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乐场,是一个测试我内在小孩的好去处。
宝贝,今天的你,多大啦?
孤独的小孩。很多次在游乐场,壮哥和我都会跟一个小姐姐不期而遇。注意,不是同一个小姐姐哦。他们玩儿得很开心。慢慢的,我不再里面陪玩儿了,娃自己也能玩儿得很好。
一到操场上,碰到孩子问:“妈妈,今天我们跟谁玩呀?”状态好的我,会回答:“跟谁都可以玩儿,你看那边XX在呢?”或者问:“你想跟谁玩儿呀?”状态不好的时候,就会有焦虑。“你想跟谁玩儿就跟谁玩儿呗!或者“我怎么知道你要跟谁玩儿!”语气里满是不耐烦。
我看到,我的孤独的小孩出来了。那个曾经仅仅是发表不同意见,就被一个领头的小朋友说:“走,我们不跟她玩儿。”她很害怕和群体分开,她似乎也很想成为孩子王。于是,她就在讨好和孤独中摇摆。
如果我不讨好别人,我就会孤独一人。
如果我不讨好妈妈,她就会抛弃我。
亲爱的,那个有些孤独的丹丹,我看到你了,抱抱亲爱的你,那个时候你没有选择的权利,能力照顾保护自己,如今,你长大了,除了你自己,没有人可以抛弃你。你不需要讨好任何人,你总能找到平等相处的方法。爱你,支持你!
受伤的小孩。再游乐场,我最见不得孩子受伤,特别是因别的小孩而起。上周,就有两次。一次,孩子在沙场装玉米粒,一个两岁左右的女孩,用铲子一把扬起了玉米,崩到了在边上的儿子。初看并没事,不到一分钟,右边眉尖,左边耳背,都出现了红印子。“那位妈妈,你来看一下。”说这话时,语气尚可。“哎呀,红了,对不起,是我没看好孩子。”
我可以,礼貌地回应:“没关系,孩子小。”
但我没有。我不想,迅速地作出这个熟悉的反应,甚至,什么都不想说。
我也没有笑一下。
过了一会儿,孩子要去玩滑梯,很开心跑了三四轮。最后一次,他正准备往下滑,又来了一个稍大的孩子。“宝贝,你等弟弟离开滑梯再下哦。”娃比以往溜的更顺了,正准备起身,刚才那个孩子的双脚已经撞向了我们的后背。扶起孩子,对熊孩子说:“这样是很危险的。如果你在前面,也可能会受伤哦。”语气是平和的。接下来,他的一个举动,让我不淡定了。熊孩子,捡起一个泡泡球,就砸向娃。“你干什么呢?”我的语气严厉起来。小娃娃哇啦哇啦说了半天,也不知道什么意思。缓和下来,对俩孩子说:“小朋友,一起玩哦。”
本来,这事儿就过去了,俩孩子也自己玩得开心。那个小朋友,再一次欢呼着,滑下来。“哎呀,好棒!”旁边的一个阿姨拍着手喊,竖起一根大拇指。
“这是您家孩子呀。”语气温和,心里已经不爽。“他脚直接撞我们背上了,要是他在前面也不好吧。”我想要讲理,她就开始不讲理了。
“出来玩,谁家孩子还不碰着。”她嘟囔了一句。话是这样说,由您嘴里讲出来,不太合适吧。我心里起了评判。
“您这话我不爱听。”我淡淡地说。
“行行行,对不起,行了吧。”她竟然生气了,别过脸去。
无语加震惊。
深深地关怀自己。她就是这样,自己停止,就是与她最后的沟通,对自己更有利。
约摸两三分钟,又来了两个孩子。家长看样子是认识的,小妹妹霸道,小姐姐安静,妹妹的婆婆,不断地再提醒“注意点儿啊,别碰着姐姐啊。”姐姐的妈妈在一旁说:“没事儿,没事儿,还没碰着呢。
我想要,这样的完美沟通。
只是,现实中,沟通千变万化。
对孩子受伤的过度在意,就是自己对小丹丹的需求。是那个小女孩,她需要被保护,需要被重视。抱抱你,亲爱的。你是安全的,你是重要的。你有足够的力量和智慧,走好自己的人生路。爱你,支持你!
学习点:我看到一个需要,它是谁的?怎样可以更好满足。