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一直在纠结的事,以至于明明有很多话想要说却经常欲言又止。那天读到一篇文章有关近日自杀的台湾女作家,其中提及她所说的“写作只是巧言令色罢了”——这句话突然击中了我的神经。
写作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又或者延伸至绘画电影的意义,这一切艺术范畴里的行为是为了什么目的?这些行为的共性在于内在一种自我表现的需要,是人类存在的一种抽象化、精炼化的形式。行为主义可能是艺术中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一种,因为它太过于直接,太过于粗糙。有的时候行为艺术不需要借助任何工具,不需要任何修饰,就能自成一套。而文字、绘画却又不同,因为这两者任然需要大量的人为雕琢和布局。即使有些作家或者画家的作品直白、简单易懂,但这种和谐而连贯的谋篇布局任然是需要从始至终的用心筹谋。
所以说归根到底,艺术之所以为艺术是因为任何艺术的表现形式有一种呈现和谐的作用。即使是一些刻意冲击和谐概念的作品,这其中的刻意为之任然是要凸显人对和谐的一种迫切需要。因为长时间阅读或沉浸在这类作品中会让人体会到不适,而这种不适会让人更清楚了解到舒适、安全、沉静的体验是人与生俱来的追求。高雅艺术之所以高于流行文化,在于高雅艺术需要更多的智力与文化底蕴去进行破解。没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的人并没有办法理解高雅艺术的精妙。这种精妙比之直白的流行乐或者快餐文学给人更为深刻的体验,因为艺术家对其作品投入了更多的心血时间雕琢,使之呈现在世人眼中的时候能给予长久的共鸣。
于是另外一个要点便是共鸣。艺术表现的目的是什么?我觉得根本目的是要与人交流,是要能够产生心灵交通的共鸣。既是,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壁垒,将难以传递的情感以艺术的形式传输到另一个人那里。而那一个人,那每一个对象从根本上说,都是孤立于世界上其余人而存在的。人与人之间那一种难以打破的壁垒在艺术家那里却因某一种表达形式受到冲击。这种表达形式是经过雕琢和谋划的,看似浑然天成的艺术表现往往高于所见所感的直接体验。这种表现传递了另一人无法与创造者即时即刻共同体验的感受或情感,这种共鸣与交流在我看便是艺术的根本目的。因为艺术并是不闭门造车,艺术是为了传达,传达情感来消弭难以打破的人与人之间生儿既存的差异和隔阂。痛苦或喜悦的情感在另一人那里跨域时空而获得一种共振,在这世界上应该是最大的幸事和奇迹了吧。
所以艺术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世人的赞扬,那些赞扬是浅层的目的,是有效的、是让人满足又无可厚非的。但究其根本,艺术的目的是为达到一种理解。是一个人经过努力而获得另一个人的理解——这是在平凡生活中仅靠语言难以企及的目标。所以浅层的艺术只是一种美的复刻,更深层高级的艺术是美的创造,这种创造高于形式,突破形式的壁垒传递只有人类才拥有的情感。眼睛所见的,双耳所闻的是创造的表层,看不见听不着但却能被体会到的是更高级的创造。
回到那句“巧言令色”之评论,我并不能苟同。巧言令色之意是为了博人一笑,或者得到世人的赞誉。而写作的根本在于通过语言包装酸甜苦乐的情感,这种转化的技巧本身是一种并非人人可及的能力。即使作者对自己作为工匠的能力没有十足的自信,但这并不能否认写作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另外想到昨天看纪录片中韩国僧人Joeng Kwan提到的,创造者应该没有自我,因为自我是创造最大的障碍。只有摆脱了自我达到无我之后才能将创造的能力最大释放出来。说“巧言令色”的考虑的仍旧是自我,是自我的价值,是别人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子。如果终究与自己所受的痛苦喜乐释怀,如果只是为了在俗世之内做一些有益的事情,让他人也能释怀,或者也就不会有那么多挣扎,也不会最后走向绝境?
可是我们终究没有办法通过文字与作者感同身受,因为艺术也只是一个窗口。只是仍觉得可惜,因为即使有千千万万的人与之共鸣,作者仍旧没有办法和自己、和痛苦和解。幸与不幸到底在谁的手里,终究是一个没有办法解释、玄而又玄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