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文章一片消沉,就这样的说完,文尾都没有给自己一点希望的口号,觉得这不是我的风格,却又感到这样最好。其实文为心声,很多时候我更多关注给别人的感受,在表达上也就不是那么放得开。
但是昨天说完自己心里一片坦然。同时沉沉的意识到,我没有求助,也没有再想要抱怨,我表达的,就是我当时的心态。表达走不出来,原来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呈现出来,这个状态就成为一个完整的状态。然后,我看到了自己。要说以前也不是没有看到,但总是不那么彻底,不那么深刻。到昨天的说,让我沉沉的,觉得自己必须要面对这种局面,这可能是一种贴近的接纳吧。
这样的描述,让我心里的孩子也清晰起来,最近很多时候,我只感觉到跟孩子较劲,我们彼此难受,觉得怎么别的都好,就这件事这么别扭。描述出来,我却看到了孩子那张无助的脸。那是因为妈妈的情绪不知所措了,那是以往的经验带给她的迷茫让她无从选择了。没有看到她的那个点,在情绪中的我,只能看到对抗。
晚上回去,我感觉我俩之间轻松很多了。孩子还是会习惯的拖延,习惯性的懒散,习惯性的表达她的不情愿。我照样看到了我腾腾升起的火苗。甚至,相比之前,我看到那火苗更旺。但是我不怕了。我已经知道是怎么回事。我也相信虽然可能需要很久,但一定按照我既定的思路,真正的给孩子选择的自由。现在的我,还无法真正放松,那是我多年的经验积累起来的本能的做法,那是我的功课,而这功课,就需要在日复一日的磨炼中慢慢的成就。
耳边有不同的声音进来。都是方式,策论,观念,都很好,看来也都跟我的问题有些对症。但是问题的答案在我的心里。就如同,妞妞的问题,在妞妞心里,我只需要倾听她,相信她,等待她自己的答案。
与此同时,我可以做的,就是从旁给予积极的力量,我要让自己更加轻松,更加有信心。看到孩子更多的优点,还有我自己的优点。就如同跟奇承诺的,强化积极面。
这一次,给自己一点暗示,会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