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桌上老师对一位前来学习咨询的家长探讨孩子爱表现,打断他人,在同学们中间不受欢迎的问题,没什么爱好,就经常一个人玩积木。
现场有同学说:“应该是缺爱。”
这位家长说:“不缺爱呀,我会和他爸爸花不少时间陪他呀,写作业什么的。”
老师问:“孩子挺好呀,没什么问题。那他为什么常常一个人玩积木?”
家长说:“因为家里的妹妹才四岁呀,他有点嫌弃她不会玩。”(反射性的回答局部的原因,没有整体思维为什么常常孩子一个人玩积木的问题)
老师说:“如果孩子没什么兴趣爱好,可以在百度上搜索小故事小视频……”
家长打断说:“对呀,他会讲故事呀。”(插话,认为自己都知道,给对方的感觉你不用接着说下去了。)
老师说:“嗯,可以让他讲给你听还有孩子爸爸听阿姨听……”
家长继续打断说:“对呀,他今天就有给我讲故事。”(我都知道,你说的这个没用,完全不听后面对方想给什么建设性的建议。)
我和加笳总在旁边其实都想听老师后面的内容,可是都好几次被家长打断……(没听沟通课前的我过去也会这样。)
老师说:“你知道我后面说关于百度上搜视频搜小故事,是想说什么吗?”
家长:“……”(沉默,不知道如何作答)
老师说:“我们来看看我们今天饭桌上的这番谈话,整个过程下来我问A你答B,然后几次我话没说完,你就几次打断。你打断我是想说你说的那些没用,我早就在用了。可是你知道我后面想说什么吗?”
家长:“是,过去也有人给我提过这个。”(开始有反思)
老师:“你和我谈话的目的是什么?是想找我咨询如何解决孩子的问题还是只是打断我,告诉我你其实都知道?”
家长:“想解决孩子的问题。真是没意识到……”(经常容易忘记目标)
老师:“所以你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和你的聆听能力不够,忽视他,打断他有关系,没有有问题的孩子,只有有问题的家长。基本上你在饭桌上的模式和你在家里对待他人对待孩子的模式是一样的。”
家长:“是,可是我不知道怎么改。”
老师:“这不是你的错,只是需要学习并且刻意练习。你又是做销售的,你会知道如何聆听他人的需求,关注他人,你的业绩你的人际关系肯定会好很多。”
老师接着说:“让孩子讲故事,你们,也就是你、孩子爸爸甚至是阿姨,一起听他讲,并且都只做一个动作,就是鼓掌说他讲的真好,每天如此,孩子久而久之就会感受到关注会好起来的。”
感悟:
1.没有有问题的孩子,只有有问题的家长。孩子的问题都可以从父母的语言以及行为模式上找到答案。
2.听比说更有价值。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会错失很多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会听的人真心很少。要做那个会听的人。
3.牢记谈话的目标,而不是自说自话。给对方的感觉也很不被尊重,显得自己层次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