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派的围炉夜话:阅读群体的抱团取暖,速食主义长夜里何去何从?

      非常欣慰这个时代,即使从纸质过渡到电子屏幕,仍然有一批喜欢文字阅读的人。有人说2016年公众号的红利时代就已经过去了。

      回溯年份,从那时候开始视频传播方式开始异军突起,短视频app遍地开花,大型视频门户网站大力宣传推广自制网剧和网络综艺,更有b站一类默默耕耘闷声发大财纳斯达克上市。若干爆款app和现象级事件昭示着公众注意力的转移趋势在向图像消费加速转移,不断有人发出“阅读已死”的论断,不屑于文字形式的信息,认为它冗长不直观,枯燥而无内容。倒好奇这样的人读的是什么东西呢?是以偏概全的意淫诋毁,还是随波逐流的起哄喧嚣?

      真正的有价值的信息或许更多还是蕴藏在文字里,你尽可以认为图片和视频给人带来的视觉与心灵冲击,但依然需要文字的引导和拔高。

      审美一张名画,不止是赞叹线条和技法,你往往想知道它的作者年代与表达意旨,而这些不是先天就能达到的境界。

      美学不仅仅是伫立欣赏。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阅读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和百家解读,才能高效地获得重要有用的信息,化用在日后的实践等等。对于视频也同样,如果没有精炼和升华的引导语,一些观众往往也会流于眼球而略过灵魂。

      绝没有踩低捧高,对于各种形式的媒体和新兴的生活方式我们友好拥抱,同时也保持客观,为审视和思考留出一些空间。

      文字即使失去实体的媒介,即使脱离纸张和油墨,即使在流量争锋中节节败退,即使甚至要蒙受是否有存在必要的诘问,它依然在那,不悲不喜。是的,不值一提,爱的人不离不弃奉之如宝,不喜欢的人未尝真正触及到它内核的一毫一厘,这样的事实在如今的考验下分化得更加明显。人们越来越喜欢标签化自己,社群的概念变得逐渐清晰起来,一撮人与另一撮人可能说着一种语言,却未必懂得对方在说什么。同样的道理,希望在一个合适的地方对着志趣契合的人说相投的话。

      接下来简书号内容主要分为:

      事纪,新闻性事件可八卦可政治可调侃可评论;世纪,评说古今中外史事野史正史;视纪,所见所闻偏生活的随想包括影视音乐感念。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