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在县城郊区的一个小村子里,隶属于黄华镇。今年,镇上规定过年不准燃放烟花爆竹。村民们都高高兴兴地积极响应,这真是一项深得民心的好政策呀!
燃烟花、放爆竹,是我小时候过年最盼望的事儿。我不禁想起烟花爆竹陪着我走过的那些年……
一阵阵的爆竹声、一朵朵绚丽的烟花给这个寂静的村子增添了许多热闹,它们的到来告诉小孩儿们要过年啦!过年啦!
过年真好!村民们都穿上新衣服,笑呵呵地去拜年。小孩儿们都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嘻嘻哈哈地跑着、跳着,就连空气里都弥漫着一派祥和、喜庆的味道。
我小时候最开心的事儿,就是盼着过新年啦!
小时候,一过腊月二十三就是年啦!家家户户就开始为过年而忙碌,泡黄豆磨豆腐,蒸馒头、炸萝卜调饺子馅、蒸皮渣、炸丸子、炖猪肉,这一件件事儿干下来,确实是忙忙碌碌的,有的人家还会杀猪宰羊或者杀鸡剥鱼,人们喜气洋洋地忙活着的这些年货都是为了过年拜节的时候招待亲戚朋友的!
我们这些小孩儿会高高兴兴地打下手,帮忙烧火蒸馒头,学着大人的样子捏饺子,纯粹是感觉好玩,而大人们则会一直忙活到大年三十的傍晚。
大年三十的傍晚,村民们会把煮好的饺子盛到碗里,先送给村子里的长辈吃,再给左邻右舍、亲戚朋友送一碗,当然,这些跑腿的事儿是我们小孩儿最乐意干的。当我捧着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饺子,走街串巷送到各个长辈家里的时候,听到的都是他们对我的夸赞,此时的我别提心里有多高兴啦!
大年初一的早上,人们都争着比谁起的早,俗称起五更。不管天气有多冷,我和姐姐都会早早的起床,为的是穿上惦记已久的新衣服,打扮的漂漂亮亮了,再帮母亲上供。先在屋里的桌子上点亮两支红蜡烛,燃起香,再摆放供品,有苹果、梨、核桃、馒头等等,然后在门墩儿两边各放一个煤球,用来插蜡烛和香火。每个门的两边都是这样的,最后在大街门的两边也放上煤球,插蜡烛,点香,摆供品,烧黄纸,给门神磕头,祈求门神保佑家宅平安。上供的风俗就这么流传着,这个风俗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希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完成上供的仪式后,全家会煮饺子吃,我和姐姐会抢着吃饺子,因为大年初一早晨的饺子里有包了钱的饺子,谁吃到包钱的饺子,说明谁会有很大的福气。吃完饺子,我和姐姐就会跑到爷爷奶奶家磕头拜年,然后再跑到伯伯叔叔家去磕头拜年,拜完年小孩儿们会聚在一起,比比谁的压岁钱最多,谁的口袋里花生糖果最多,然后再一起嘻嘻哈哈地分享。
天亮以后,大人们三五成群地相跟着去给村里年老的长辈磕头拜年,一群叽叽喳喳的小孩儿也会和大人们一起去磕头。
大年初一的上午主要是给村子里的长辈,自己家族的叔伯婶子和邻居们磕头拜年的,到了初二就是给姨家或舅家的亲戚们拜年了。
印象最深的是初三这一天,我们一家人会骑着自行车去给姥爷姥姥拜年,这一天大姨,小姨一家家都会来,许久未见的小表兄妹会聚在一起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大人们也在聊着他们的话题。
小时候,我盼着过年,因为过新年就会有新衣服新鞋子穿,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大人们的脸都是笑呵呵的,给的压岁钱也是崭新崭新的。过新年嘛,一切都从新开始。
长大后,过年只是一个仪式罢了!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忙忙碌碌的准备年货了,去超市买的都是现成的年货。过年,成了一个假日,人们把过年的这几天假日用来走亲访友,旅游,登山,或者去图书馆看书……人们更注重锻炼身体,更注重追求生活品质,爆竹声中一岁除的诗意,那声声爆竹,已成了人们心底美好的怀念!
如今的过年,只是人们心底的一个纪念,纪念刚刚过去的那个或喜或悲的那一年,只是人们心底共同的呼唤,全国各地的中华儿女心里共同的呼唤——过年啦!
新的一年,新的征程,新的希望!
过年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