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次《问道丹青》专访中,王荣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军旅背景,将传统山水画推向新高度。通过继承黄山画派和新安画派的传统并融入现代元素,王荣开辟了独具特色的艺术路径。他分享了对地域画派的独特见解、黄宾虹等大师的影响,以及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的艺术风格,探讨了线条表现力和个人印象的主观表达,并坦诚谈及展览、笔会对其创作的影响,军旅生涯对艺术道路的塑造,和对安静创作环境的需求。这次对话不仅展现了王荣深厚的功底和独特视角,更体现了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对艺术不懈追求的精神。
1. 地域与画派的影响
赵光发:您对黄山画派和兴安画派有何看法?
王荣:黄山画派和兴安画派深受地域环境及人文历史的影响,画家们以“师法自然”为宗旨,通过笔墨传达出黄山特有的地理风貌和人文气息。黄宾虹先生的作品不仅体现了“气韵生动”的美学原则,还巧妙运用了水墨技法中的“渲染”、“积墨”等手法,生动表现了江南地区湿润多雨的景象。我的创作深受新安画派和黄山画派的影响,坚持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将现实山水作为创作资源。
2. 黄宾虹的艺术风格
赵光发:黄宾虹先生的艺术风格中有哪些独特之处?
王荣:黄宾虹的艺术风格堪称“浑厚华滋”,他擅长用笔简练却意蕴深远,常采用“破墨”、“泼墨”等技法,创造出厚重又空灵的效果。他在构图上别具匠心,善于运用“留白”,使画面既有开阔感又有紧凑感,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空间感和层次感。
3.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赵光发:您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的艺术风格?
王荣:我认为传统技法是根基,而现代观念则是翅膀。我继承了如“皴法”的多样性和“点染”的细腻度等古法,同时吸收了西方绘画中的光影变化和色彩理论。这使得我的作品既能保留东方韵味又能反映现代社会的精神面貌。
4. 线条的表现力
赵光发:您如何理解并运用线条在画作中的表现力?
王荣:线条在中国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造型的基本元素,更是传递画家内心世界的重要媒介。“骨法用笔”强调线条要有力度,能够承载画家的情感和意图。我的创作深受雕刻艺术启发,力求每一根线条都能做到“刚柔相济”,既能表现出物体的质感,又能传达出内在的精神力量。
5. 印象与主观表现的关系
赵光发:中国画创作中如何处理印象与主观表现的关系?
王荣:在中国画创作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核心理念。画家需根据个人的印象进行主观表现,而不是简单复制现实景物。印象是画家对客观事物的记忆和情绪反映,经过“提炼”、“概括”后,转化为富有个性的艺术语言。我常常通过山水之间的互动传达超越世俗、回归自然的精神追求,实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6. 展览与笔会的态度
赵光发:您为何较少参加展览和笔会,以及您对这些活动的看法?
王荣:我认为展览和笔会有助于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但频繁参与可能会分散精力。因此,我更愿意选择性地参与那些能够真正促进艺术成长的活动,同时保持足够的私人时间用于读书、思考和创作。每一次获奖都是对未来创作的新起点。
7. 创作环境的需求
赵光发:在画画的时候,您是否喜欢有安静的环境,不喜欢被打扰?
王荣:确实如此。一个安静的环境有助于集中注意力,进入“物我两忘”的创作状态。任何外界干扰都会打断思绪,影响作品的整体连贯性和深度。这样的创作环境让我可以更好地捕捉自然之美,亲自感受大自然的变化万千,不断探索新的表现手法。
8. 山水画成为主要方向的原因
赵光发:您的艺术创作经历中,山水画是如何成为主要创作方向的?
王荣:最初在部队画人物肖像,后来受领导鼓励转型专注于山水画创作。尽管一开始有些抵触,但在不断实践中逐渐找到了乐趣。山水画让我能更深入地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理解,同时也为我赢得了更多的认可和机会。
9. 部队经历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赵光发:您在部队的经历对您的艺术创作有何影响?
王荣:部队生涯培养了我的纪律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些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艺术风格。即使离开了军队,那份军人特有的严谨态度和责任感依然贯穿在我的创作过程中,帮助我维持稳定的创作状态。军人特有的严谨态度和对细节的关注,也反映在我对待每一幅作品的态度上:精心构思、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个步骤。这些特质使得我的作品既有力度又不失细腻,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王荣作品雅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