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认为只要爱孩子怎么做都可以,而实际上爱的前提是尊重,没有尊重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甚至会伤害孩子,尊重生命是一切教育的核心理念。
那么在家庭中,当我们尊重孩子时,会带给孩子什么呢?
最重要的就是能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内在有价值感的人,有自尊,自信,学会尊重自己,同时也会尊重别人。
我们应该如何尊重孩子?
尊重就是要尊重孩子的独一无二,尊重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情感,尊重他的选择。
有一次我们和朋友去小沟背玩,快到景点的时候,走到一个山下的山村,空旷的田地,乡间小路,路上没有一个人,没有一辆车,非常地安静,空旷,孩子看到之后,非常喜欢,因为平时在家里都是柏油路,高楼,车来车往,所以他就要下车,要在路上跑一会儿,我当时想着这就快到地方了,去景点玩多好,这有啥玩的,还耽误时间,又一想,我们成人一般都是这样总是奔着最终的目标和结果,却忽略了旅途中的风景,而孩子却是活在当下感受中的,那一刻他就想下车玩,就想体验当下那个安静的无拘无束的感觉,先生把车停了下来,让孩子下车了,
先生开着车像蜗牛一样跟在后面,孩子在前面边跑边玩,我在后面跟着,比预计时间晚到了一个小时,但是孩子却非常开心。
还有一次,一个朋友因为情绪上的问题要咨询我,因为疫情都在家里,然后我就对这个朋友说,稍等一会儿,我给孩子说一下。
然后我就给孩子说,妈妈要陪阿姨聊会天,估计时间会长一点,大概需要半个小时,给你说一声。
我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对孩子的尊重,另一方面是告知孩子我和别人聊天的时间,让孩子有个思想准备,不过去打扰我们。
果然,我们聊天的时候孩子一次也没过去打扰,非常的安静。
也就是说,当我们尊重了孩子,孩子从我们身上也学会了尊重别人。
有的家长会担心,这样什么事都依着他,什么事都和他商量,会不会对孩子造成溺爱,让孩子妄自尊大?恰恰相反,如果孩子真的妄自尊大、目中无人,那有可能是被父母无原则的迁就宠坏了,更有可能是父母很少教育孩子要尊重别人。
这里有一个度就是“尊重而不放纵”,这个度的把握就需要父母平时的用心观察,才能更深入的了解孩子。因为知子莫若父(母),父母就是孩子身边的心理专家。
比如:孩子要退出田径队
儿子在田径队训练了两年,去年因为疫情有半年没有训练,开学再训练的时候有的队员因为种种原因退出了。
有一天下午放学回来儿子给我说:他也要退出,让我给老师打个电话说一声。
我当时对孩子说:退出可以,妈妈尊重你的选择,但是这个电话应该由你来打,而不是妈妈。
①:因为退出田径队是你的事情,这个需要你自己来处理。
②:老师带着你训练了两年,你退出的时候一定要给老师说下退出的原因,这是对老师最起码的尊重。
最终,儿子也没打这个电话,用他的话说他不好意思,根据我平常对儿子的了解,也知道确实没有特别重要的原因,只是他自己受了别人的影响,还有孩子爱玩的天性使然。
后来在春季秋季运动会上连续拿了好几个名次,寒假暑假都没停练,他也没再提要退出田径队的话,并且还立志要做一名国家运动员为国争光。
这就是,我尊重你的选择和决定,但我不放纵你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