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纪实小说《盼春风》连载——57章

3

长篇纪实小说《暖春(盼春风)》连载(57)——梅兮冬馨·安远著

    贻正揣着给翡珍写的信,来到了堂哥黄贻谋的家中,见堂嫂正炊着红心蕃薯,才觉得肚子饥饿。堂嫂赶紧让他坐在床沿上,说:“好一阵子没见到你了,你弟弟也有很久没见到了,他都好吗?”贻正答道“我昨天去了趟琅岐岛,没见到弟弟,他跟郑老板去出差了……”,堂嫂见贻正双眉紧锁,也就不在问了。接着,从锅里挟出两根刚炊熟的蕃薯让他趁热吃。肚皮已饿的他,也毫不客气,马上拾起蕃薯就咬了几口,说:“大嫂,我本想下月完婚,大姐也催我了,但我现在一事无成,还是想等等……”,“你自己的大事,你自己做主,我也不便说什么,但有一点,你可要记住:别让人家姑娘空等你”,堂嫂好象猜到了他的心思似地说道。贻正见堂嫂这么说,心中诚别有一番滋味,悄悄地将给翡珍的信掏出交给了堂嫂,“大嫂,这是我给她的信,麻烦您让华弟到她家一趟交给她,我今天想与旺财弟几个出去找找活干”。贻正吃完两根蕃薯,觉得肚里微饱就起身与堂嫂话别,堂嫂似乎有种预感,不禁向前抓住他的双臂说:“你给我听话一点,别再东跑西颠了,就好好在家搞点活干,别每天瞎折腾了”,贻正见堂嫂鼻子酸溜溜的,不禁眼眶也红了起来……眼帘仿佛拉开,出现了一幕——“田田荷花叶,相偎依依切,婷婷玉立是,不觉秋风至。望远去,一际缈茫空避静,炊烟正缭绕……”更难忘: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家与囯,亲人与己身,谁也不能丢啊,区区七尺之身,吾辈何堪?贻正擦拭了下眼角噙出的泪, 目怔怔地看着握住自己手臂的堂嫂,说了声,“大嫂,我走了”就将信交给堂嫂,一步跨出堂嫂的家,匆匆地向着旺财的家走去。

    旺财的家离堂嫂的家,是有一段路的距离。堂嫂的家与义序浦口四埕垱1号贻正的家是紧挨在一起的,从历史变迁的角度讲,原先的祖先家落都是依水而居,水之旁皆为岸,岸之处即是丘。亲水而居与高水而卧,乃人类先祖生存之需。故义序浦口村,顾名思义,即是小河塘连延的入江之口,先民多以山丘筑巢,亲水而居,是也。穿过一小段铺着花岗石板的小胡同,便是“神宫殿”,神宫殿前便是浦口村最热闹的集市,集市旁就是黄氏先祖盖的宗祠。

      宗祠始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康熙六十一年(1722)和同治五年(1866)曾有重修,今于1993年由"义序黄氏宗祠重建理事会"主持重修,于1995年鼎建落成。宗祠占地600多平方米,面阔17米,进深33米,中轴线上依次分布有门墙,天井,祀厅,两侧辅以夹墙共祖成一个院落式建筑。宗祠建构选料极精,雕彩并施,融传统与现实于一体,祀厅中设神龛,有晋主13000多位,为全省之冠。座前木雕漆金二十四孝,涵义深刻,大厅上下皆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重修时,作为黄氏后裔子孙,皆纷纷捐款,来自台湾的黄氏第35代孙女台湾振声房地产开发商黄月英女士也捐款100万元人民币并亲自莅临重修落成剪彩。作为黄氏第36代孙的黄凡(贻正之侄、贻寿之子,时任福建电视台经济中心编辑、记者)也在重修落成典礼上发言。

    义序,这个位于福州的村落,以其错综复杂的巷弄和城中村的典型风貌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和游客。每当有人问起黄氏宗祠的所在,村民们总是热情地指路,因为他们知道,这些访客大多是林耀华先生[search_image]《义序的宗族研究》的读者,是来此地朝圣的。对于义序的黄姓族人来说,宗族和宗祠的研究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无关,这是他们世代相传的文化遗产,无需外界的解读和重构。林耀华先生在1934年到达义序时,这里还是南台岛上地域最广、人口最多的村落,黄氏家族占据了98.4%的人口,被称为“义序黄”。义序黄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黄敦作为黄氏的始祖,从河南光州固始随王审知入闽,后辞官不就,定居在闽清盖平里凤栖山。黄敦生有六子,被称为“六叶传芳”。其中四叶黄勃的后代传至五世黄元晊,娶永阳柯氏为妻,迁居永泰龙井。再传至十二世黄之复,娶义序林氏为妻,于是迁居福州义序,成为义序黄氏的始祖。如今,义序黄氏的宗祠不仅是村民们的精神寄托,也是人类学家研究宗族文化的重要场所。对于那些对宗族文化感兴趣的人来说,义序黄氏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58待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