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间”到“天国”——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又称唯物史观,它和唯心史观相对立。这种对立的根本在于,唯物史观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出发,也即从“人间”到“天国”;而唯心史观从想象的、纯粹的个人出发,从观念去解释实践。
试想一些哲学、艺术、法律等的理论,它们的前提是人作为怎样的存在呢。例如,现代西方经济学以“理性人”作为假设前提,理性人是充分理性的,这才会有物以稀为贵等后续理论。这里“理性人”便是一种想象的、纯粹的人。而历史唯物主义要求,哲学、艺术、法律等的理论应当以现实的、有生命的人出发,因为这些学科理论实际上是由现实的、有生命的人所创造的。所以说一个唯物史观的学者应当深入地了解现实的人,而不是只是呆坐空想。
以唯物史观看待历史的首要前提是:人们能够“创造历史”之前,必须能够生活。从个人角度看,这是显而易见的,任何经历过贫困潦倒的人都会理解,所谓“能够生活”作为前提是有多么重要。而从整个人类来看,这就要求人类的历史的第一步,必须是生产一些满足吃喝住穿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否则其他无从说起。而基本满足了吃喝住穿这些需要之后,人类会生产工具,它们使物质资料的生产变得更容易。生产工具就成了人类历史的第二步,换言之,这是提高生产力的历史。
因此,生产力及其发展贯穿于整个人类历史。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迫于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人类产生了分工。分工使人们专注于自我熟悉的领域,从而产生了渔夫、猎人等职业。它也使得精神劳动与物质劳动相分离,精神劳动者就开始摆脱现实的人和现实世界,去构造出想象的、纯粹的理论,也就产生了唯心史观。
分工还导致了社会阶级的产生,不同阶级的工作实际是不同的分工。如果你换个角度看,“国王”也不过是一种工作,只不过这种工作待遇优厚。在资本主义社会及以前的社会中,任何革命不过都是劳动的重新分配,重新分配使原先因社会腐化而阻碍的生产力得到提升。
综上,以唯物史观看,人类整个历史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所以,如果一个社会要消灭阶级和分工,一个前提应当是生产力需要高度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起码在机器革命到来之前,生产力的来源是人民群众。所以说,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而不是历史人物,因为就算历史人物换一个人,生产力还是一样会发展。
“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而且追溯它们的产生过程。”
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