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代的时候我国发生过一起有关于龙的事件,这就是著名的辽宁营口坠龙事件,据说当时有数万人都目睹了这一情况,我们也一起来了解了解。当时正值雨季,当地的气候十分闷热,某天人们突然发现在田庄台的上游出现了一条巨大的生物,其身上还带着大量的鳞片。
当时人们都认为这就是传说当中的龙,看到龙在上游地区痛苦的样子,人们为其搭好了遮阳的棚子,之后还不断给它浇水,防止其身体因为干燥而出现问题。不过在数天的暴雨天气里,这只庞大大物突然就消失了。
不过在次月当地人再度在一片芦苇丛当中找到了它,此时的它已经失去了生命气息,就连身上的肉都开始腐烂,散发出了非常难闻的味道。这件事情被记录在了当时的报道当中,在那个年代的报纸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因此人们对于这些信息都保持着相信的态度。
事实上不仅仅是报纸上记载了这件事情,就连当时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在接受采访的时候都表示自己是亲眼所见。有人还表示自己听过它的叫声,就像是牛的叫声一样。当一个人认为这个事实是真实存在的时候,我们可以说他是在说谎或者记忆出现了问题,但如果有上万人这么认为,那我们就要好好思考一下事情的真伪了。
最主要是当时人们确实为这头龙搭建过凉棚,这点是不容忽视的。当这件事情传开之后,这只庞然大物的尸体已经完全腐烂了,只剩下了一副巨大的骨架。之后人们将这副骨架运输到营口的一块空地上进行展览,不少得知这个消息的人纷纷前来,想要亲眼看看这具龙的骸骨。
但后来这具龙骨在战争过程当中遗失了,时至今日依然没有找到。一些科学类探索节目也报导过这件事情,不过主持节目的人都秉承着中立的态度,他们认为这所谓的龙骨不过是拼错的须鲸的骨架,但后来相关节目又否定了这种结论。
事件概况大略
营川是大辽河下游,包括营口市的河川及盘锦市大洼县一带。该事件的过程是:
1 首次坠落:1934年7月初,营口很多人说在田庄台上游发现一条活龙,人们用苇席给它搭凉棚、挑水浇,寺庙僧侣每天为它作法超度,数日暴雨后它消失了。看见者说它与画上的龙模样一致,有四爪和鳞片,嘴上两个长须,大眼睛凸出,身长大约10来米。
2 再次坠落即营口河湾坠龙,三个阶段:
①出事:8月初《盛京时报》“龙降酿灾”新闻报道:7月28日一条龙在营口的天空降而升,弄翻三只小船,卷坏日资厂的房子,九人死亡,掀翻停在车站的火车。这种奇怪现象,央视纪录片没谈。
②水中折腾。
③进入芦苇丛:8月8日,在距辽河入海口10公里处的芦苇丛中,发现一具与传说中的龙特征一致的尸体,腥味远飘,有双角且是鹿角式的杈角,这在动物界罕见,鳞片装了两大筐,死亡前声音如牛叫。
3 参观龙骨:当时的伪营口第六警察署将龙骨运至西海关码头附近空地陈列数日,《盛京时报》派人采访,称为“营川坠龙”等,图文并茂,轰动一时。观者络绎不绝,导致去营口的火车票一时涨价。骨架保存在营口一个师范学校做标本,后因战争时期社会混乱,下落不明。
4 当代探索:营口市史志办编有《营口龙之谜》一书。2004年底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栏目播出纪录片“破解七十年谜团”,次年播放《龙影遗骨》又探讨(到2008年时重播过9次)。四川电视台拍摄的『辽宁营口的“神秘龙骨架”—视频在线观看』,画面很清楚。
8月8日,在营口(河湾的鸭舌岛)发现了一具与传说中的龙极相似的骨骼,而且在这个神秘生物未死之前,当地的居民曾经两次见到它,并有很多人抢救过它,与其有过长时间近距离的接触,寺庙还为它办过法事以抢救。
营口市史志办编辑、史志办主任周丛一主编、韩晓东等参编的《营口龙之谜》一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营口市史志办主办的“营口春秋网”之影像营口—“营口龙之谜”界面里存有央视等电视台录制的几个视频。
1934年轰动一时
1934年8月8日,在营口发现了一具与传说中的龙极相似(特征一致)的尸体,并且此前有附近居民见过、接触过其活体。当时的伪营口第六警察署将其骨运至西海关码头附近空地陈列数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当时的《盛京时报》还派人采访,称之为“龙”、“天降龙”、“营川坠龙、“巨龙”等,同时还配以照片,图文并茂,轰动一时。
在《营口市志》第一卷中记述:“(1934年)8月8日午后,辽河北岸东小街一农民在附近苇塘发现一巨型动物白骨,长约10米,头部左右各有一角,长约1米余,脊骨共28节。伪营口第六警察署将其运至西海关码头附近空地陈列数日,前去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导致去营口的火车票一度紧张并涨价。
值得比较和区别:这种坠龙故事所说的龙,其实指蛟,即锁龙井、锁龙洞、悬剑桥现象所说的蛟龙,不同于1999年武汉磨山树倒之谜故事里渔民所说能变化形体的龙,中国传说里蛟与龙有异。
专探报道
中央电视台10频道《走进科学》栏目于2004年12月3日播出了纪录片“破解七十年谜团”,探讨该事。《北方晨报》2004-12-3 报道(改错说明,有的转载错写成南方晨报,其实目前中国还没有该名称的晨报,而且北方晨报此前多次关注营口史志办该课题的探索,报道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的合作研究,后来才导致央视的关心,而且该日该事北方晨报有多篇报道):6月16日孙正仁老人把自己保存了整整六十三年的五块“龙”骨捐献给了市史志办公室,他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鉴定一下他手中的骸骨;9月9日早6时,《走进科学》栏目编导奚洋、摄像赵发仲和营口史志办一行人,带着当年《盛京时报》发表的“龙骨”照片和孙正仁老人捐献的“龙骨”,让自然博物馆的研究员鉴定。一致认为这几块“龙骨”为史前第四纪,距今约一万多年的野马化石,并非“龙骨”。很奇怪,新骨头怎么显得那么古老?也是一个谜。
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回忆说,这个怪物曾经出现过两次,第一次出现在距离入海口20公里处。
央视《走进科学》该栏目视频:“七十年前营口坠龙事件_视频在线观看”。
《北方晨报》2004-12-3 所发“杨杨”文章《破解七十年谜团 央视今晚将揭"龙骨之谜"》 [1] ,被当日的东北新闻网、新华网、新浪网、网易网等著名媒体转载。
次年cctv10台《探索发现》栏目播放了专题片《龙影遗骨》(到2008年时重播过9次),又探索它,因为二者的脊骨数量相差一倍多等几个本质区别,改变了上次的须鲸说法,认为是大自然之谜。
值得了解:四川电视台拍摄的『辽宁营口的“神秘龙骨架”—视频在线观看』,画面更清楚。
另外,日本朝日电视台摄制了《营口龙谜》,辽宁电视台摄制了《龙出辽河》等专题片。
不过关于营口坠龙事件的真相我们已经无法得知,毕竟龙这种生物本身就存在争议,关于龙的形象我们都是来自于古人的想象。但当时有很多老人在节目当中都表示自己亲眼看过龙,他们确定那种生物绝对不是现实当中的鲸鱼。
要知道这些老人和这件事情并没有什么利益关系,如果不是为了利益,他们又为何要编造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东西呢?因此与其说他们是编造的,倒不如说他们看到的事物确实是真实存在的,而且一两个人为了有趣而编造内容我们可以这么多,但上万人一起恶作剧的可能性太小了。
除了认为是鲸鱼的骨头拼错了之外,还有人表示这些龙骨很可能是一些原始动物的化石,比如说是原始大象的化石。但这些说法都遭到了否决,因为这些原始动物的骨骼并不符合这具龙骨的特点。
另外最奇特的是如果按照当时人们的描述,这具龙的尸体是在八月初发现的,为何会在短短数天的时间里就腐烂完毕呢?要知道动物尸身的腐烂不是那么快的,这也是一个巨大的疑问。
或者我们可以这样猜测这个事件,当时人们看到的生物确实是真实存在的,只是这种生物也许并不是什么龙,而是一种人类没有发现过的生物,只是因为其和我们神话传说当中的龙的形象有些类似,于是人们想当然认为这就是龙。
毕竟在那个科技水平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在对待未知事物的时候总是会依照自己的主观印象来判断。加上当时人们并没有保存完整的证据,就连那副骨架在后来也遗失了,这样的情况给日后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困难。
相关者回忆编辑
下面内容来自央视《走进科学》该栏目视频:“七十年前营口坠龙事件_视频在线观看”,及《北方晨报》2004-12-3 日的报道,及《营口龙之谜》一书。
营川是大辽河下游一带,包括营口市的河川地带及其上面的盘锦市大洼县一带。
第一次坠落与人们救活体
两次出现的地点
两次坠落相差数十天,期间有二十多天连续的大雨,第二次坠落接近8月8日,因此第一次坠落应该是6月底或7月初。第一次出现在距离某入海口20公里处(第二次出现距辽河入海口10公里处的芦苇丛)。
肖素芹老人回忆与父亲去看活体
肖素芹老人:当年9岁,她爸爸是给地主赶马车的,当时很多人都说在田庄台上游,发现一条“活龙”,于是赶到那里。爸爸就把她放在马背上,扶着她看。她所看见的“龙”方头方脑,眼睛很大,还一眨一眨的,而身体为灰白色,弯曲着蜷伏在地上,尾巴卷起来,腹部处有两个爪子伸着,而让她印象最深的就是感觉这条“龙”有气无力,眼半睁半闭,再加上眼睛有些发红,很多人都说是天气太热的缘故,于是在龙的上面搭了个棚子为它避暑,还有人抬水往它身上浇,让它得以“解暑”。后来,下了很长时间的大雨,这条“龙”就不见了。当时,老百姓认为天降巨龙是吉祥之物,人们有的用苇席给怪兽搭凉棚,有的挑水往怪兽身上浇,为的是避免怪物身体发干。据说,人们都非常积极,即便是平日里比较懒惰的人也都纷纷去挑水、浇水。而在寺庙里许多百姓、僧侣每天都要为其作法、超度,此举一直持续到又一次的数日暴雨过后,这只怪物神秘地消失了为止。
说明:辽宁盘锦市大洼县有田庄台镇,靠近营口市,以大辽河大桥与营口相连。也有营口市的田庄台。“田庄台上游”指哪里?当地人才知道。
几个孩子曾在营口造纸厂方向天空见过
七十年前的一个夏季,一天下午大约5时左右,蔡寿康和黄振福、张顺喜以及曹玉文(78岁)等几个孩子一起在外面玩儿,蔡寿康突然发现在营口市造纸厂方向的天空有一条“龙”,他立刻告诉黄振福、张顺喜和曹玉文,小伙伴们同时抬头往天上看,同时看到了“龙”。
“是否是当时一种幻觉,或者是云彩像龙?”记者昨日再三提出疑问。蔡寿康老人说:绝对不是,我们当时看得非常清楚。
和画上的形状一样
对看到的“真龙”,三位老人做了这样的描述:也就是15秒左右的时间,当时是阴天,那条“龙”是灰色,在云中动弹,动作和蛇一样,和现在画上画的一样,头如牛头,头上两只角,是直的,嘴上有胡须,两个长须,大眼睛凸出,身长大约10多米,身上有鳞,四只爪,和现在的鳄鱼爪一样,尾巴像鲤鱼尾巴。
原营口市著名正骨医生马子臣(曾亲眼见过“龙”骨)的儿子马国祥记得父亲曾对他说过:骸骨被发现时,肉还没有完全腐烂,看上去特别像“龙”。
第二次坠落过程复杂
经过几个阶段。一是8月初的“龙降酿灾”的报道,二是水中折腾,三是进入芦苇丛。
期间有“龙降酿灾”的报道
《营口龙之谜》所收《盛京时报》当年8月初的报道“龙降酿灾”记::7月28日一条龙在营口的天空降而升,弄翻三只小船,卷坏日资工厂的房子,九人死亡,掀翻停在车站的火车。这种神奇能力央视纪录片没谈。【该报道重要,涉及复杂,《营口龙之谜》只介绍报道月份而无日子,可其它报道文都有年月日,报纸有日期!该报道肯定在龙死亡之前。】
出事那么多,见过的人多。
这是强有力的历史证据!央视纪录片有意回避它。
怪事,孙正仁介绍的该龙尸体没有眼珠,当时当地人说是得了天谴。
比较1:《聊斋志异》有篇短小纪实报告“龙无目”:“沂水大雨,忽堕一龙,双睛俱无,奄有气息。邑令以八十席覆之,未能周身。为设野祭,犹反覆以尾击地,其声堛然。”比较2:《清史稿》记:乾隆五十五年五月,定海舟山龙起,漂没田庐,淹毙人口;越三日,龙斩三段,尾不见,其鳞巨如葵扇。比较3::贵州省大方县达溪镇有个天惩恶龙的传说,说民国初年(1913年左右),一条龙在当地被雷电击毙,人们从家里拿出席子盖住龙尸,一共盖了70多张席子。但没谈龙骨下落。也没个马小星去调查。
水中折腾
央视纪录片“破解七十年谜团”采访得知:死亡前,怪物在水中折腾,一个地主要修理祖宗的墓碑,下河工作的人发现巨型水怪在河里折腾。
进入芦苇丛牛鸣式挣扎
据杨义顺老人回忆:在发现“龙”骨之前,曾听大人们说芦苇荡里总有噼里啪啦的响声,而且还有“呜……”像牛一样的叫唤声,听起来很沉闷,还能听到挣扎的声响,后来就没有动静了。
见尸是8月8日,则进入芦苇丛应该是8月6日左右。
浓烈腥臭味导致尸体被发现
漫画家李滨生回忆
连续二十多天大雨后,8月8日,这个怪物第二次又奇异地出现了,这次出现是在距辽河入海口10公里处的芦苇丛中,此时它已不是活物,而是一具奇臭难闻的尸骸。
当时,营口地区已经连续下了40多天的大雨,街路上全都是水,一些房屋因进水太多而倒塌。雨停后,随着北风吹过,空气里腥臭味很浓,看管苇塘的一名卢姓工人顺着怪味寻找,发现大片大片芦苇倒伏,拨开后进去一看,吓了一大跳:里面赫然躺着一个已经死去的庞大动物!该工人吓得转身就跑,回到家里大病了一场。百姓们听说之后,结伴前去观看,并且报告给了当时的政府。
当时西海关附近的一家防疫医院人员穿着白大褂,给已经生蛆的动物尸体喷射了消毒水。“龙”骨被抬出来后,有人用4个船锚系上绳子将骸骨围成一圈,供大家参观。
孙正仁:光骨头不是原来的龙型——画的那个、描的那个,不是那个型,就是挺长的,挺大的头,两个大角一米多长,不止一米三、四尺,长两根。趴在地上,身上弯弯曲曲的,能有十几米这么长。
史载类似事
清代之前
最早的坠龙故事发生于夏王孔甲时,所谓天降雌雄双龙于今河南省临颖县豢龙城东南角龙荡沟处,孔甲派刘累到此养龙,封他为御龙氏。
《后汉书·五行志》写道:灵帝光和元年六月丁丑,有黑气堕北宫温明殿东庭中,黑如车盖,起奋迅,身五色,有头,体长十余丈,形貌似龙。(一丈即现代国际度量的3点3米)。东汉建安二十四年,黄龙出现在武阳赤水,逗留九天后离去,为此建庙立碑。
《晋书·卷一百九·载记第九》载东晋永和元年(西元345年)四月前燕太祖慕容皝祭龙事件:“时有黑龙、白龙各一,见于龙山,皝亲率群僚观之,去龙二百余步,祭以太宰。二龙交首嬉翔,解角而去。皝大悦,还宫,赦其境内,号新宫曰和龙,立龙翔佛寺于山上”。
《唐年补录》记载,唐咸通末年某日,有青龙坠在桐城县境内, 因喉部有伤,当场死去。龙全长十多丈,身子和尾巴各占一半。 尾呈扁平状。它的鳞片跟鱼差不多,头上有双角,口须长达两丈 ,腹下有足,足上有红膜。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西元1162年),太白湖边发现一条龙,巨鳞长须,腹白背青,背上有鳍,头上耸起高高的双角,在几里之外都能闻到腥味。当地群众用席子遮盖它的身体,官府还派人亲自祭祀。一夜雷雨过后,龙消失了。它卧过的地方留下一道深沟。
郎瑛《七修类稿》记:明代成化末年,广东新会县海滩上坠落一条龙,被渔民活活打死。此龙约一人高,身长数十丈,酷似画中龙,只有腹部呈红色。(数十丈即百米左右,超出了人们对一般动物体长的想象)。
《清史稿》谈坠龙
《清史稿》谈见龙现象共八十二次,谈降龙的很多,其中属于坠龙类型的有四次:康熙七年七月,咸宁有龙游于县署前,雨霁,不能升跃,市人系其颈以游于市。六十年六月,金坛学宫前悬一龙,腥气逆鼻,焚香祷之,腾空而去。乾隆五十五年五月,定海舟山龙起,漂没田庐,淹毙人口;越三日,龙斩三段,尾不见,其鳞巨如葵扇。咸丰三年十一月,西宁西纳川降龙,臭闻数里。(说明:《清史稿》谈见龙现象,这些资料的收集耗费大量时间,是网上名号“光音”的一位学者的辛勤劳动成果,网络上他最先发布于百度贴吧“关于龙的各种真实说法(全面曝光)”)。
另外,《永平府志》记:道光十九年(西元1839年)夏天,有龙降落在滦河下游的乐亭县境内,蝇蚋遍体。当地群众为它搭棚以遮蔽阳光,并不断用水泼洒它的身体。三天后,在一场大雷雨中,龙离开了原地。光绪《江西通志》卷九十八:“冬十二月,龙见丰城田中,身长四十余丈,头似鳞,七日后飞翔挟风雨而去”。七日后飞去,则坠落田里达七天。
中华文化崇拜龙,民国1934年营口坠龙事件、大庆1944年坠龙事件,及南宋太白湖坠龙、清代乐亭县坠龙,当地群众都为它搭席遮身,一般还泼水保护它。象明代新会县渔民打死坠龙、清代咸宁县人系龙颈游市,超出了普通文化,反映的心理值得文化史专家研究。
标本展览
活标本展览:《新唐书·五行志三》载:“贞元末(即公元805年),资江得龙丈余,西川节度使韦皋匣而献之,老姓纵观。三日,为烟所熏而死”。该事,《太平广记》卷四二二引牛肃《纪闻》谈的比较详细。
标本2:宋代辽国皇宫藏有龙骨标本,《辽史·太祖本纪下》记:“神册五年(公园920年)夏五月庚辰,有龙见于拽刺山阳水上。上射获之,藏其骨内府”。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一》也介绍过他多年出使契丹时所闻该事。元好问《续夷坚志》对该事谈的更详细,是条五尺小龙。
自然事无关领导
中国史籍上包括《清史稿》记载的坠龙现象多,是当作自然现象,没与领导人挂钩。由于龙也是封建时代中国帝王及其它东亚各国君王的象征,中华文化有真龙天子一说,把龙文化极度神秘化。其实,不能胡乱联系,实际上没有那种联系,例如,《清史稿》所记康熙七年咸宁县掉龙事件就无关领导人,何况,新中国龙化石是二亿多年前的,而人类才数百万年历史。
疑问
飞行的动物均有翅膀或滑行翼类(飞猴),10米长左右的龙从何而来,如何不利用空气实现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