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是否听过这个笑话:一个人去咨询心理医生,诉说自己生活中的种种不幸,最近已临近崩溃。医生耐心听完了病人的诉说,满怀自信地说道,太巧了,你的病有治,我知道有家俱乐部,每天晚上有一个很棒的喜剧演员在那儿表演,你的经历和他有不少相似之处,听听他的故事,笑一笑就没事了。病人嚎啕大哭,我就是那个人。
这个笑话有多个不同的版本,在不同的版本之中病人则成了具体的某个喜剧演员,卓别林、伍迪·艾伦、吉姆·凯瑞、罗宾威廉姆斯等等。这些人都是真实的抑郁症患者。
在本书的较早章节当中,曾经出现过2002年评选出的世上最好的笑话:
两名猎人一同去森林里捕猎,其中一名突然倒地。他看起来没有呼吸,眼睛也变得呆滞起来。另外一名猎人见此掏出手机,拨打了紧急服务热线。
他喘着气说:“我的朋友死了!我该怎么办?”
接线员回答说:“冷静,我有办法。首先,我们要确定你的朋友确实死了。”
此时一阵沉默,接着电话里传来了一声枪响。
猎人接着问:“确定了,现在该怎么办?”
世界上大多数笑话的作者都不为人所知,这个笑话的作者却有迹可循,它来自于英国人斯派克·米利肯(Spike Milligan),米利肯有着多重的身份,他是喜剧演员、作家、音乐人、诗人,被称为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喜剧大师,创造了我们今天所见的英式幽默。
然而,他同时也是一个常年的抑郁症患者,在生命中的多数时间里,他都被抑郁症所折磨,很多的时候心情低落,不愿接触任何人,夜晚要借着安眠药才能入睡。1994年,米利肯和心理医生安东尼·克莱尔(Anthony Clare)一起出了一本名为《抑郁症以及如何挺过来》(Depression and how to survive it)的书,深度剖析自己的抑郁问题。
英国当代著名的喜剧演员斯蒂芬·弗莱(Stephen Fry)也在自传中提到,他曾在拍摄的时候同整个剧组不辞而别,一个人跑到国外去,谁也没办法找到他。剧组当然对他有意见,而他的解释是,如果不逃跑的话,他只能自杀,而在他生命中,也确实多次在抑郁症的折磨之下尝试自杀,最近的一次就在2012年。与弗莱相似,美国喜剧演员罗宾·威廉姆斯(Robin Williams)也是重度抑郁症患者,并于2014年自杀,离开了这个世界。
由于这许多例子,人们倾向于认为,幽默的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症,并且顺理成章地推断出英国喜剧大师罗文·阿特金森(Rowan Atkinson,即大名鼎鼎的“憨豆先生”)也是抑郁症患者。2004年,英国小报《每日邮报》煞有介事地宣称,阿特金森正承受着严重的抑郁症,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接受着治疗。
因为许多喜剧演员患上抑郁症就推断出所有喜剧演员都有抑郁症,显然并不符合逻辑,这等于陷入了“罗素鸡”的陷阱。实际上,憨豆先生并没有抑郁症,他起诉了英国小报,并将获得的赔偿捐给了一家慈善机构。
实际上,如同本书此前所说,由于幽默需要开阔的心胸,因而许多幽默的人往往拥有豁达的生活态度。幽默的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症,这种说法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作为一种比较多发的病症,任何行业的人都有可能患上抑郁,从事喜剧的人自然也不例外。幽默的人抑郁,就像医生也会得病一样正常。他们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更多注意,在于幽默与抑郁之间的巨大反差。有的演员,比如曾经在《蝙蝠侠:黑暗骑士》中饰演“小丑”一角的希斯· 莱杰(Heath Ledger),虽然后来也因为抑郁症自杀,但由于饰演的角色本身比较阴暗,反而给人以“入戏太深”而自杀的感觉。相比之下,如果一个喜剧演员说自己抑郁的话,就更难以取得人们的理解——在人前尽是展现快乐的一面,一边却承受着抑郁的痛苦,如此巨大的反差很难为人们所接受。
研究笑话的原理,不难发现幽默往往同伤害有关。或者说,笑话是一种合法伤害的形式,在大多数笑话中,总有一个被侮辱或是被损害的可怜虫,从事幽默工作的人,要不断寻找合理的侮辱或伤害对象,政客(有权者)、律师(有钱者)和金发美女(有貌者)是西方笑话中常出现的受害者。但如果需要新鲜而又独特的笑料,笑话讲述者往往不得不自嘲,亲自担任受者。
在中国制造一个笑话很困难,公开场合下,政治不能谈,性不能谈,律师群体在当前法律制度下本身就是受害者,让人不忍心再嘲笑。周星驰或是赵本山都是很成功的笑星,但他们基本只拿弱势群体开涮。物伤其类,今天的周星驰或是赵本山无论多么声名显赫,恰恰都出自于弱势群体。对这个群体的开涮越不留情,他们的笑话就越好笑;笑话越好笑,他们对自己的伤害也越深。
鲁迅曾在给林语堂的一封信中谈及幽默,他认为,幽默是生活温饱、民主平等和言论自由下的产物,简言之,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当时的中国尚没有提供此种生活方式的土壤。而这种土壤恐怕今天的中国仍未具备,这个社会的大多数是弱势者(包括笑话制造者),笑话只能针对弱势群体进行伤害,如此进行的幽默,无异饮鸩止渴。
在国内,精神方面的商品(比如MP3、电子书、电影)往往不被当成商品,精神方面的疾病(如抑郁症、精神病)往往不被当成疾病。许多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我也是其中之一。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然而对于讲笑话的人而言,没有伤害,就没有什么笑话了。对于一个笑话来说,使人幸灾乐祸的重要性要高于出人意料。出人意料会使人感到惊奇,真正使人发笑的仍然是让人幸灾乐祸。大多数笑话,都要通过使听众借助笑话中所嘲弄的对象,从某种程度产生一种优越感。
笑话终归只是笑话,不伤害到任何人的笑话几乎不存在,不然它就不是笑话了。根据弗洛伊德的说法,人的本性可以归结为两点,即性和攻击。从这个出发点来说,世界上的绝大多数笑话,要么和伤害有关,要么和性有关,要么和二者都有关系。要使人发笑,必须要对别人狠一点,如果做不到对别人狠,那只好对自己下手了。马戏团里的小丑是最好笑的角色,那是因为他永远扮演着被嘲笑或者说,被伤害的角色。电影里的卓别林或是憨豆先生好笑,也是因为他们扮演着小丑的角色。周星驰的电影很好笑,这是因为在多数电影里面他都在扮演着伤害自己的角色。在日常生活中,精力所限,人们对于与自己不相干的人或事的关心程度有限,相反,他们更在意跟自己较熟悉的人的遭遇。大街上一个毫不相干的人被绊倒,陌生人一笑也就过了。但如果绊倒的是你的同事或是朋友,完全可以让你笑上好一阵儿,并回去不停地告诉其他同事。
难道那些为世界制造笑料的人都是小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的。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能够使人发笑的人往往是很聪明的。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既然都已经具备了这个能力,牺牲自己让别人笑一下也是应当的。
本文选自《笑话方法论》一书。
--
本周六晚“周六十点档”直播,我们来聊聊笑与忧郁的话题。在公众号(jianshu333)后台回复“周六”,即可获得直播邀请码,先到先得。
福利:如果你手上有《笑话方法论》纸书,拍张照片发到我的公众号后台,我送你一本别的纸书,四月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