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
有生之年能被《2001太空漫游》所震撼,那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
因为真正能够欣赏《2001太空漫游》的人,肯定不是所谓的“垃圾观众”。
如果看电影可以分为5个层次,那么通过观看《2001太空漫游》,就能测试出自己处在哪个阶段。
第一层是娱乐消遣,严格来说是消磨时间,所有电影都拥有这种功能。似乎所有人都能达到这一个层次,不过这却是区分电影爱好者和普通大众的一个“分界线”。只有肯花时间去看电影的人才算是爱好者,可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花148分钟看完《2001太空漫游》。不是说你看不下去就不是电影爱好者,而是说能“熬着”看完全片的人,就一定算是电影爱好者。
第二层是体验现实中不能体验的,制作达到一定水准的电影才能拥有这种功能。就算看不懂《2001太空漫游》,观众依然能够通过大荧幕感受到太空那种静谧的恐怖。比如宇航员在太空中检查飞船的一段,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没有选择加快时间,观众与宇航员是“同步”的,听着呼吸声和一些噪音,你想快点结束这煎熬的一切,宇航员何尝不也想快点结束?只有你能够用心去体验,全身心“进入”到电影之中,才能达到这个阶段。
第三层是认知功能,符合逻辑,有实在内容的电影才能拥有这种功能。1968年,那时候阿波罗11号还没有登上月球,多数人对于太空的模样是比较模糊的。直到那年《2001太空漫游》上映,世人才清楚地认识到在太空作业是什么样子的。那并不是库布里克的想象,美国宇航局给予了剧组巨大的帮助,包括太空船和空间站设计等各方面都是NASA操刀,后来人类的各种太空活动都印证了电影的真实性。由于拍得太过于真实,库布里克还被阴谋论认为,美国登月的影像是他负责拍摄出来的。反正,不用看什么科普纪录片,看《2001太空漫游》你就能大致知道在太空活动是什么模样的。
第四层是得到鼓舞、启发或警示,有深度的电影才能拥有这种功能。《2001太空漫游》具有启示意义和警示作用。50年前库布里克就已经对人工智能和各种科技感到担忧,所以影片中的经典角色,超级机器人Hal9000是具有危险性的,回想起Hal9000,人类应当在人工智能的研发上更为谨慎。电影还构想出iPad和座位显示屏等“超前科技”,也许是得益于影片的启示,也不排除是巧合,多年后的人类还真的实现了...而在《2001太空漫游》宏大的生命哲学命题面前,这些启示和警示都只是九牛一毛。
第五层是学习电影艺术。无论是80年代的《星球大战》,还是21世纪的《星际穿越》,后来几乎所有的太空电影都以《2001太空漫游》为模板,学习模仿其拍摄方法。《2001太空漫游》是纯正的电影艺术品,被称作是科幻电影的天花板,实至名归。
《2001太空漫游》能满足所有的观影功能,你可以当成一部烂片来消遣,也可以当成一部特效大片体验漫游太空,又能从中获得启发和警示,还能学习到电影艺术,这便是人类史上最伟大的科幻电影,只要愿意的话,完全可以加上没有之一。
Part2
《2001太空漫游》的小说作者亚瑟·克拉克曾说,“如果有人觉得完全弄懂了《太空漫游2001》在讲些什么,那一定是我和库布里克弄错了。”可能下面用第一人称的主观角度尝试解读更为合适。
电影的故事其实很好理解,猩猩发现一块长方体黑石,随后进化成人类。数千年后人类在月球上发现第二块黑石。人类派遣飞船沿着黑方碑的信号去到了木星,木星上的第三块黑石引领幸存的一位人类实现进一步的“进化”。
在如此粗浅易懂的梗概上,库布里克打破了自古以来的,乃至是今时今日的电影常规,“显示”出了整个故事,而不是“讲述”了整个故事。没有人给观众“讲述”发生了什么事,自然就需要观众自己去理解才行。
如果不去思考,那很可能会撑不过20分钟,就想要砸掉屏幕。在第一部分“人类的黎明”篇章,没有任何一句台词,只有一群猩猩在呱呱叫。是的,整部电影超过一半时间都没有台词。
那一群猩猩和烂片有什么区别呢?烂片是没有含义,甚至是没有逻辑的。而这群看起来不知所云的猩猩,实则是一个史前小故事,并且藏着一个具体观点的。
故事大概就是,一群猩猩在一块水池边生活,但有另一群猩猩想要和它们争夺地盘。不过这群猩猩发现了一块长方体黑石之后,学会了使用“工具”,然后利用“工具”的威力击败了另一群猩猩,守住了地盘。最后“工具”通过史诗级蒙太奇变成了飞船,意思是学会使用“工具”,是猩猩进化成人类的关键。
这部分导演的镜头语言也值得推敲。在拍摄猩猩的时候,几乎所有的景别都是全景或远景(都能看到猩猩全身),只有大概三个镜头用了特写,其中一个是拍了猩猩的脸,暗示这时候猩猩已经可以思考,所以之后它们发现黑石才会好奇。利用镜头景别的转变,导演可以特别说明或强调一些什么东西。
另外还有至今仍有争论的开场3分钟的黑屏。有人认为那是留给观众入场就坐的时间,而我认为库布里克可能有这种意图,《2001太空漫游》是一部“体验式”电影,观众的投入至关重要,但黑屏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影片将近90分钟的时候再度出现了黑屏,和同样的音效。出现的原因,是HAL9000被切断了主脑功能,陷入“沉睡”。《2001太空漫游》的主题是“生命”,拥有智能的HAL9000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生命,切断了主脑功能犹如变成了还未出生的婴儿,他再度“重生”之前是黑屏的,因为生命之初就是一片黑暗的。
所以我觉得开场的3分钟的黑屏,含义是“生命的开始”,感觉就像回到了母亲的肚子里一样。
“人类的黎明”篇章过后,到了悬念重重的第二部分“月球篇”。第二部分的主角是要前往月球的Haywood R. Floyd博士。
库布里克对悬念的设置是这部分最大的看点,有人声称月球上的克莱威斯基地发生了怪事。
还有说法认为那里爆发了严重的传染病。
于是Haywood R. Floyd博士此行前往克莱威斯基地,变得悬念重重。官方似乎藏着一个秘密,而这个秘密是什么呢?答案一直到很靠后的部分才真正揭晓,所以《2001太空漫游》并不是完全“沉闷”的,只是剧情节奏比较慢罢了。
随着第二块黑石的出现,人类像当年的猩猩那样好奇地看着摸着黑石,电影的第二部分结束,进入第三部分“人工智能篇”。
第三部分占据了影片的一大半时间,可以说这部分才是真正的主剧情。仅仅三个角色,宇航员Dave Bowman、Frank Poole,和一个人工智能电脑HAL9000,上演了一出惊心动魄的团队矛盾故事。
对人工智能生命的探讨自然是本部分的主题。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尚且脆弱,更何况是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的信任?
我们可以看到Dave Bowman和Frank Poole对HAL9000是非常有礼貌地,可即便如此,HAL9000好学不学,学会了人类的自私。为了自己的利益,HAL9000展开了一场可怕的阴谋...
在惨烈的争斗过后,电影进入了最后的第四部分——“木星以及无限苍穹”。
和第一部分“人类的黎明”篇章一样,影片最后的20分钟没有任何一句台词,只有令人不安的音效和看得人眼疼的视觉画面。
我严重怀疑,那些眼花缭乱的东西是库布里克让特效组按一个统一要求随意加的。因为看到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观众能在这样的画面和音效中获得一种恐惧感。试想当你一个人被丢到太空之中,是怎样一种体验?估计我们这辈子都体验不到了,不过《2001太空漫游》能给你这样的体验。
最后的疑问是,贯穿整部影片的黑石,到底代表着什么?
我认为,两个字,“未知”。未知的力量,或是未知的偶然,正在秘密地操控着人类的命运。
亚瑟·克拉克说没人能完全弄懂《2001太空漫游》(注意有“完全”两个字),也许就是因为黑石是未知的东西,他和库布里克也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没有人感断定黑石是什么,所以影片始终都是“不具体”的。
关于人类的起源,谁也不敢说自己的推论是百分之百正确的,谁也不能保证百年之后进化论会不会被推翻,但我们都确切知道的是,懂得使用工具是人类与地球其他生物的重要区别。那么到底是什么“启发”了远古人类呢?《2001太空漫游》用一块黑石代替了真正的答案,而这个答案,是“未知”的。
而如今的人类文明要如何再度升级呢?那也是“未知”的。“未知”是黑石,在某个时候会忽然出现,“启发”人类。
我从《2001太空漫游》看到的一个主旨就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生命并不一定是自然的偶然形成的,或许有一种神秘力量的暗中操纵,是外星人,是未来人类穿越回来,是什么都有可能,一切都是未知的,谁也不能妄下定论。
在探索的过程中,人类应该保持敬畏之心,稍有不慎便有可能遭遇灭顶之灾,比如人工智能,说不定就能轻易地团灭人类。这也是库布里克本人一直持有怀疑态度的。
可能也有人不知道,《2001太空漫游》已经有续集《2010》了,但可能是《2001》的光芒太过耀眼,并没有扑街的续集电影并没有获得太多的关注。更重要的原因,是斯坦利·库布里克压根没想拍续集,所以没有参与到续作的制作。没有库布里克,《2010》制作再精良也好,也难免会失去《2001》的独特魅力。
反正经历过《2001太空漫游》的震撼而神奇旅程之后,我有理由怀疑,库布里克是从22世纪穿越过来的人。
我们还必须假设,除非得到相反的证明,他们对我们是敌对的。人们常说,先进的文化一定是善良的,但是我们不能冒险。——《2001太空漫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