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即入内,也通“纳”。
揵,举也,指包揽、替代君主决策。
内揵是指策士或臣子的取宠见用之术。
01:君臣关系
列举三种反常的君臣关系:
第一,有的臣子离君主很远反而关系密切,有的臣子与君主近在咫尺却关系疏远;
第二,有的人投奔而来反而得不到起用,有的人离开以后却被四处招募;
第三,有的人天天活动在君主眼前却得不到信任和重用,有的人君主远远听到他的名字就盼望他们来投奔自己。
为什么会有这三种反常的君臣关系呢?
02:内揵之术
想要游说君主时就必须暗中揣度君主的心意,出谋划策时也必须顺应君主的意愿。
决策还必须合乎时宜,时移则事移。
与君主讨论过去的历史事件时,要用“顺词”,即顺着君主的心思给予合情合理的诠释。
与君主讨论未来的事件时,采用“变言”,即变通而留有余地。
内揵之术的要点在于随机应变,灵活运用。
03:问题分析
与君主身远反而却被亲近的,是因为能够与君主的心意暗合;
与君主身近反而被疏远的,是因为与君主志趣不投;
投奔君主却得不到进用的,是因为决策不得君心;
离去却反而被再次诏求的,是因为其智谋被后来的现实证明是可行的、合乎君意的;
天天都活动于君主面前却不被信用的,是因为其计谋、规划不合君心;
被君主远远听到名声就思慕其来归的,是因为其计谋与君主暗合,君主正等待他前来决断大事。
所以说,没有得到君主宠信、君臣不相和就进献计策,必会遭到斥退;不了解君主心意就随便去游说,必定不能实现目的。
因此只有充分了解了对方的真实情况与意图,才能够把握住内揵之术,如此运用这种方法,我们就可以进退自如,随心所欲了。
04:举一反三
唐朝的纵横家赵蕤(ruí)的名著《长短经》的《钓情》篇,对内揵之术做了更精彩的阐述。
即,七条诀窍:
一是以物钓之,看喜欢何物;
二是以言钓之,看喜欢听何话;
三是以事钓之,看如何待事;
四是以志钓之,看志趣何在;
五是以视钓之,看眼神如何;
六是以贤钓之,看如何待贤;
七是以色钓之,看形色如何变化。
05:一个例子
汉高祖刘邦想要废掉吕后所生的太子,改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许多大臣的劝谏都无济于事。吕后知道这件事后向张良求助。张良向她分析说:“这是难以用口舌争得胜利的”。接着给吕后出了个主意。当时天下有四个人,是皇上招不来的。这四个人年级已经很大了,但是因为皇上怠慢了他们,所以逃到了深山里,不愿意做汉朝的臣子。张良让吕后找人带着太子的亲笔信,设法说服他们投在太子的门下,礼待他们。一次宫中举行宴会,这四个人都已经八十多岁了,但是仍然跟在太子身旁做随从。刘邦很奇怪,就问他们的名字。原来正是那四个自己招不来的人。刘邦大吃一惊,就问他们,为什么他们不肯投奔自己,而愿意跟在太子身边。他们说是因为太子礼贤下士,所以出来为太子效命。刘邦对太子的能力重新做了评估,打消了废除太子的想法。
这就是典型的“以贤钓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