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一篇写项羽的文章,称赞项羽是战争史上最亮的那颗流星,说“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完美地诠释了英雄的含义(英雄的化身),如果英雄也有帮派,那他就是教主,后世的悲情英雄、民族英雄、偏执英雄、高贵英雄,多少带有一点他的影子。
彼可取而代之、重瞳、方天画戟、破釜沉舟、西楚霸王、霸王别姬、乌江自刎......项羽的一生仿佛是被精心打磨过的剧本一样,从出生到死亡,处处透露着不凡和传奇。
每当新闻报导某某落马贪官,贪了多少多少亿,包养了多少多少个情妇,总有评论会说这人这辈子不亏、值了。
在性质上,这和对项羽的评价,或者说对所谓“英雄”的评价其实是一样的。
人常常自动把自己代入进“主角”角色里,可实际上大多数人都是水滴,融合在社会这个庞大分母之中,并不被人注意。
那些贪官贪污的钱财里,包含着许多普通人的付出,如果没有被贪污,那些钱大概会花到更有意义的地方,也许乡村的校园会多个篮球场,也许河边会多个小公园。
贪官挥霍的是普通人的辛苦血汗,但是我们普通人的血汗被人挥霍之后,其实我们只是羡慕,只是想要取而代之。
项羽带领着江东子弟造反之后,成就的是项羽个人的威名,牺牲的是江东子弟的性命,也就是上有老下有小很多普通人的生命,但这些都被我们这些绝大多数的普通人给忘记了,我们只是称赞项羽的威猛,羡慕他的浪漫爱情故事,恨不能以身代之。
我们总是崇拜英雄,可是我们都是英雄成为英雄路上的代价,一将功成万骨枯,我们不是那个功成的将,我们是万骨枯中的一根枯骨。
英雄是茫茫黑夜中的光亮、是众人皆醉他独醒,所有人都没办法的时候他有办法,所有人不知道去哪儿的时候他引领方向。
但是反过来说,所有人都成了英雄的陪衬,所有人都用自身的糊涂、迷茫、甚至愚蠢衬托出了英雄的光辉和明亮。
于是普通人就总是有局限性、是一盘散沙、是乌合之众,总是需要领袖,总是需要人带领。
这其实等于有个人高高在上俯视着我们,指着我们的鼻子说,你不行、你庸俗、你迷茫、你没有主见、你需要领导、你得听我的话、让你干嘛你就干嘛、你自己的主意都是错的、我让你做什么都是有深意的、是为了你好......
最奇妙的是我们的反应,我们听这些话是高高兴兴的,我们自动代入的角色是讲这些话的人,我们压根没意识到我们是那些受训的人。
在历史研究中,这被称为是“英雄史观”,即历史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和推动的。
项羽的故事就是典型的代表,从“彼可取而代之”的豪情到乌江自刎的悲壮,充满了冲突、爱情与死亡这些永恒的主题,文学、戏曲、影视不断强化这个剧本,使其成为文化符号。
但在这个过程中,历史的复杂性和个体的痛苦就被简化、被美学化了,有意无意地,普通大众就成为背景板、材料和代价了,我们自然而然地认同刘邦、项羽、诸葛亮,却很少去想象一个在乱世中只想种地活命的农夫的心境。
我们在为破釜沉舟的决绝喝彩时,很少去想那些被迫参与这场豪赌的普通士兵的恐惧与绝望。英雄的故事被大声传唱,而他们的故事总是沉默的。
也许是因为生活的无力,我们喜欢做英雄梦,但大概正是因为有这些梦在,就真的诞生出了一个个英雄,可是和英雄一起诞生出来的,数量更多的,却是那些贪雄、恶雄、凶雄......
所以,下一次,当我们再为某个英雄的传奇心潮澎湃时,或许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
在这个故事里,我是将?还是那万骨分之一?
英雄对我们来说总是故事,我们的柴米油盐才是真实的生活,我们的生活需要故事点缀,但我们不能活在故事里,把自己也给骗了。
(也许项羽的可贵、英雄之处就在于他的反抗精神,这和那些贪官当然是有本质的区别,但是重点在于我们没有关注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