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夜在沙发上辗转反侧,原来轻松酣睡到天明的,却一会儿嫌枕头低,一会儿觉着腰眼硌得慌。索性睡不着,就聊聊睡觉这件事儿吧。
从小觉少觉轻,曾经一晚上大睁着眼睛,隔五分钟就幽幽地喊醒隔壁父母,“妈,我睡不着”,“爸,我不咋困”。爸妈咆哮什么记不得了,只是已为人父母的自己现在一定会狂奔过去暴打当年的我。
这一生睡过好多地方。最简陋的,恐怕是毕业后在办公室打游戏彻夜不归,拉来三张凳子一拼的床。不,还有更简陋的,是两块绘图的木板,大夏天,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就那么搁在水泥地上凑乎一夜。办公室能睡觉的地方想来还真不少,在科长的老板桌上,门口的人造革沙发上,甚至还有一堆放仪器的纸箱子上。
最舒服的,莫过于老家的火炕了。当然要在冬天,做饭烧水用的灶台就在炕头,一天的热量没有半点糟蹋,通过灶台下的通道传到炕下。炕是我们老家山上黏性特别强的红土和着某种很有韧性的草砌成的。上面要铺竹席毛毡子油布,然后才是褥子床单什么的。有钱人家还会铺毛毯,差点意思的就铺个晴纶垫子了事。
小时候最怕冬天进被窝。那时候和父母住在县城北门外成排的小房子里,没有炕,也不存在暖气一说,电褥子尚未被发明出来,最多家里有大铁炉子,烧蜂窝煤,还不敢弄太旺,怕中毒。床褥冰凉,根本不敢脱了衣服进去,有时候需要喊着我党万岁一闭眼才咬着牙钻到里面。早上自然也不愿意起,直到把衣服塞到脚下捂热乎了才磨磨蹭蹭地穿戴上学。
小时候睡觉还怕另外三件事。一个是家里钟表秒针的滴答滴答声,如果没注意也就算了,只要一听到,保证越听越响,这一夜不困得你死我活一定是睡不着了,厨房里的水龙头滴水是一个效果。第二是老爸的呼噜声,那真是鼓乐喧天震耳欲聋,关键是没有任何的节奏可言,忽高忽低,一会儿暴风骤雨一会儿又鸦雀无声,至今不愿意和父亲在一个屋睡觉,打死我都不行。第三就是窗户外的各种影子,那时候外面有路灯或者是皎洁的月光,各种张牙舞爪的树枝摇曳、飘飘悠悠报纸塑料袋乱飞,再加上内心如此丰富的奇思妙想,经常把自己吓得瑟瑟发抖,蒙在被子里等待天亮。
大了以后还好,只是看恐怖电影太多,一躺下就能听到各种楼上楼下铁球落地叮叮当当的声音。住宾馆,也会不由自主去瞅,门下缝隙透进来的光是不是有人站在那里给挡住了。
宾馆住宿一般选择无烟和距离电梯远些的房间,这样会清静点。不过一次去吉隆坡居然住到了中央空调的设备间附近,吵了一夜。
床和枕头的材质也是极其影响睡眠质量的。尤其不喜欢特别软的床,自己体重较大,一般的床进去就是一个坑,仿佛被包了饺子,翻身调整姿势都费老劲了。枕头喜欢荞麦皮的,现在有记忆慢弹的枕头也不错。那种就是一块海绵的枕头真是不习惯,恨不得把三个枕头叠一起才睡着有感觉。
随着年龄增长,对睡觉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每天11点前必须上床,5点就睡不着了要起来。晚上一定不能多吃,否则肯定睡不踏实。肚子必须要盖好,否则胀气如鼓后果自负。
年轻的时候为了玩游戏,上网,加班什么的,还熬夜,白天睡一觉就补回来了,到晚上又生龙活虎。现在只要超过11点不休息,就和身体被一点点抽空,补三天都恢复不了和大病一场相似。
貌似在理发店最容易睡觉,推子轻微震动真是非常舒服的按摩方式,就是特别担心一激灵醒过来被人家猝不及防把眉毛剃了。
睡觉最恐怖的就是疲劳驾驶。有一次加班很晚回家,路上难得的空旷,自己困得不要不要的,就恍惚了0.1秒,轰一下回过神车子已经偏离了两个车道,幸亏后面没车,否则真要抱憾终身了。以后再有类似情况,要么休息一下再出发,要么就用手使劲搓自己的耳朵,还是有些效果的。
曾经一直有些不真实的感觉,仿佛到现在的一切都是场梦,是小时候放假在家,妈妈叫了多次都不愿意起床,睡回笼觉时做的一个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