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究竟是逻辑上的论证重要,还是切身活出来重要?

哲学究竟是逻辑论证重要,还是在生活中实践出来重要?

这个问题,同哲学究竟是什么有很大的关系。那哲学究竟是什么呢?有人讲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还有人讲哲学是一种思考方式。

如果说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那哲学就应该更注重于生活中的实践。哲学上的确有很多对于我们应该如何生活的思考,就比如我们中国的儒家。

有很多人认为儒家就是在教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待人处事,但是那样仅仅是把儒家外化成了一种教条一样的东西,但实际上那并不是儒家本真的样子。孔子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有一颗仁心,而我们这颗承载了天道的仁心,就应该向外推,推至整个世界。这颗人心如果推到君那里,便是忠。推到父母那里,便是孝,推到兄弟姐妹那里,便是悌。孟子也曾讲过“四端之心,人皆有之”。由此可见,我们每个人都有那颗将自己承载着天道的人心,推己及人的可能性。而儒家更是主张要在事上磨,也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待人处事上去修炼我们的这颗心,让我们的这种可能性具体在事情上显现出来。更令我们坚信这一点的就是,儒家自古以来述而不作的传统从孔子,到阳明先生,其实一直都是反对他们的弟子将自己的言行记录下来传给后人的。

儒家就是哲学是关于人应该如何体现自己生命的价值意义的方法,也就是我们日常的生活方式的思考的一个证明。

当然,哲学也是一种思考方式。这样的观点的有力证明,我认为主要来自于西方的哲学。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我发现这本书完全不同于中国的哲学的著作。就比如在中国儒家的经典中有很多对话,而这些对话大多是先生和自己的弟子在阐述道,而这个道也只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做,是一些只可体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但是在西方的哲学著作中就完全不同了,很少有先生和弟子之间的对话,大多都是作者在用强有力的逻辑论证,去论证自己对于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思考。这其中有很多哲学,独有的思考方式,就比如一直去追问,一直要追问到事情的本源处,对于最本源处的那个点发问。

那哲学就一定是这样割裂着的吗?难道哲学的意义要么就是实践出来,要么就是无限的去思考,无限的去追问吗?这时我们不得不想到中国儒家的一位先贤了——王阳明。阳明先生曾提出知行合一,我认为知行合一就是对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这里的知并不仅仅指在知识上的特别的精通,而是指对于这件事情背后的意义价值非常的明确。如果我们把这件事情当成就我们的生命那么哲学究竟更注重什么就很好办了。哲学一定不仅仅是如何去活出来,也绝对不仅仅只是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而是在思考的基础上把它活出来,在活的过程中去体现思考。只有在知和行两者相结合的基础上,才可以成为真正的哲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