独立的房间。如果缺乏好的居住条件,也设法让孩子有一点自己可以支配的空间,如提供小睡床,小书桌,小书架,小玩具箱等。并尽可能使这些“领地”不受别人干扰。孩子有了自己活动的天地,他的精神生活经常处于最佳状态,就会玩的有意义,学得有兴趣。
二:家庭的文化环境
1:丰富书刊,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家庭如若建立小“图书馆”或者图书架,逐渐增加其藏量,吸引孩子在课外时间和假日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外阅读上来,这不仅对孩子丰富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大有好处,而且能够提高家庭文化的生活品味。
2:控制电视
好的电视节目能够给孩子带来欢乐,提供知识,还能引导孩子产生好的行为。但是孩子沉迷电视,却会给身心造成伤害。比如视力减退,患肥胖症,懒惰,不爱动脑筋,变成“沙发上的傻瓜”,有的电视节目误人子弟,其害无穷。
3:安全上网
电脑正越来越多进入普通家庭,利用电脑玩游戏,听音乐,看节目,成了未成年人的时尚。但是科技从来都是把双刃剑,它的负面影响也是很多的,比如对网恋的痴迷,网络色情与暴力游戏,正一步步残害着未成年人的灵魂。
我国有关专家提醒家长,孩子上网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不要暴露个人和家庭的隐私信息;不要接受陌生人的数据文件;提醒孩子尤其是女孩子不要单独会见网友;上网时间不要太长。
三:家庭生活方式
1:良好的饮食习惯
(1)保障饮食卫生。吃饭定时定量,切勿让孩子暴饮暴食,不准孩子抽烟喝酒,大人应该做好榜样,戒烟,戒酒等。
(2)注意食物营养。保证家庭成员身体生长发育,增强抵抗力,要注意各种食品的合理搭配,防止孩子偏食和盲目推崇各种高级补品。
(3)和谐的饮食氛围。吃饭时,不说不愉快的事,不骂孩子,不让孩子边吃边玩等等。
2:合理的作息制度
孩子在一天里,什么时候起床?起床后干嘛?上学,放学后应该怎么样?饭前饭后应该怎样讲究卫生和尽点义务?什么时候学习,游戏,看电视,玩电脑?什么时候休息?如何自理,都要有明确要求,慢慢使他们养成习惯。
3:文明的言行举止
文明的行为举止,常常表达着人们美丽高尚的心灵,有助于人们之间的关系融洽,和睦,协调,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家风,更有助于未成年人从小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4:积极的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是人类特有的需要,即使是婴孩也不例外。积极的人际交往,基本点在于尊重。具体表现为:礼貌待人,尊重别人的权利,尊重别人的人格,尊重别人的意见,尊重别人的劳动,尊重别人的兴趣爱好等等。
四:家庭气氛
1:让家庭充满爱
家庭和睦,温馨的基础在于爱。爱是家庭的轴心。只有爱,才能联络家人感情,沟通思想,信息,从而达到相互理解,体贴,使家业兴旺发达;只有爱,孩子置身于家中才会感到温暖,幸福,愉快,感到被爱,被尊重,从中也学会如何爱他人,尊敬他人,从而增强自尊和自信,更好的健康成长。
2:营造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
为了密切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国外研究者提出如下建议:
(1)爱每一个成员,使家庭生活能给每个成员留下最美好的记忆。
(2)努力相互了解,相互询问彼此感兴趣的问题。
(3)分担家里的忧愁,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
(4)常讲亲人有关的故事,给孩子一种归属感。
(5)关心对方的工作和学习,让孩子理解大人离开他时在哪里,干些什么。
五:家庭教育期望
1:父母的期望适宜
(1)期望目标适宜。对子女的期望目标,既适应社会要求,又符合子女的年龄,个性等特点。比如正在对上小学的孩子来说,中小学实行的是基础教育,而小学教育又是基础的基础。任何孩子,以后接受任何方面任何层次的教育,都离不开这个基础,父母理应按照学校要求,把学好各门课程,德智体和谐发展作为基本目标,全面地给孩子打好基础,而不应该以学习成绩或者某方面智能作为衡量子女的唯一标准,更不应该以自己的兴趣,意愿作为出发点,过早的为子女定向设计一条自以为可以让子女走向成功的路,逼子女去走。
(2)期望水平适宜,父母的期望水平必须与子女的实际水平为依据,期望水平不能太高。如果子女的实际水平总是远远低于父母的期望水平,父母就会对子女做出持续的否定评价,给子女带来心灵的伤害,而子女也会因为怎样努力都达不到父母的期望的要求,而对自己产生否定的评价,甚至可能放弃努力。当然期望水平如果太低,子女伸手可及,潜能没有充分发挥而影响发展速度,适宜的期望水平,应该是略高女子女人实际水平,是子女在大多数情况下经过努力可以达到,这样对子女的实际水平便具备了挑战性的意义。
(3)期望强度适宜。期望的强度,可以理解为对某一水平的期望迫切程度,一般来说,它是与期望水平是相对应的,影响期望强度的因素有很多,如父母对期望的认识程度,父母的性格特点,文化水平等等。在期望水平适宜但期望的目标与子女的愿望不一致时,父母的期望强度应该遵循,最小足量原则,即在可以推动子女发展的强度范围内,取最小的量。
2:将父母的期望转化为子女的意愿
(1)激发子女动机。父母应当在充分认识子女的特点,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有所期望,并在适当的时间和场合,和子女探讨,实现期望的重要意义,必要条件和途径方法,以提高子女的认识,激发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决心去实现父母提出的目标。
(2)鼓励子女自信自强。在探讨期望的过程中,父母以鼓励为主,让子女认识自己的长处和有利条件,接受父母的教育目标,增强实现目标的信心,同时也看到自己的短处和不利条件,下决心克服困难,实现父母的期望。
(3)引导子女自主选择。在父母期望与子女意愿发生矛盾冲突的情况下,同子女商量,一起分析子女的意愿和实际条件,充分肯定和尊重其判断和选择中合理的部分,并以子女的愿望为基础修正自己的期望,亲子之间达成共识。
3:引导子女把期望落到实处
(1)把目标具体化。把实现目标的过程划分成若干阶段,并定下每个阶段要达成的具体目标,既有长远目标,又有中期的,近期的目标,父母心中有数,子女对自己该做些什么也明明白白,以免流于空谈。
(2)有达到目标的具体措施。如通过什么途径?找什么人指导?家庭条件如何改善?经济投入问题如何解决?
(3)定期给予评价。对于达成的给予肯定和鼓励;未达成的,帮子女找出原因,有针对性地给予具体帮助。
总之,父母实现教育期望的关键,在于让期望转化为子女自己的意愿,使其变成内在的动力,其内核是子女的自信,自爱,自尊,自强和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