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首:《孟冬寒气至》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愁多知夜长,仰视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詹(chán)兔缺。
客从远方来,遗(wèi)我一书札(zhá)。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置书怀袖中,三年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这是一首描写寒冬深夜里,久处深闺的思妇离愁别绪的作品。全诗共七行,前三行是对现实环境的描写,后四行是对人物内心所思所想的展现。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视众星列。”开头这几句诗交代了作品的时间和环境:这是一个北风凛冽的寒冬深夜。深闺思妇内心满怀离愁别绪,所以辗转难眠,只好在夜里仰望头顶上的星空。
“三五明月满,四五詹(chán)兔缺。”“三五”是指农历每月的十五,那天正是月圆之夜。同理,“四五”就是农历每月的二十,月满则亏,到了下旬,月亮就不再是圆满的,就像缺了一块。“詹(chán)”在古代,有“蟾”的意思,即蟾蜍。传说中后羿向西王母请求长生不老药,被他的妻子姮娥,就是我们熟悉的嫦娥偷去,奔入月宫,最后化为蟾蜍。又因为月亮时常阴晴圆缺,和兔子的嘴巴一样都缺了一块,所以“蟾兔”在古代就成了月亮的代称。在这里,作者写月满月亏,一方面象征着人间的相遇离别,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时间的流逝。从而为下文追忆旧事营造了恰当的氛围。
“客从远方来,遗(wèi)我一书札(zhá)。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置书怀袖中,三年字不灭。”从这几句诗可以知道,这是一件发生在三年前的旧事。是什么事呢?有人从远方给我带来一封书信。信的开头说相思深长,结尾说离别甚久。我将这封书信日日放在自己的袖中随身携带,三年过去了,字迹依然没有消退。
根据“客从远方来”可知,她所思念的游子远在天涯。又从“三年字不灭”可见,这件事已经过去三年了。“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三年前书信里就说“久离别”,说明游子当时就已经离家很久了,而今她依然珍藏着从前的旧书信,可能远在天涯的游子并没有写第二封信给她。信的开头说“长相思”,说明游子心中依然惦记着她,只是斗转星移、月圆月缺,直到今天人也未归,书信也未寄,这又会让思妇产生怎样的情绪和思虑呢?身逢乱世,颠沛流离,人生遭遇总是难以预料的。她将家书一藏三年,足见情意深沉,三年字迹不灭,这是夸张的手法,其实是在说,她对对方的思念时刻都在心中,即使时光流逝,也不会消失。
结尾说“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区区”就是诚挚而坚定的意思。思妇明明夜不能寐,珍重收藏书信,但她仍然担心自己这一腔真挚而深刻的情愫不能被对方体察。这一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表述,却加深了全诗对离愁与思念的表现程度。明人陆时雍评价这首诗的后四句说:“末四语,深于造情。善造情者,如身履其境而有其事,古人所以善于立言。”意思是说,最后四句,在写情方面极其深刻,能让人感同身受的情感描写才是优秀的。而《古诗十九首》里多的是这样语短情长的诗句。
【配乐】:雪舞い - 城之内ミサ
雪花 - 城之内ミサ
第十八首:《客从远方来》
今天要读的《客从远方来》是《古诗十九首》的第十八首,在《玉台新咏》中题为《古诗八首》之五。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文采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节目播出到今天,我们这趟“温柔敦厚”的旅程也即将结束了,希望朋友们能从我们的分享中收获到一些关于汉代、关于古诗、关于文学的知识。
“客从远方来”这句诗,大家是不是觉得有点耳熟?对了,在上一首《孟冬寒气至》中也出现了这个句子,“客从远方来,遗我一手札。上书长相思,下言久离别。”两首诗连续读下来,似乎是远方的丈夫先是托人送来了一封信,信上诉说了他的相思;而后又觉得书信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又托人给妻子送来了一匹锦缎。不知道萧衍在编纂这几首诗时,是不是按照这样排序的。
收到心爱之人寄来的礼物,对谁来说都是无比开心的事情,全诗洋溢着一种欢快的氛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何况丈夫送来的是一匹光彩华丽的锦缎呢?
丝绸在国际上几乎被看作是中国的代号,从汉代开通丝绸之路开始,一段段精美的丝织品经过漫长的路途,跨过整个欧亚大陆,成为凯撒大帝身上柔顺的衣袍、成为拜占庭帝国皇宫中华丽的装饰、成为十字军骑士送给心上人的礼物……
但丝织品的制作过程繁复且困难,丝织品的价格一直很高,普通人一般是穿不起丝绸衣服的,所以古代文人说“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所以我们的女主人公在收到这匹锦缎时,才会这么欣喜。尽管丈夫与自己相隔万余里,他的心里还是如此惦念我,如此关心我的。于是妻子开始裁剪这匹锦缎,要用它做成一床被子。锦缎上有鸳鸯和合欢花的图案,似乎象征着自己与丈夫的婚姻和和美美。
“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用的是思与丝的谐音,用丝绵填充进被子里,自己的相思也蕴含其中,针线缝过去打了结,就像两人因为缘分结下的婚姻之约。而两人的关系也是如胶似漆,谁也离不开谁的。
这种谐音用法在当时看来是非常独特别致的,引领了六朝诗歌中使用谐音的潮流,直到唐朝李商隐写“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可以说把这种谐音发挥到了极致。
这首诗语言平实,通俗易读,难怪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这首诗“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而通过女主人公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刻画出的是一个勤劳幸福的家庭主妇,因为丈夫送来的礼物满怀欣喜,让人读来忍不住嘴角上扬,分享她的快乐与喜悦。
故事十九首的整体基调是伤感颓丧的,读到这样一首色彩明快、情感昂扬的作品,令人眼前一亮。与其他作品中悲伤绝望的女子相比,这位妻子真的是非常幸运了。
【配乐】:彩云 - 余昶贤 花境 - 全素妍
风动 - 余昶贤
第十九首:《明月何皎皎》(点进单期购买)
晚上好,时光匆匆,真如诗中所说:“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一转眼我们的《古诗十九首》已经到尾声了。今天,就来和大家分享最后一首《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在往期的节目里,我们说过《古诗十九首》的诗歌主题多是思乡怀远,这首《明月何皎皎》也不例外。一直以来,这首诗都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诗中的主人公是远行在外、久未回家的游子,他在异乡思念家人;另一种是说,这是一位深闺妇女思念远方的亲人。两种说法没有定论,这里我们按照第二种来赏析。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这种因为忧思愁苦,在深夜辗转难眠的描写,《孟冬寒气至》里也有:“愁多知夜长,仰视众星列。”可能是东汉的天空很洁净,没有雾霾和污染,就连夜晚都是晴朗的,所以月光才格外皎洁,一直照到了“我”的床帏上。“罗床帏”就是用罗制成的床帐,质地轻薄透光,所以能透过床帐感受到皎白的月光。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这两句写得很直接,既然忧愁难眠,那干脆披上衣服出门走走。五百多年后,唐代诗人张九龄同样也写过一首名作《望月怀远》,诗中说:“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和这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张九龄笔下的情人把忧愁难眠怪罪于是蜡烛的光太亮了。
接下来,诗人转入抒情。“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虽然说“乐”,但纵观全诗只感受到“愁”。《古诗十九首》的总体基调一直都是压抑苦闷的,全因当时的时代背景处于东汉末年,战争不断民不聊生,交通和通信都不发达,远行的人一旦漂泊在外,就等于和家里失去了联系,是生是死都不可知。因此待在深闺的妇女不难不去担心远行的游子。
这句“客行虽云乐”是一种假设的表达方式,并不是真的认为漂泊在外就是快乐的。其实诗人想说的是后面一句“不如早旋归”。“我”一个人在家形单影只,连相思和愁苦都没有人能倾诉。所以你在外就算是开心快乐,也不如早点回来吧。“愁思当告谁”与上文“忧愁不能寐”前后呼应。“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中的“引领”意思是伸长了脖子,就是翘首远望,满怀期待。但这样的期望最后也落空了,只能再回到空荡荡的屋子里,对着月色垂泪。
全诗在悲凉的情绪中结尾。皎皎当空的明月和月下垂泪的思妇形成对照,“月”在中国传统文学中一直都是思乡怀远的象征。光是《古诗十九首》里就有几首以“月”为背景的作品,如《迢迢牵牛星》《孟冬寒气至》。唐诗宋词中更有许多写月夜相思的名句:除了上文提到的张九龄《望月怀远》外,还有我们从小就会背诵的李白《静夜思》,以及杜甫《月夜忆舍弟》一诗中的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建也在《十五夜望月》中写道:“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等等。
好了,《古诗十九首》的所有内容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中国传统文学的早期阶段就结束了。
【配乐】:湖岸云光 - 李欣芸
破晓 - 李欣芸 雨中琵琶湖 - 李欣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